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地苏乡位于都安瑶族自治县西部,乡政府驻地东距县城9公里。距广 西南宁市150公里,交通非常便利,基础设施完善。是河池地区编织工艺品大乡、建筑大乡、农业大乡。其境东部与安阳镇、澄江乡相接,南部与南宁市马山县百龙滩镇隔红水河相望,西部毗邻东庙乡、三弄乡和大化瑶族自治县六也乡,北接高岭镇、保安乡。全乡辖12个村民委员会(即:新苏、赞字、九送、大定、丹阳、万良、百益、拉棠、上江、右江、南江、青水12个),共521个村民小组,2000年统计人口数为42200人,2005年末总人口4.83万人,居住着壮、瑶、汉、苗、毛南、仫佬等6个民族。[1]

目录

概况

地处岩溶谷地,西北部多石山,海拔300-600米,南部濒临红水河,中间系河谷地带。镇境内之地下河是亚洲著名的地下河,主流长57公里,储水量为30亿立方米,流量为中国黄河的六分之一。地下河特产小卜鱼、油鱼,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境内仙山矿泉水,水质特优。全镇阳光充足,年日照时数1395.6小时,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248.9-1883.1毫米。气候宜人,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北缘,无冬季候温,年均气温18.2°C-21.7°C,年无霜期达348天以上。

地苏是广西区内外闻名的编织之镇。目前,从事竹藤草芒编织工艺精巧的编织工艺品生产有丹阳编织厂、都安县润发有限责任公司等,从业人员34000人,生产品种种类繁多、款式新颖、工艺精巧的工艺品,主要远销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1972年,尼克松总统访华,曾带走一顶地苏"通帽",回国后,美国客商立即向地苏竹具厂订购10万顶通帽,在美国掀起地苏"通帽"热。

地苏还被誉为"建筑之镇",全镇拥有擅长建筑的能工巧匠8000多人,他们有的精通各种造型优美、实用大方的建筑物和桥梁,仅建筑业年总产值达亿万元;有的能精雕细琢活生生的石狮、石虎等。他们活跃在广州、深圳、南宁、金城江等全国各地,挑起一些地方重点项目建设的重担。

经济发展

2002年全镇国内生产总值23305万元,工业产值2234万元,地方财政收入436.8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97元。

近年来,镇党委、政府、人大三家班子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狠抓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全镇12个村民委员会,村村建起了二层的办公楼,村党支部发挥了领头雁的作用,带领群众大力发展经济,促进全镇经济迅速发展。全镇两个文明建设效果显著,1999年,全镇国民生产总值13172万元,财政收入323.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158元。是年,镇党委获得河池市授予的"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在新世纪,镇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将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开拓进取,拼搏奋进,以崭新的精神面貌迈向新的世纪。

全镇12个行政村都建有钢混结构办公楼和合作医疗卫生所,电视覆盖率达85%。实现了屯屯通电。12个行政村都建有自来水厂,户户饮上了自来水。全镇地势平坦,交通方便,水南高等级公路贯穿境内13.2公里,有7个行政村通柏油路,5个行政村通四级路,92%以上村民小组通了屯级路。通讯覆盖率高,目前程控电话覆盖全镇,用户达4200部;移动电话覆盖11个行政村,移动电话用户2100部。

该镇主要支柱产业是编织业、建筑业、养鱼业、藕粉加工和劳务输出等。

镇党委、镇政府注重引导群众发挥本地优势,加工藤编工艺品,1999年全镇共有9个编织公司,68个编织加工厂,产品畅销荷兰、比利时、日本、美国等国家。1999年全镇8316个农户31200多人从事编织走上富裕之路,80%的农户建起了"编织楼"。2002年全镇编织品出口总额5800万元,创税298万元,编织人均纯收入356元。

目前,该镇正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力争建设成"绿色食品基地",打造首府南宁"一小时经济圈"。镇党委政府创建了"地苏特色经济热线网站",有11家私营企业上网与国内及国外商家进行网上交易。2002年,全镇共有各类企业及个体产957家,从业人员达9000人,企业营业收入1.48亿元,企业总产值7234万元,实现利润1627万元,上缴国家税金200多万元。

文教

全镇初级中学2所,小学12所,2002年末在校学生8632人,教师410名。地苏镇是全县唯一的小康文明示范镇,大定和丹阳是全县小康文明示范村。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