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子手植銀杏樹下(車承金)
作品欣賞
在老子手植銀杏樹下
這是一棵銀杏樹,是一棵經歷了兩千五百多年風風雨雨的銀杏樹,是一棵有着太多精神寄託和文化內涵的銀杏樹。相傳,這便是聖哲老子親手栽植的一棵銀杏樹。
我們到達周至終南山,已上午十點多了,舉目所及,草木被濃郁的墨綠潑染,觀台樓閣在陽光下顯得愈發明亮。三清殿旁側的那棵銀杏樹,有十幾米高,走近仰視,看不到樹頂,只好向後退,退了好幾步,才看清了它的全貌,枝幹虬曲蒼勁,枝繁葉茂,冠如華蓋。它淡然超脫,默默靜立,傲視着多變的炎涼世態。樹旁的一塊牌子寫着「老子手植銀杏」幾個大字。
我久久佇立在它前邊,觀賞它。心中懷着敬仰。
周昭王時,做了近百年「周守藏室之史」的老子,見朝政日益衰落,朝野爾虞我詐,干戈四起,決定辭官雲遊。他騎着一頭青牛,西走出函谷關。關令尹喜見其道骨仙貌,隨俯首叩拜,請指點修行之道。老子在終南山講經論法,洋洋灑灑五千言,便有了名譽中外古今的《道德經》。著書授道之餘,老子親手栽下了這棵銀杏樹。
可見,這棵銀杏樹是親耳聆聽過老子傳經授道的,在它的年輪里儲滿了有關《道德經》的信息,並以樹木獨有的方式——年輪,由小到大,由近到遠,由里到外,一圈圈向外弘揚傳播。天子之師王九思、全真聖祖王重陽、財神爺趙公明、藥王孫思邈、華嚴宗師杜順、漢初三傑張良、西周元勛姜子牙、真正隱士陶淵明、詩佛王維,古今中外有五千多隱士,先後來到終南山,瞻仰膜拜,飽享樹蔭恩澤。樹枝上的一條條紅布條,猶如風中飄舞的風幡,在弘揚着「無為而治」的思想,也在祈禱着聖哲的庇護和中華盛世。
一部《道德經》涵蓋了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在中國在全世界都有着巨大影響。魯迅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英國著名歷史學家阿諾德·湯因比在《人類與大地母親》一書中說:「在人類生存的任何地方,道家都是最早的一種哲學。」德國哲學尼采稱讚《老子》:「像一個不枯竭的井泉,滿載寶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
望着眼前的這棵銀杏樹,我突然想起了《道德經》中,牢記在心,受益匪淺幾句話,「萬物草木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堅強着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重為輕根,靜為躁君……雖有榮華,燕處超然。」「合抱之木,生於毫末……千里之行,始於足下。」毋容置疑,這些飽含樸素而深刻的哲理、啟迪人生的句子,是通過觀察草木生長規律,引發遐想,而總結歸納出來的。那麼,眼前的這銀杏樹,是不是給了老子一些有益的幫助和啟迪?
樹因人而名。這棵銀杏樹,已不是一棵普通的銀杏樹了,它已成為道教的標誌樹,成為老子的化身,仰之如仰聖哲。在不遠處還有一尊老子騎青牛的雕塑。老子晚年走了許多地方去傳道,騎着慢慢騰騰的牛,而不是快步如飛馬。我想他懂得並深信欲速則不達的道理,言傳身教,感化人,本身就是個慢功夫,必須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循序漸進,順乎自然法則。我一下子明白了,這棵銀杏樹何以生命如此不衰,它只是紮根沃土之中,榮辱啊悲喜啊與都它無關,自然與天地相守與日月相偕。
銀杏樹出現在幾億年前,是第四紀冰川運動後遺留下來的裸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現存活在世的銀杏稀少而分散,上百歲的老樹已不多見,和它同綱的所有其他植物皆已滅絕,所以銀杏又有活化石的美稱。而眼前的這棵銀杏樹青春不老,穿越兩千五百多年風風雨雨,居然還是生機盎然,新枝勃發,幽香四溢,果實綴滿枝頭。據說,現在每年結果都50多斤。讓參拜者大喜過望。睹物思人,觀樹敬人,對聖哲無比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站在銀杏樹下,我在心裡默默地問,兩千五百多年前你來這裡定居,而今你是這裡的主人?還是客人?我仿佛聽它說:是客人,是客人。那麼誰又是主人呢?樹葉沙沙,我恍然間聽到一個老者的聲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1]
作者簡介
車承金,男 ,蒙古族。60年代出生,公務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