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土壤培肥是中國生態學的一個名詞術語。

漢字是用於記錄漢語,進行書面交流,傳承民族文化的書寫符號系統[1],也是最富有民族特色的中國書法藝術[2]的載體,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它蘊藏着許許多多的文化內涵。

目錄

名詞解釋

土壤培肥,是指通過人的生產活動,構建良好的土體,培育肥沃耕作層,提高土壤肥力和生產力的過程。用地與養地相結合、防止肥力衰退與土壤治理相結合,是土壤培肥的基本原則。

具體措施包括:增施有機肥料、種植綠肥和合理施用化肥;對於某些低產土壤(酸性土壤、鹼土和鹽土)要藉助化學改良劑和灌溉等手段進行改良,消除障礙因素,以提高肥力水平;進行合理的耕作和輪作,以調節土壤中的養分和水分,防止某些養分虧缺和水氣失調;防止土壤受重金屬、農藥以及其他污染物的污染;防止水土流失、風蝕、次生鹽漬化、沙漠化和沼澤化等各種退化現象的發生等。

生態學

生態學是德國生物學家恩斯特·海克爾於1866年定義的一個概念:生態學是研究有機體與其周圍環境(包括非生物環境和生物環境)相互關係的科學。

生態學已經創立了自己獨立研究的理論主體,即從生物個體與環境直接影響的小環境到生態系統不同層級的有機體與環境關係的理論。它們的研究方法經過描述——實驗——物質定量三個過程。系統論、控制論、信息論的概念和方法的引入,促進了生態學理論的發展,60年代形成了系統生態學而成為系統生物學的第一個分支學科。如今,由於與人類生存與發展的緊密相關而產生了多個生態學的研究熱點,如生物多樣性的研究、全球氣候變化的研究、受損生態系統的恢復與重建研究、可持續發展研究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