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十里城子鎮
四十里城子鎮位於新疆焉耆盆地,距焉耆縣城南20公里,故稱四十里城。四十里城子即是博格達沁古城,專家認為,焉耆古國當年的首府,就在四十里城子。轄有五個行政村,二十一個村民小組;全鎮面積60.57平方千米 。 2002年四十里城子鎮國民生產總值為3728萬元,農牧民人均收入3107元。四十里城子鎮代碼:652826103。特色農產品:甘草。[1]
中文名稱: 四十里城子鎮
行政區類別: 鎮
所屬地區: 新疆焉耆
下轄地區: 五個行政村
電話區號: 0996
地理位置: 新疆焉耆盆地
面 積: 60.57平方千米
人 口: 8335人(2017)
氣候條件: 溫帶大陸性氣候
車牌代碼: 新M
目錄
行政區劃
轄1個社區、5個村委會:新城路社區、店子村、新渠村、阿克墩村、麻扎村、巴克來村。
地理環境
焉耆回族自治縣四十里城子鎮位於314國道兩側,距焉耆縣城13公里,距庫爾勒市40公里,北與包爾海鄉為鄰,東與27團為界,西與王家莊牧場甘草保護區接壤,南臨博斯騰湖
人口民族
全鎮總人口8335人(2017);有維、漢、回、蒙等八個民族。
經濟文化
四十里城子鎮拉於焉耆回族自治縣西南12公里處,四周分別與農二師27團、湖光毛巾廠、包爾海鄉及工三團毗鄰,全鎮東西長約8公里,南北寬11.5公里,總面積60.57平方千米。轄5個村民委員會,1個居民委員會,20個村民小組。涉農站所6個。總人口8335人(2017)。有耕地面積2.06萬畝。糧食作物播種面積經濟作物播種面積,氣候溫和水源充足,蘆葦資源豐富(年產量達1.5萬噸以上)。主要特色農作物有工業番茄、打瓜、白葵、小茴香。
2006年農村經濟總收入5715萬元。主要農作物產量:糧食4198噸、油料160噸、甜菜320噸、西紅柿23760噸。全鎮植樹造林13.87公頃,農牧業機械總動力10380萬千瓦,年末牲畜存欄1.43萬頭(只)。財政收入375萬元,年末居民儲蓄存款餘額780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4720元。
新農村建設中,四十里城子鎮始終按照「政府引導、農民自願、因地制宜、科學規劃、整合力量、上下聯動,重在點突破」的原則,加快社會主義新農村2006年爭取資金20餘萬元對鎮屬5個村民委員會總長6.26公里灌渠進行水泥板防滲,通過一事一議方式,村民自籌和國家補助為店子村、阿克墩村新修2個村級籃球場。爭取資金400餘萬元新建四十里城子鎮與包爾海鄉全長8.9公里的村級道路。投資完成新農村文范村巴克米村總長1公里的水泥板防滲渠,修建5座橋,12座閘。投盜建成400平方米的鎮文化活動中心。加大村級醫療衛生工作力度,規劃並修建統一的垃圾池,對鎮衛生院進行全面裝修,配齊了機關的醫療設施。
現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194人,其中中級以上專業技術人員68人。完全中學11所,在校學生652人。教師133名。有衛生院1所,村莫斯科屮5個,專業衛生技術人員11人,病床10張。加大了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普及,農業科技成果轉化率達95%以上。良種覆蓋率100%。認真貫徹「兩法」,積極開展「兩免一補」政策,為全鎮652名學生減免10.46萬元,切實減輕了學生的負擔。為10名貧困生實行「一補」政策,共計補貼35000元。
建築特色
「博格達沁」維吾爾語意為高大宏偉之城。古城略呈長方形,周長3083米,占地6平方公里,與《大唐西域記》中「域周六七里」記載相符。現存城垣平直、堅實,中下部夯土築,基厚五六米,城牆上部有土坯垛堞。城牆厚2米,殘高3.5米。城牆東南和西南有缺口,寬約10米,估計是兩處城門。古城中間有大土堆兩個,最大的周長143米,上覆蓋有紅燒土,並有紅方磚露出表現;較小的土堆南面露出土坯壘砌的殘牆。兩個土堆估計是原城中主要建築塌後的遺留物。城西北隅有一土堆高4米。離城半里還有一小城,已頹,周長約1.5公里,城中還有一個小城基,類似當時府級之屬,該城還配有護城河。博湖達沁古城周圍有許多防衛建築,當地居民稱之為「黑訖達」,都是用巨型土坯壘砌的堡壘狀建築。內有高台、住房、外有圍牆。在「黑屹達」周圍發掘出一批漢唐疊壓古墓葬。從大量古城土實物推算,博格達沁古城歷時久遠,經漢、南北朝、隋唐而後衰落。遺址發掘的罐、瓶、盤、杯、燈、鍋等陶器屬北朝和隋唐遺物,銅鏡、包金鐵劍、金帶扣和裝飾品等屬漢代物品、另有「開元通寶」、「大曆元寶」、「建中通寶」等唐代錢幣和戒指等飾品。
故城遺址正方形的土築城牆還相當完整,規模不小。只是城內空空蕩蕩,連斷垣殘壁都沒有留下,僅有高高低低的士墩,估計是建築物的台基。據悉,考古學家曾在城內找到唐代開元銅錢,證明早在公元8世紀這個古城就存在了,事實上,從公元5世紀到8世紀,名僧法顯、宋雲、玄奘、慧超、悟空等都先後經焉耆西遊。玄奘在《大唐西域記》中說過,焉耆國有伽藍十幾所、僧徒2000多人。隨著佛教的東傳,印度文化在焉耆有相當大的影響,而「文字」則取印度,微有增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