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嗜酸性細胞胃腸炎

嗜酸性細胞胃腸炎(EG)是一種極少見的疾病,本病通常累及胃竇和近端空腸,若一旦累及結腸,則以盲腸及升結腸較多見。按浸潤範圍可分為局限型和瀰漫型。西醫治療原則是去除過敏原,抑制變態反應和穩定肥大細胞,達到緩解症狀,清除病變。[1]

[]

目錄

飲食

飲食方面要做到規律、合理,即以高蛋白、高維生素食物為主。選擇營養價值高的植物或動物蛋白,如牛奶、蛋類、魚類、瘦肉、各種豆製品等。各種新鮮蔬菜、瓜果富含維生素,營養價值高。

概述

嗜酸性細胞胃腸炎是一種以胃腸道的某些部位有瀰漫性或局限性嗜酸性粒細胞浸潤為特徵的少見病,迄今全世界文獻報道約200餘例,本病發生於小兒時期更屬罕見。 文獻報告最小發病年齡為2個月,臨床症狀複雜,除常見的以粘膜病變為主的病例表現為腹痛、腹瀉、嘔吐等消化道症狀外,以肌層或漿膜病變為主者尚可表現為幽門梗阻,腸梗阻或肢體水腫及腹水等。

由於其臨床表現複雜且非特異性,尤其在兒科常表現不典型,故本病診斷不無困難。

本病病因未明,一般認為是對內源性或外源性過敏原的變態反應所致,故治療上應尋找並停止服食可疑過敏的食物或藥物,並應用強的松、色甘酸二鈉等治療,本病例應用較長療程強的松治療近期效果良好,遠期效果有待進一步隨防追蹤。

症狀

本病缺乏臨床特異性表現,是一種自限性變態反應性疾病,雖可多次反覆發作,但預後良好,按浸潤範圍可分為局限型和瀰漫型。

(一)瀰漫型 多見於30-50歲,男性略多於女性。病程可長達數十年。80%病人有胃腸道症狀,主要表現為上腹部痙攣性疼痛,伴惡性、嘔吐、發熱,發作無明顯規律性,可能與某些食物有關,用抗酸解痙劑不能緩解,但可自行緩解。

1、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浸潤以粘膜為主者多出現上消化道出血、腹瀉、吸收不良、腸道蛋白丟失、低蛋白血症、缺鐵性貧血及體重減輕等。約50%的患者有哮喘或過敏性鼻炎,濕疹或蕁麻疹。糞便潛血試驗陽性,可有夏科雷登結晶。80%患者外周血嗜酸粒細胞增高。血清蛋白降低,D-木糖耐量試驗異常。X線胃腸鋇餐檢查正常或顯示粘膜水腫征。內鏡檢查可見粘膜充血、水腫或糜爛。活檢有嗜酸粒細胞浸潤。

2、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浸潤以肌層為主引起胃、小腸壁顯著增厚、僵硬。患者往往出現幽門梗阻或小腸不完全性梗阻的症狀及體徵。X線胃腸鋇餐檢查顯示幽門狹窄,蠕動減少或胃竇多個息肉樣充盈缺損。診斷靠胃、小腸活檢可見廣泛成熟的嗜酸性粒粒細胞浸潤到粘膜下,並通過肌層向漿膜層延伸。

3、嗜酸性粒細胞性胃腸炎浸潤以漿膜下層為主者常可發生腹水或胸水,其中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剖腹探查常見小腸漿膜增厚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胃漿膜病變也可見到類似改變。

(二)局限型 多見於40~60歲,男女發病率無明顯差別。主要症狀為上腹部痙攣性疼痛、噁心、嘔吐,起病較急,病程較短。患者過敏史不明顯,外周血象僅少數有嗜酸粒細胞增多。X線胃腸鋇餐造影可顯示胃竇增厚、僵硬、胃竇部狹窄,可有光滑圓形或卵圓形及分葉狀充盈缺損,類似腫瘤。內鏡檢查見有息肉樣腫塊,粘膜充血、水腫,易誤診為腫瘤或克隆病。少組織檢查可見大量嗜酸性粒細胞浸潤。[1]

檢查

(一)實驗室檢查 1、血液檢查,80%的病人有外周血嗜酸性粒細胞增多,黏膜和黏膜下層病變實驗室檢查和肌層病變為主的病人(1~2)×109/L,漿細胞病變為主時,可達8×109/L。還可有缺鐵性貧血,血清白蛋白降低,血IgE增高,血沉增快。

2、糞便檢查,酸細胞性胃腸炎糞便檢查的意義是除外腸道寄生蟲感染,有的可見到夏科-雷登(Charcot-Leyden)結晶,便常規檢查潛血呈陽性,有些病人有輕中度脂肪瀉。Cr標記白蛋白增加,α-抗胰蛋白酶清除率增加,D-木糖吸收試驗異常。

(二)其他輔助檢查 1、X線檢查,嗜酸細胞性胃腸炎缺乏特異性,X線鋇餐可見黏膜水腫,皺襞增寬,呈結節樣充盈缺損,胃腸壁增厚,腔狹窄及梗阻。

2、CT檢查,可發現胃腸壁增厚,腸繫膜淋巴結腫大或腹水。

3、內鏡及活檢,適用於黏膜和黏膜下層病變為主的嗜酸細胞性胃腸炎。鏡下可見黏膜皺襞粗大、充血、水腫、潰瘍或結節,活檢從病理上證實有大量嗜酸粒細胞浸潤,對確診有價值。但活檢組織對於肌層和漿膜層受累為主的病人價值不大,有時需經手術病理證實。

4、腹腔穿刺,腹水病人必須行診斷性腹腔穿刺,腹水為滲出性,內含大量嗜酸性粒細胞,必須做腹水塗片染色,以區別嗜酸性粒細胞和中性粒細胞。

5、腹腔鏡檢查,腹腔鏡下缺乏特異性表現,輕者僅有腹膜充血,重者可類似於腹膜轉移癌。腹腔鏡檢查的意義在於進行腹腔黏膜組織活檢,得到病理診斷。

6、手術探察,對於懷疑嗜酸細胞性胃腸炎一般不行剖腹探查術來證實,但當有腸梗阻或幽門梗阻或懷疑腫瘤時才進行手術。

治療

本病的西醫治療原則是去除過敏原,抑制變態反應和穩定肥大細胞,達到緩解症狀,清除病變。主要採用糖皮質激素類藥物和手術清除病變組織,對病人的傷害性較大。

古方中醫疑難病研究所的醫生認為,嗜酸性粒細胞性腸胃炎病在腸胃,病性屬熱、毒、濕邪共同作用,阻滯中焦所致,所以臨床上多以清陽下泄,濁陰上越的嘔吐、腹瀉、腹痛、易飢餓為特點,治療以解毒消熱,理氣化濕等方法入手。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