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在梅邊(王艷秋)

在梅邊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在梅邊》中國當代作家王艷秋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在梅邊

網文間閒逛,讀到一名叫楊方的女子寫的《不在柳邊在梅邊》,有久違了的清喜溢上心頭。幾度品咂,末了將鏈接甩給好友紫月嬋娟,兩人觀點皆是很有些意味。

過幾日,又讀到她的《在梅邊》,不過是換了副敘說口吻,依然是喜到了骨子裡,這着實很難得了。究其不知因何,網間不乏優秀的文筆文字,卻是難以俘獲一顆蟄伏的冬心,整日裡打馬城頭,一城又一城地過,眼睛迷濛到看不見一處可以停駐的驛站了。

楊方去普明寺訪梅,那裡有一株二百年的綠萼梅,還有親手植梅的明修師父。梅從民間尋來,在普明寺的誦經聲里疏影橫斜,長成一株老梅禪定的姿態。我亦步亦趨,跟在楊方身後走進普明寺。天還沒有亮,山和寺和梅都沉在暗黑里,這樣的天色去看一株梅,於我是平生第一次,我有點小興奮,心裡有些懷疑會不會撞見不屬於人間的故事。

寺外的溫度零上八度,進了寺內低一度,手機顯示零上七度。若不是絲絲傳來的誦經聲,我真的以為跟着她踩誤了哪一步,跨進了天庭的門檻。

我在誦經聲里得到鎮定,目光四處飛掠,尋找那株二百年的綠萼梅。那是一株活在誦經聲里的老梅,聽久了普明寺的經聲,已然開悟成一株寵辱不驚的梅,一株緘默不語的梅。不像半閒居的樓台上剛來數月的盆栽綠萼梅,密密麻麻地開,仿佛一心為了討好主人。它也聽不到誦經聲,時有來訪者見到它居然並不驚訝如我,只害得我每次都對着它大聲喊:這是綠萼呀!

有什麼好驚訝的!它旁邊的白梅、烏梅、紅梅相繼撇嘴,不遺餘力地比試,簡直就是亂花漸欲迷人眼了。

忽然好想抱上我的綠萼梅去往普明寺,讓它在那裡呆一段時日,感受一下普明寺的晨鐘暮鼓。或者去一個人跡稀少,寺廟主持也像一株老梅一樣有來歷有沉蘊的地方,聞聞梅在暗夜裡的香,聽師父講一些遠離凡塵的故事。

又憶起九華山之旅,轉年去過五台山,熙熙攘攘人潮洶湧,神聖二字委屈地躲在心的一角假寐,幸好一路風景旖旎,走着走着忘記了來時的初衷。

楊方說,我心裡一定是丟了許多東西。我來看梅,是想在梅身上找回來。瞬間的擊中,我頻頻種梅,難道也是在企圖找回心裡丟失的東西嗎?

回首,踉踉蹌蹌地奔忙,無暇關注一株梅的前世今生。繼而有了閒心有了興致,曾走過好遠好遠的山路去看一坡梅,那時的梅似乎只應長在他鄉的畫卷里,有如一種念想。後來,執意自己種梅,不敢與王冕林逋攀比,下意識里想沾沾梅的清氣。

曾經收存了一首不知來由的詩句:一樹老梅三兩枝,四花五瓣開卻遲,六壺七盞八方友,九里茶香十首詩。N多年了,看到梅花腦海里就浮現出來了。

前幾日真的得到一株老梅,從一位年逾八旬的老者手中所購,屬硃砂梅品種群,名曰骨里紅。一向偏愛冷色調的東西,睹見一朵骨里紅梅的綻放,心頭還是禁不住顫了一顫。畢竟,它是一株老梅,虬枝盤曲,花影伶仃,在北方沿海小城尚屬少見,況且有很多年頭了。

午間與小城一位以畫梅著稱的老畫家閒聚,聽老畫家講梅里梅外的故事。他的向來少着顏色,素淡清沁,枝幹行筆頗具於希寧的風格,每每讀之,竟讓人聯想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漣而不妖」的詩句。

哦,梅與荷,都是我的心頭愛。在遠離普明寺的海邊小城,我的梅嗅着海風,聽着浪吟,自在長成它想長成的樣子。我日日與它們頜首,心思神遊萬里,恍若一滴滴淺淡的水墨,恣意暈染着泛黃的長卷…… [1]

作者簡介

王艷秋,女,曾用筆名一凡,新浪博客用名滄桑-看雲。1972年出生,山東省榮成市人,現經商。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