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唐代七大名僧

'粗体文字'唐代七大名僧

唐朝是佛教与道教的兴衰转换时期;虽然唐朝皇室以李耳为祖先,故而推崇道教。但是,也并没有因此而打压佛教,故而佛教在唐代也是极为兴盛。

。唐朝历史上,众所知的僧人。[1]

目录

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602年4月6日-664年3月7日),俗姓陈,名祎,洛州缑氏县(今河南省偃师市南境)人,师承印度那烂陀寺的戒贤大师,为汉传佛教史上最伟大的译经师之一,被誉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也是中国佛教法相唯识宗创始人。[2]

由其所口述、弟子辩机撰文的《大唐西域记》亦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历史的重要文献。

玄奘法师就是唐僧了,被尊称为“三藏法师”;玄奘为探究佛教各派学说分歧,于贞观元年一人西行五万里,历经艰辛到达印度佛教中心那烂陀寺取真经。前后十七年学遍了当时的大小乘各种学说,并长期从事翻译佛经的工作。

玄奘被世界人民誉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杰出使者,其爱国及护持佛法的精神和巨大贡献,被鲁迅誉为“中华民族的脊梁”,世界和平使者。他以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相,不畏生死的精神,西行取佛经,体现了大乘佛法菩萨,渡化众生的真实事迹。

考古证验

由玄奘口述、弟子僧辩机笔撰的《大唐西域记》,堪称中国历史上的经典游记。尤有甚者,由于印度历史纪录的缺乏,这本珍贵的游记更成为历史文化学者研究古天竺地理历史时不可或缺的文献,而近现代以来,根据该书记载所进行之考古遗迹挖掘,亦证明玄奘当时所述真实可信,允为瑰宝。

鉴真法师

鉴真法师(688年-763年6月25日),唐朝僧人,俗姓淳于,江苏扬州江阳县人,律宗南山宗传人,日本佛教祖师。鉴真和尚是日本建筑和医学的发明者。

六次东渡

742年,日本留学僧荣睿、普照到达扬州,恳请鉴真东渡日本传授“真正的”佛教,为日本信徒授戒。当时,大明寺众僧“默然无应”,唯有鉴真表示“是为法事也,何惜身命”。遂决意东渡。

曾担任扬州大明寺主持,应日本留学僧请求先后六次东渡,弘传佛法,促进了文化的传播与交流。

而鉴真和尚也被日本人民誉为“文化之父”、“律宗之祖”。日本人民称鉴真为“天平之甍”,意为他的成就足以代表天平时代文化的屋脊。

715年,他回到扬州大明寺修行。

733年,成为当地佛教领袖、大明寺方丈,受其传戒者前后有四万馀人。

后来鉴真法师在唐招提寺圆寂,终年76岁。[3]

一行和尚

一行和尚(683年-727年),俗名张遂,法号敬贤,号大慧禅师,也称为沙门一行、一行阿阇梨,张遂曾祖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功臣、襄州都督、郯国公张公谨,但是张氏家族在武则天时代已经衰微。

对学天文学的人应该对一行和尚如雷贯耳。[4]

张遂自幼关中,刻苦学习历象和阴阳五行之学,青年时代即以学识渊博闻名于长安。为避开武则天侄的纠缠,剃度为僧,取名一行,先后在嵩山、天台山、当阳山学习释教经典和天文数学。

后成为中国唐代著名的天文学家和佛学家,主持修编新历、最主要的成就是编制《大衍历》。

他在制造天文仪器、观测天象和主持天文大地测量方面也颇多贡献。而且一行道人还曾翻译过多种印度佛经,成为佛教一派——密宗的领袖。

开元十五年,一行禅师示寂,趺坐正念,怡然而寂,世寿四十五。 《大衍历》定稿之年,一行病逝。

惠能法师

惠能法师(638年-713年),又作慧能,俗姓卢,祖籍河北范阳,生于广东新兴县,汉传佛教禅门南宗祖师,与北宗神秀大师分庭抗礼,世称禅宗六祖(禅宗北宗以神秀为六祖)。[5]

惠能得到五祖弘忍传授衣钵,继承了东山法脉并建立了南宗,弘扬“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顿教法门,对中国佛教以及禅宗的弘化具有深刻和坚实的意义。

后来惠能隐蔽十五年,才在广州法性寺,由印宗剃度,开始弘法。猊座之下四十三人开悟,禅宗开枝散叶,形成五宗七派的辉煌时期。

王维《能禅师碑铭》谓其:“实助皇王之化”;同时也引起了中原皇室的尊重和供养,皇室屡次迎请惠能进宫,并为其建寺造塔。

在滑台大云寺的无遮大会之后,通过对南北是非的辩论,奠定了曹溪禅在禅宗的地位。当时唐朝佛宗分南北,南宗就是惠能法师的顿门,而北宗则是以神秀法师为主的渐门。

神秀法师的渐门适合慧根一般的平常和尚,成就一般;而惠能法师的顿门对慧根要求极高,有的人终其一生不得入门,有的人一朝顿悟便得道成佛;也因此惠能法师被外国人认为是中国的“智圣”,因为顿门禅宗对智慧的要求实在太高了。其弟子众多,嗣法四十三人,度化四十二人。

史学家陈寅恪赞其:“特提出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旨,一扫僧徒繁琐章句之学,摧陷廓清,发聋振聩,固我国佛教史上一大事也”。

怀素和尚

怀素(737-799年),俗姓钱,字藏真,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唐代书法家,以“狂草”名世,史称“草圣”。

怀素是中国古代最有名的狂草书法家,怀素的狂草在中国书法界上与张旭的狂草齐名,合称“颠张狂素”。怀素自幼出家为僧,经禅之暇,爱好书法,但是由于没有名师引导,所以十年间怀素都没入门。

直到二十岁的时候,有幸拜会颜真卿,颜真卿把“十二笔意”即“平谓横、直谓纵、均谓间、密谓际”等传授给了怀素;怀素书法由此入门,怀素草书,笔法瘦劲,飞动自然,如骤雨旋风,随手万变。他的书法虽率意颠逸,千变万化,而法度具备。[6]

怀素本是一个叛逆者,在盛唐走向晚唐的时代,唐朝书法氛围崇尚法度;王羲之书法在初唐,受到唐太宗的追捧,时人更是趋之若鹜,怀素并不在意当代的艺术潮流。他更多地在“一笔书”的领域探索,继承了张芝、崔爰、杜度以及王献之的书法传统。

如果说,怀素青少年时期的书法,凭借的是艺术直觉。那他三十岁以后的艺术探索,则是在艺术传统中求索。而中国书法的历史传统,就是中国书法史上的笔法传承,笔法则是魏晋书法的“核心机密”。

唐贞元十五(799年),怀素又回到了零陵,写《小草千字文》。

晚年在四川成都宝园寺度过,唐贞元十五年(799年),患风痹病,圆寂。

传世书法作品有《自叙帖》《小草千字文》纸本、《苦笋帖》《圣母帖》《论书帖》诸帖。

辩机和尚

辩机和尚(619年 -  ? ),唐朝僧人,出生在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十五岁依止道岳法师出家,隶名大总持寺。道岳法师后任普光寺寺主,辩机则改住会昌寺,十馀年里潜心佛学。 《大唐西域记赞》说:“辩机远承轻举之胤,少怀高蹈之节,年方志学,抽簪革服,为大总持寺萨婆多部道岳法师弟子。”

驻长安西北的金城坊会昌寺。帮助玄奘翻译经文,撰成《大唐西域记》一书。乃是当时鼎鼎有名的高僧。

但是辩机和尚留名历史,并不是因为他曾帮玄奘翻译经书,也不是说他名气有多大,而是因为他与唐太宗的女儿高阳公主发生的故事有关,高阳公主对辩机和尚一往情深。在辩机和尚死后,高阳公主对唐太宗怨恨不已。[7]

在高阳公主和辩机和尚的事发之后,辩机和尚被恼羞成怒的唐太宗下令腰斩;而辩机和尚一代高僧也被人成为恶僧,名列正史,千百年来受到正统封建士大夫的口诛笔伐。

薛怀义

薛怀义(?~695)唐代僧。京兆鄠县(陕西)人,俗姓冯。原为杂技团中之大力士,原名冯小宝,受千金公主推荐成为武则天的男宠,是武则天的第一个面首,并且因此被封为正三品左武卫大将军、梁国公。并说服武则天于洛阳城西修复故白马寺

甚至多次担任大总管,率军远征突厥,而且他每次出兵,突厥都已退兵,薛怀义以此居功。690年,武则天又进封他为右卫辅国大将军、鄂国公。其后来日益骄倨,火烧明堂,令武则天恶之,下令太平公主设计将其杀死,辇车载尸送至白马寺。[8]

薛怀义本是一小人,后来侥幸成为武则天的枕边人,因此一步登天,但是薛怀义恃宠而骄,最终触犯到了武则天的底线。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