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正教會清真寺
土耳其伊斯坦布爾正教會清真寺名字源自希臘語「Ἁγία Σοφία」(上帝智慧)及拉丁語「Sancta Sophia」,原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一度成為清真寺,現時是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一所博物館。 教堂內部的空間廣闊,結構複雜。教堂正廳之上覆蓋著一個最大直徑達31.24米、高55.6米的中央圓頂,圓頂直徑較萬神廟的穹頂直徑少了四分之一,但高度卻多了四分之一。圓頂下連綿的拱廊使圓頂看似失重,其下方的40個拱形窗戶引進光線,使室內呈現色彩。由於經歷過為數不少的維修,圓頂已經不是絕對圓形的底座,圓頂略呈橢圓,其直徑介乎31.24米至30.86米之間。 除了在1204年至1261年成為拉丁帝國的大教堂,聖索菲亞大教堂由360年落成直至1453年期間都是君士坦丁堡的大教堂。1453年5月29日,聖索菲亞大教堂被轉為清真寺,直至1934年被世俗化。
中文名 索菲亞大教堂
外文名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
所處國家 土耳其
地 點 伊斯坦布爾
修建時間 公元537年
目錄
起源
(希臘語:Ἁγία Σοφία,英語:Holy Wisdom, Sancta Sophia;拉丁語:Sancta Sapientia;土耳其語:Ayasofya)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布爾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大教堂以一位名為索菲亞的聖人而命名,因此稱為「聖索菲亞」(Ἁγία Σοφία)。這個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上帝智慧。其拉丁語名稱則為Sancta 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學裡的耶穌。
發展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1] 。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一度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還將鍾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移去,用灰泥覆蓋基督教鑲嵌畫。日後又逐漸加上了一些伊斯蘭建築,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隨着土耳其共和國的建立,1934年該教堂失去了其宗教意義。1935年2月1日,這座建築重新以博物館的身份對世人開放。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布爾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Kılıç Ali Paşa Mosque)的模範。
歷史
索菲亞大教堂聞名於其巨大的圓頂,被譽為拜占庭式建築的典範及「改變了建築史」[2] 。大教堂保持着世上最大教堂的地位近千年,直到1519年被塞維利亞主教座堂取代。現存的教堂是受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之命而於532至537年間建造,是建造在同一地方的第三所教堂(前兩所教堂在暴亂間被摧毀)。教堂是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Isidore of Miletus)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Anthemius of Tralles)設計。大教堂藏有大量聖物,當中以一個15米(49英尺)高的銀聖幛最具特色,聖索菲亞大教堂是君士坦丁堡牧首的聖座,成為了正教會的焦點近千年。1054年,樞機穆瓦延穆捷的亨伯特(Humbert of Mourmoutiers)到聖索菲亞大教堂的祭壇將牧首米恰爾一世·色路拉里烏(Michael I Cerularius)逐出教會,該事件被視為東西教會分裂的開端。奧斯曼土耳其人在1453年征服君士坦丁堡,蘇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將大教堂轉變為清真寺,鍾鈴、祭壇、聖幛、祭典用的器皿都被移去,許多馬賽克被灰泥覆蓋。在奧斯曼的統治下,一些伊斯蘭建築的特色如米哈拉布、敏拜爾及外面的四座叫拜樓都先後加上。1935年,清真寺被土耳其共和國改成博物館。作為接近500年來伊斯坦布爾最重要的清真寺,聖索菲亞大教堂是眾多奧斯曼帝國時期清真寺如蘇丹艾哈邁德清真寺(藍色清真寺)、塞札特清真寺(ehzade Mosque)、蘇萊曼尼耶清真寺、魯斯坦帕夏清真寺(Rüstem PashaMosque)、奇力克阿里帕夏清真寺( Ali Pa&a Mosque)的模楷。大教堂以一位名為索菲亞的聖人而命名,因此稱為「聖索菲亞」(Sancta Sophia,希臘語裡的「智慧」拼寫成拉丁語的「sophia」),希臘語全名是「Νατγα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基督教神學裡的耶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