團拜
團拜,指團聚行禮,相互慶賀。原指親朋好友因喜慶之事相聚,圍成圓圈,相互面向,行拜禮。團拜這種風俗,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興起來的。
無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還是人民團體,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都要進行團拜活動。大家歡聚一堂,或清茶一杯,或佐以糖果,成了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一種形式。[1]
目錄
歷史發展
拜年是中國民間的傳統習俗,是人們辭舊迎新、相互表達美好祝願的一種方式。 古時「拜年」一詞原有的含義是為長者拜賀新年,包括向長者叩頭施禮、祝賀新年如意、問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輩親友,也要施禮道賀。
大約從清朝時候起,拜年又添「團拜」的形式,清人藝蘭主在《側帽余譚》中說:「京師於歲首,例行團拜,以聯年誼,以敦鄉情」,「每歲由值年書紅訂客,飲食宴會,作竟日歡。
民國時代,地方政府機關也從事團拜。《大名縣誌》(民國二十三年)云:「自改行陽曆以來,城內每逢年節,縣暑知會各機關人員及士紳,屆時於指定地點行團拜禮,較之詣門互拜,頗稱簡便。」
有些機關、團休、企業、學校,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賀,稱之為「團拜」。
[pay respect on New Year's Day as a group;pay a New Year call together] 舊指有喜慶祝賀之事,相聚而拜。今指機關、學校等集體的成員為慶祝新年或春節而聚在一起互相祝賀。「團拜」一詞最早大約出現於宋代。《朱子語類》卷九十一《雜儀》云:「團拜須打圈拜,若分行相對,則有拜不着處。」
詳細解釋
有喜慶祝賀之事,相聚而拜。今指機關團體於元旦或春節聚在一起相互祝賀。
《朱子語類》卷九一:「團拜須打圈拜;若分行相對,則有拜不着處。」《官場現形記》第二回:「以後就是門生請主考,同年團拜。」 柳亞子 《民主黨派舉行團拜典禮》詩:「從容揖讓禮文優,團拜應為團結謀。」 這種風俗,是新中國成立後逐漸興起來的。無論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還是人民團體,在新春佳節到來之際,都要進行團拜活動。大家歡聚一堂,或清茶一杯,或佐以糖果,成了交流思想、聯絡感情的一種形式。
團拜:古代拜禮,指團聚行禮,相互慶賀。原指親朋好友因喜慶之事相聚,圍成圓圈,相互面向,行拜禮。《朱子語類·雜儀》曰:「團拜須打圈拜。若分行相對,則有拜不着處。」到了明清時期,團拜特指各地同鄉同年官僚於正月間舉行的聚會慶賀活動。今各機關團體成員,逢慶賀之佳節,亦相聚在一起,圍圈而坐,相互慶賀,也謂之團拜。
視頻
團拜 相關視頻
參考文獻
- ↑ 漲知識!那些你不知道的拜年由來!,搜狐,202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