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固着類纖毛蟲病

來自 孔夫子舊書網 的圖片

固着類纖毛蟲病是一個科技名詞。

漢字(拼音:hàn zì,注音符號:ㄏㄢˋ ㄗˋ),又稱中文[1]、中國字、方塊字,是漢語的記錄符號,屬於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六千多年的歷史。在形體上逐漸由圖形變為筆畫,象形變為象徵,複雜變為簡單;在造字原則上從表形、表意到形聲。除極個別漢字外(如瓩、兛、兣、呎、嗧等),都是一個漢字一個音節。 需要注意的是,日本、韓國、朝鮮、越南等國在歷史上都深受漢文化的影響,甚至其語文都存在借用漢語言文字的現象[2]

目錄

名詞解釋

固着類纖毛蟲病是蝦蟹類的一種寄生蟲病。

病原 主要是固着類纖毛蟲病中的聚縮蟲(Zoothamnium)、鍾蟲(Vorticella)、單縮蟲(Carchesium)等,屬於纖毛門、寡膜綱、緣毛目、固着亞目。這些纖毛蟲構造大致相同,都呈倒鐘罩形。

病原

病原 主要是固着類纖毛蟲病中的聚縮蟲(Zoothamnium)、鍾蟲(Vorticella)、單縮蟲(Carchesium)等,屬於纖毛門、寡膜綱、緣毛目、固着亞目。這些纖毛蟲構造大致相同,都呈倒鐘罩形。

病症

固着類纖毛蟲是以細菌或有機碎屑為食,並不直接入侵宿主的器官或組織,僅以宿主的體表和鰓作為生活基地,因而屬於共棲生物。它們共棲在對蝦生活史的各個時期,共棲數量不多時,肉眼看不出症狀,危害也不嚴重,在宿主蛻 皮時就隨之蛻掉,但數量很多時,危害就非常嚴重。它們附着在蝦蟹的體表、附肢的甲殼上和成體的鰓上,甚至眼睛上,在體表大量附生時,肉眼看出有一層灰黑色絨毛狀物。在幼體常出現在頭胸甲附肢的基部和幼體的尾部,在成蝦則常出現在鰓上和頭胸甲的附肢上,感染嚴重的蝦,鰓絲上布滿了蟲體,且經常與絲狀細菌和其他原生動物同時存在,在蟲體之間還黏附一些單細胞藻類、有機碎屑和污物等,肉眼看上去鰓部變黑,所以有人也稱為黑鰓。但在顯微鏡下檢查時,發現鰓本身的組織並不變黑。外觀變黑是蟲體和污物的顏色。這些蟲體和污物阻礙了水在鰓絲間的流通和鰓表面的氣體交換,降低了對蝦對缺氧的耐受力,很容易發生窒息死亡。患病的成蝦或幼體,遊動緩慢,攝食能力降低,生長發育停止,不能蛻皮,就更促進了固着類纖毛蟲的附着和增殖,結果會引起宿主的大批死亡。

流行情況

固着類纖毛蟲的分布是世界性的,在我國沿海各地區的蝦蟹養殖場和育苗場都經常發生。尤其對幼體危害嚴重。在育苗期間的主要病原是鍾蟲和聚縮蟲,在養成期間則主要是聚縮蟲。此病在有機質多的水中最易發生。在蝦蟹養殖池中,此病的發生主要是因為池底污泥多,投餌量過大,放養密度過大,水質污濁,水體交換不良等條件引起的。

診斷方法

從外觀症狀基本可以初診,但確診須剪取一點鰓絲或從身體刮取一些附着物做成水浸片,在顯微鏡下看到蟲體。患病幼體可用整體做水浸片進行鏡檢。

預防措施

①保持水質清潔是最有效的預防措施。在放養前儘量清除池底污物,並徹底消毒;放養後經常換水。

②育苗用水採取嚴格的砂濾和網濾外,可用10~20mg/L的漂白粉處理,處理一天後即可正常使用。

③鹵蟲卵孵化時注意消毒,沖洗乾淨後再入池孵化。育苗期投餵鹵蟲幼蟲時,可先鏡檢,若發現固着類纖毛蟲附生時,可用50~60℃的熱水浸泡5min左右,將纖毛蟲殺死後再投餵。

④投餵的飼料要營養豐富,數量適宜,儘量避免過多殘餌沉積;同時通過經常換水、控制適宜水溫等措施,創造優良的環境條件,以加速蝦蟹的生長發育,促進其及時蛻皮。

治療方法

若共棲纖毛蟲數量不多,可不必治療,只要按上述預防措施促進蝦蟹生長發育和蛻皮就會自然痊癒;若固着類纖毛蟲數量很多時,應及時治療。

①對於發病的蝦蟹幼體,除了通過改善餌料、加大換水量、調整適宜水溫促進幼體蛻皮外,尚無理想治療方法。

②養成期疾病的治療:可用茶粕(茶籽餅)全池潑灑,濃度為10~15mg/L。茶粕中含有皂角苷,可促進蝦蟹蛻皮。待蝦蟹蛻皮後,大量換水。此法效果較好。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