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龍山鎮
回龍山鎮地處東經114°54′至115°06′,北緯30°34′至30°40′,位於黃岡市團風縣東南部。東西橫寬98公里,南北縱長11.2公里。鎮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大別山余脈。這裡緊靠長江,屬北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熱量富餘,雨量充沛,光照充足,是農作物生長的多宜地區,年平均光照2082小時,平均氣溫167℃,平均雨量1202mm,無霜期252天。適宜於林果種植,主要適宜馬尾松、杉木、楓香、女貞、梅樹、泡桐、法桐、香椿等。這裡交通便利,106國道縱貫全境,京九鐵路穿鎮而過,鎮政府所在地距黃州火車站僅3公里,距古城黃州15公里,距武漢80公里,鎮內通村公路網健全。[1]
中文名稱: 回龍山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湖北省黃岡市
下轄地區: 26個行政村和1個居委會
政府駐地: 回龍山鎮果園路8號
電話區號: 0713
郵政區碼: 438820
地理位置: 黃岡市團風縣東南部
面 積: 65.14平方千米(2017年)
人 口: 26895人(2017年)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氣候
著名景點: 東嶽廟(萬年台),林彪、林育英、林育南故居,李四光故居
車牌代碼: 鄂J
目錄
概況
團風縣轄鎮。位於縣境南部。面積65.14平方千米(2017年)。常住人口26895人(2017年)。轄1個居委會、26個行政村。鎮政府駐回龍山,距縣城15千米。106國道貫穿南北,京九鐵路穿境而過。林家大灣是林彪元帥出生地,沙畈村是地質學家李四光出生地。
沿革
集鎮以山名得名。回龍山原名棗兒刺嶺。傳說因山中有九條龍相邀往北海,其中有一條小龍懷戀故土,中途返回,故改名為回龍山。一說,回龍山位於大別山南麓,屬天柱山脈,由大崎山主峰南下,經望省亭、神山寨等山,蜿蜒起伏百餘里,至此呈游龍回首狀,故名。解放前分屬黃岡縣第一、第二區。1949年分屬第三、第四區。1950年為沙河圖區,1951年改為第五區,1952年改為回龍山區(駐回龍山)。1957年改為回龍山指導組。1958年改為鐵流公社,1959年改為回龍山公社,1961年復為回龍山區。1975年撤區並社後為回龍山公社。1984年改回龍山區,1987年改回龍山鎮。
1996年,面積65平方千米,人口3.4萬人,轄古墳咀、獨尊山、羅家咀、望家山、草塘、沈家垸、瓜山、鴿子山、江巴叉、大灣鋪、吳家大垸、鷂子湖、坎子垸、梅家墩、崔家鋪、黃家大塘、粑鋪、烏龍、崗上垸、沙畈、塗家垸、回龍、馬家嶺、林家大灣、華家大垸、姜家垸26個行政村和回龍山居委會。2004年,鎮政府駐回龍山,人口3.46萬人,面積65.1平方千米,轄塗家灣、鴿子山、馬家嶺、羅家咀、沙畈、華家大垸、江八叉、黃家大塘、大灣鋪、崗上垸、吳家大垸、坎子垸、草塘、獨尊山、沈家大灣、崔家鋪、瓜山、姜家灣、古墳咀、烏龍、耀子湖、林家大灣、回龍山、耙鋪、望家山等26個行政村。
經濟建設
鎮內地勢東高西低,東部為大別山余脈,適宜於林果種植,主要適宜馬尾松、杉木、楓香、女貞、梅樹、泡桐、法桐、香椿、楠竹、板栗、桃、柑桔、柿、棗、梨、青茶、油茶、銀杏等,西部緊臨長江,地勢平坦,水源豐富,主要出產淡水魚類、蝦、蓮藕及優質大米。
這裡交通便利,106國道縱貫全境,京九鐵路穿鎮而過,鎮政府所在地距黃州火車站僅3公里,距古城黃州15公里,距武漢80公里,鎮內通村公路網健全。 通過全鎮人民的共同努力,回龍山鎮經濟發展有了新的進步。2003年,回龍山鎮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76億元,其中工業經濟總收入達3.12億元,鎮級財政收入600萬元。工業化示範鄉鎮已初具規模。
鄉鎮傳說
回龍山地名的來歷:回龍就其地貌而言,位於大別山南麓,屬天柱山脈,由大崎山主峰南下,蜿蜒百餘里,山系曲折,一仙神遊到此,觀其連綿山勢贊曰:"鱗蛇吐劍,八耳貫風,誠不愧為回龍也!"自此得名。在民間,還有另一種傳說:因此地為九龍修煉之所,龍歸大海後,一龍因戀故土復歸,故得名回龍。 馬家嶺的傳說:白羊山東麓有桃花洞山寨,一次,山寨將太平軍的戰馬劫持。太平軍大怒,率隊圍住山寨。寨主嚇得忙將戰馬悉數放出。太平軍為戲弄山寨,將跤馬繫於路旁,高懸青草。寨內人聞馬鈴聲不斷,數日不敢出寨。後有"桃花洞、人無用,馬搖鈴,餓死一寨人"的傳說。馬家嶺就是馬搖鈴的別稱。
龍山寺(大廟)的傳說:回龍山鎮街北是神奇的龍山,遠望龍山,酷似一盤腿而坐的大佛,大佛的懷抱是一座歷盡倉桑的名剎一一龍山寺(俗稱大廟),關於大廟有許多神奇的傳說。
井內抽樹:相傳魯班祖師到外地買木材修建回龍山大廟,在大埠江邊遇一樂善好施的白髮長者,願將自己的木排獻出修廟,並允諾將樹送到回龍。
說罷長者雙腳在木排上一蹬,木排沉入江底,老人隨之不見蹤影。當魯班回到回龍時,木料已從廟內井中浮出,隨用隨抽,源源不斷,待大廟竣工,井裡的樹木也抽完了。
鐵樹開花:大廟內有一棵鐵製樹,用來拴鎖一條蚊龍,神仙對龍許諾說:"等到鐵樹開花你就離開",杳一年夏天,來此朝聖的眾多香客把五顏六色的涼帽掛在鐵樹上,峻龍見了以為是鐵樹開花,頓時全街顫動起來,真有山崩地裂之勢,方丈急忙將鐵樹上的涼帽拿下,這才一切恢復平靜。
楠木精:大廟二門的門坎是根楠木,木質細膩,乍看如條石,相傳它是楠木精,也是隨着木排從井底抽出的,魯班從井內抽它時,它不上來,後來魯班答應將它做廟的主梁,它這才高興地上來了。魯班為了防止楠木精作祟害人,不讓其受香火,將它做了二門的門坎。後來遠近朝山的人,常常在門坎上刮些木質帶回去,把它當做治病的"仙丹"。
陰陽鏡:大廟內有面銅鏡叫"陰陽鏡",相傳陽間的人隨時可以通過此鏡看到陰間的親人,因此,不論白天黑夜,廟內總是一片哭聲,鬧得廟裡的和尚徹夜不安,後來,老和尚用狗血潑污了銅鏡的靈氣,陰陽鏡從此失靈了。
神船渡:古時回龍山附近有一位孝子,大年三十的深夜從外地趕回家侍奉老母過年,趕到河邊已無渡船。正在他發愁之際,一位白髮老人架舟前來渡他過河。問其姓名住處,老人只說是家住回龍街就匆匆離去。次日他為了酬謝那位老人,到回龍街上尋找,可滿街打聽,查無此人。及至大廟,這才看見大廟後殿門樑上掛着一條木刻小船,上有一尊白髮老人的雕像,船上一把雨傘,船底水跡未乾。原來這條船就是昨晚渡他的神船,這把雨傘就是他昨晚掉在船上的。回龍山的神船渡就這樣傳開了。
打兒石:大廟後山有一石板,中有一小窩,每年正月十五,各地青年婦,絡繹不絕來此作投石遊戲。據傳,在離石數米之外投石,如果一次能擊中石窩,就預示可生育男孩。"打兒石"至今尚在。
朱元璋與回龍大廟: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在元未時期,與漢王陳友諒發生兼併戰爭。一次,在黃岡的戰鬥中,朱元璋和夫人陳娘娘被陳友諒的兵馬追至回龍山,正在萬分危急的時候,陳夫人躲進了年久失修、蛛網密布的破廟,這才僥倖脫險。為了酬謝小廟救命之恩,娘娘發誓:」朱元璋如有出頭之日,定來修廟酬恩"。朱元璋後來做了大明皇帝。他為了償還陳娘娘的夙願,在回龍山小廟的舊址上修建了一座造型別致,氣魄雄偉的"東嶽行宮"。從此,朱元璋的名字就同回龍山大廟連在一起了。
鄉鎮名人
地質學家一一李四光(1889-1971),原名仲授,回龍山鎮沙販村香爐山人。其父李卓候終生以教書為業,培育了本地林育南、張浩、王亞南等一批優秀人才。李四光曾加入中國同盟會,孫中山題以"努力向學,蔚為國用"相贈。參加武昌辛亥首義,任鄂軍政府實業部長、留學日本和英國,後長期在北京大學、中國研究院地質研究所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36年後被世界公認為"中國冰川之父氣新中國成立後,李四光任中國科學院院長、地質部部長、地震委員會主任委員、石油地質委員會主任委員、地質力學研究所所長,還被選為中國科協主席,世界科協副主席、全國政協二、三、四屆副主席,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195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山席黨的"九大"被選為主席團成員和中央委員。1971年逝世,享年82歲。毛澤東主席對李四光"新華夏構造體系"理論指導中國找到石油,給予很高評價,周恩來總理在參加他的遺體告別儀式上,號召人們繼承他的事業、發展他們的學說。《地質力學概論》是他的代表作。 革命家一一林育南(1898-1931),回龍山鎮林家大灣人。「林氏三兄弟」之一。"五四"運動時期與悻代英等在武漢成立"利群書社氣組織學生運動,並在回龍八斗灣創辦"潑新小學氣傳播新思想。1921年同惲代英在八斗灣成立"共存社」主張通過階級鬥爭,實現"勞農政治」1922年初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任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武漢分部主任,領導"二七"大罷工。三、四屆團中央委員。1925年在上海任《中國青年》編輯,參加領導"五卅"運動。1926年任湖北省總工會宣傳部長、中華全國總工會秘書長、團中央組織部長。1921.每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長、代理省委書民,在黨的"五大"會議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大革命失敗後,參加黨在漢口召開的"八七"會議,曾任上海市總工會秘書長、中共滬東區委書記,並在江南、江蘇省委工作。1930年任中華蘇維埃中央準備委員會秘書長。1931年1月,由於叛徒出賣被捕,2月7日,被國民黨殺害於上海龍華,年僅33歲。
革命家一一張浩(1897-1942),原名林育英,回龍山鎮染鋪灣人,染織工人出身,「林氏三兄弟」之一。1922年2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23年參加領導二七大罷工。1924年任安源合作社黨支部書記、安源地委委員。次年赴蘇聯學習,回國後任上海滬西區委書記,參加領導五卅運動。1926年任漢口市委書記,領導收回英租界的鬥爭。1928年秋任湖南省委常委,曾派人送信,指導和支持毛澤東在井岡山地區的鬥爭。1929年任上海滬西區委書記、全總駐廣東省特派員。次年黨的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同年任滿洲省委常委、全總特派員。1932年任全總常委、海員總工會書記。1933年出任職工國際代表、中共駐共產國際代表。1935年回國,向黨中央傳達了共產國際"七大"會議精神,促成黨中央制定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以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協助黨中央制止了張國燾分裂紅軍、分裂黨中央的嚴重錯誤,使三大主力紅軍勝利會師。1936年初參加中央政治局工作,任白區工委書記。1937年任八路軍129師政委。l938年初在抗日前線病倒,回延安治療,任中央職委副主任。張浩多次被敵人逮捕,但他始終堅貞不屈。由於經受殘酷拷打,身體受到嚴重摧殘。他於延安病逝後,毛澤東與朱德、任粥時及董必武、徐特立、陳雲、賀龍等為他守靈、抬棺,主席為張浩輓聯題詞:"忠心為國,雖死猶榮"。
軍事家一一林彪(1907-1971),原名林育蓉,回龍山鎮林家大灣人,「林氏三兄弟」之一。1924年加入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考入黃埔軍官學校,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排長。1927年參加"八一"南昌起義,任連長。1928年初升為營長。井岡山會師後,升為團長,1929年任縱隊司令員o次年,任紅四軍軍長。1932年任紅一軍團軍團長。他率部參加了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一至五次反"圍剿"。在長征途中,他指揮紅一軍團突破烏江、搶渡大渡河、攻占遵義、飛奪瀘定橋、越過大草地、攻占臘子口。1935年1月參加了遵義會議,6月,任右路軍司令員。到達陝北後,任中國人民抗日紅軍大學、抗日軍事政治大學校長兼政委。
作家、評論家一一秦兆陽(1916-1994),回龍山鎮棗樹店人。1938年到延安、194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曾入陝北公學、延安魯藝學習。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文藝學院教師、冀中區第十分區黎明報社社長、冀中軍區前線報社 副社長
、《華北文藝》編輯。建國後,歷任《文藝報》黨務編委,《人民文學》副主編,人民文學出版社副總編輯,《當代》主編,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和第三、四屆理事、著有短篇小說集《農村散記》,長篇小說《在田野上,前進!》、《大地》,論文集《文學探路集》。
愛國將領一一陸沉(1900-1940),原名盧斌,回龍山鎮戴家沖人。"五四"時,參加武漢地區的愛國學生運動。1920年加入"利群書社"。1921年,回八斗灣潑新學校任教,加入"共存社"。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4年,任安源煤礦工人俱樂部主任。1925年赴廣州,先後任黃埔軍校教宮、廣州農民運動講習所教務主任。1926年秋,隨北伐軍回到武漢,從事農民運動。1927年被選為湖北省農民協會委員長:是中華全國農協臨時執委委員之一。在黨的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當選為中央候補委員。"七·一五"事變後,他出席了常的"八·七"會議,赴鄂贛邊領導秋收起義。1928年春,任江西省委書記。但是,1929年初,黨先後派他擔任滿洲和江蘇省委書記,他都不肯去,開始對革命前途失去信心,與妻子創辦私立小學謀生。
革命家一一殷鑑(1904-1937),回龍山鎮殷家樓人。1921年即跟隨林育南、陳潭秋在武漢開展革命活動,次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6年赴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曾在列寧墓前宣誓:要為無產階級革命事業戰鬥不止。1930年回國,在上海黨中央機關工作。1931年任上海市滬中區委書記,4月,奉命到北平重建順直省委,任省委書記。6月,由於叛徒出賣遭逮捕,與薄一波等被判處死刑,經過鬥爭被改為有期徒刑14年。"九·一八"事變後,殷等被押進"北平軍人反省分院"。獄中黨支部成立,殷任支部書記。1932年8月,殷因腿部骨折,住進病號囚室,薄一波接任支部書記。1933年,殷等拒絕在《反共啟事》上簽字。1935年4月,國民黨特務擬將殷鑑、薄一波、劉瀾濤、安子文等槍殺,未待南京方面批覆,憲兵司令部因故撤離北平,殷等才倖免於難。1936年的春,劉少奇主持北方局工作,經多方努力,終於營救出殷等57名被關押的共產黨幹部。出獄後,殷被安排住北平"法國醫院"。因長期折磨,體質極其虛弱,加上腿部丹毒惡化,於1937年4月逝世,時年33歲。
重大事件
"共存社"和早期黨組織的建立
1920年春,林育英、林洛甫受悻代英、林育南的委託,在回龍山八斗灣興隆寺創立潑新學校,宣傳新文化、新思想。1921年7月16-21日,悻代英在竣新學校召開"互助社"(1917年在武漢成立)年會,經討論,二致通過成立"共存社"的決議,提出"通過階級爭鬥,企求勞農政治實現"的綱領。中國共產黨在上海誕生後,該社自行解散,其成員分別加入共產黨和青年團組織。1922年,陳潭秋、林育南在竣新學校進步師生中發展黨員,建立了八斗灣黨小組,負責人為胡亮寅。
回龍山農民暴動
一九二七年蔣介石實行"四一二"慘變後,工農運動仍在飛速發展,針對當時的形勢,黃岡縣委於一九二八年元月否開縣委擴夫會議,研究決定舉行了回龍山暴動,臘月初七午夜暴動隊伍分別由羅四維、鄧斌等人率領,分兩路攻進回龍大廟(當時回龍保安團駐地),經過二十分鐘戰鬥,處決了劣紳秦耀階、杜律齋、趙詠甫,最後把躲在月弓橋下水池裡的團總梅朗如揪出,處決在月弓橋上。當晚,暴動隊伍連夜趕到沙販柴苟灣鎮壓了地主劉新甫一家五口,隨後,又沒收了劣紳龍少侶的財產,還火燒了大地主王洪興、王順興、王春興的莊園。回龍山農民暴動之後,接踵而來的楊鷹嶺、但店等地的農民暴動,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殺了地主一百七十餘人,火燒地主莊園二百多處,極大地推動了黃岡的武裝鬥爭。
日寇在回龍山的暴行
一九三八年十月武漢失守後,長江兩岸的人民,遭受了日寇殘酷的蹂躪,日軍雖然未在回龍安插據點,但因地處交通要道,這裡多次遭受日軍洗劫,僅一九三九年元月至十月,日軍五次對回龍進行掃蕩,一向繁榮的農村左鎮,哀鴻遍野,十室九空。一九三九年二月二十一日(農曆正月初三〉,日寇齋藤實分隊,對回龍平民進行第一次洗劫,燒毀農房五百八十九間,至使六十八戶無家可歸。同年六月十九日,日軍燒毀回龍大廟前殿,打死農民李步雲、李顯雲兄弟。八月十七日,日軍燒毀整個回龍大廟。十一月四日,日軍知子小隊又一次對回龍集鎮進行洗劫,開槍打死醫生杜耀東,並殘忍地將一個賣菜的農民當作活靶打死。十一月十六日,日軍洗劫回龍鷂子湖街,燒毀民房181間。
風景名勝
"共存社"成立舊址:位於回龍山鎮西北2.5公里的八斗灣。其房屋於1939年被日軍偽軍部分燒毀。
黃岡農民暴動遺址:即回龍山大廟。黨的"八七"緊急會議後,中共湖北省委派羅四維(回龍山鎮羅家咀人)回鄉恢復中共黃岡縣委(羅任書記〉,組織農民暴動。1927年12月30日晚,縣委率領武裝人員及手持梭標、大刀的農民,一舉攻進回龍山大廟,活捉國民黨黃岡保衛團團總梅朗如,消滅全部武裝,沉重地打擊了豪紳地主的囂張氣焰。其廟依山而築,一進三重,是境內最大的廟宇。抗戰時間,三次遭日偽破壞。解放後,殘存房屋被闢為小學。80年代,群眾損資建有一幢教學樓,更名為"育英學校",原全國政協副主席陸定一為其題寫了校名。
林育南、林彪舊居:位手回龍山鎮西北2.5公里的林家大灣。育南故居為磚木結構的兩間平房。林彪舊居現有房屋數間,常有全國各地遊人參觀。
林育英故居:位於回龍山鎮西北2公里的染鋪灣。1990年修復,為明四暗七的磚木結構平房。
冰川爍石:位於回龍山鎮蔡家塘西北坡上。石高35米,周長15米,褐色,呈不規則橢圓形。民間傳為西天王母扔下的"打牛石"。李四光曾撰文鑑定,該石"事實上是一塊麻岩巨礫,己受中期風化,它大概來自秦嶺。任何一種關於它的成困的滿意解釋,都有很大的意義"。
白羊山:位於回龍山鎮東北3公里處,是回龍山與馬曹廟兩鎮的界山,面積約5平方公里,海拔276米,三峰並聳,蒼翠插空。山側有挑花洞,為明主事秦斷宗著書處。山上主植松、杉、竹。山北八斗灣是中國共產黨在黃岡早期革命發源地之一,1920年陳潭秋、林育南在此創辦"潑新學校",1921年在此建立黃岡最早的黨小組。
龍山寺〈回龍大廟〉:始建於明洪武年間,香火旺極,其靈譽遠盛於其它寺廟。一九三八年,日本軍國主義侵略中國時,回龍大廟大部被毀,現經省民族宗教委批准,在當地政府的支持和關懷下,在大廟原地脈上重新修建,更名龍山寺。同時請來團風縣佛教界最有名望的釋堅先法師做住持注重新修復的龍山寺正成為全縣著名的佛教旅遊景點。
視頻
回龍山鎮正本文化藝術團 文化下鄉聯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