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记录最温馨最感动的藏乡旷世巨变——曹蓉《那边的香巴拉》阅读札记(张德明)
重定向页面重定向至:
作品欣赏
四川/记录最温馨最感动的藏乡旷世巨变——曹蓉《那边的香巴拉》阅读札记
记录最温馨最感动的藏乡旷世巨变——曹蓉《那边的香巴拉》阅读札记
在康藏高原东南,是中国第二大西藏——康区的所在地。这里人杰地灵,山川秀丽。康巴汉子、俊美姑娘、冰山雪岭、急流大川、高原湖泊、绿色草原是这里享誉世界的六张名片,一首情歌唱响全球,令人心驰神往,遐想联翩。这既是一片历史悠久的美丽高原,也是因特殊的地理环境曾经相对封闭落后的地方。201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11月27日至28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
《那边的香巴拉》就是一部描写从贫困山乡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全过程的用心之作。作品以一个海拔3500米的云上村庄——甘孜州色达县杨各乡上甲斗村为视点,它既是作家心中无比圣洁的“香巴拉”,也是作家经年累月牵肠挂肚的地方。这个村是甘孜藏族自治州腹地的深度贫困村,是一片美丽而苦寒的地方,贫困而磨难,奇异而遥远。很长时间里,许多物质和时序都在这个封闭的环境里按照自己既定的规则循环周转,这里长期的艰难、贫弱、阻塞成为西藏百姓摆脱贫困最大的阻碍。随着全国脱贫攻坚整体战的打响,四川省委政法委对口扶贫上甲斗村,一群来自大都市的年轻人与当地的干部、群众一道,历经三年艰苦不懈、用心用情真诚而实在的努力,使这个古老的村庄彻底告别了贫困,旧貌换新颜。一个震惊世界的历史拐点出现了,它庄严地向世界宣示了一种新的生活秩序的诞生。作品非常深沉地讲述了这场脱贫攻坚参与者们的倾情投入,奉献自我,用美好青春和亲人般的深情践行共产党人的初心使命,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的世纪凯歌。这是作家对一个政党给人民予以庄严承诺和如期实现的忠实记录,也是对这场改变人类命运的史诗革命的最好纪念。这种历史巨变是基于对新生活的向往而达成的。
曹蓉作为四川的实力作家,其文学目光始终聚焦于蜀中大地。她曾以出色的乡村叙事文本建构起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有独特徽记的文学领地。《那边的香巴拉》以11万字的篇幅,用散文的形式以至诚情怀和责任担当为色达这一方热土立传。作家基于对康巴高原朴素而真挚的热爱,以罕有的勇气和独特的视角,对当代甘孜藏乡予以盛情书写和深刻理解,给读者出示了另一种全新的认知可能。作品以优美的文字既书写了美丽多彩的高原村寨与浓烈神秘的宗教文化,又踏勘了那片神奇土地的地理特征与历史源流,融知识性、趣味性、审美性、社会性、时代性于一体,显示了脱贫攻坚战中文学作品的富民之力。作品辑录的九章文字有着鲜明的意义象征:一方面,作品向读者呈示了一个建立在作家个人视域上的丰富多姿、立体可感、对比度极高的高原藏寨;另一方面,为读者展现了作家的心路历程——她的地域选择、文化兴趣、审美情怀和精神来路。 《那边的香巴拉》承接了曹蓉以往散文书写沉稳大气的特质,语言素朴亲切,叙述舒缓流畅,有着小说一般的吸引力。在书写脱贫攻坚的具体实施过程中,作家站在时代发展和文明进程的高度,用实实在在的脚步和文思往上回溯高原藏乡的文化来路与文明发展历史,为迷人的山河大地珍重点赞;往下秉持深厚的民间情怀,流布悲悯和期待的现实目光。作品的写作成为一种文明连接,即在过往、现实、未来境况之间,找到了一种持续性的变化之间的藏乡本源。作家敏锐地捕捉大地的声音和气息,记录下乡野本真的生活符号,追寻地方的历史痕迹,塑造时代的诗意。作家用社会学的眼光来打量这片高原藏乡的遗存与变迁,为书写民族地区乡村的人文景象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这是一种与喝咖啡、吃哈根达斯、住白金酒店、穿高档名牌完全不同的记忆书写。这是一种值得尊重的现代书写伦理。[1]
作者简介
张德明,西南科技大学文学院三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