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哈里斯河戰役

 哈里斯河戰役

來自 嗶哩嗶哩 的圖片

本名 哈里斯河戰役

獲勝者 本都王國

哈里斯河戰役:是羅馬及其附庸國比提尼亞本都王國哈里斯河的戰役,此戰以本都王國獲勝而告終。 [1]

目錄

不可調節的地區矛盾

從表面上看,米特拉達梯戰爭是源於本都卡帕多西亞地區的吞併野心。但實際上,始終站在其對立面的不是羅馬共和國,而是位於小亞細亞半島西北部的比提尼亞王國。這個由渡海色雷斯人構建的王國,一直在東西方衝突中左右逢源。無論是當年的馬其頓塞琉古王朝,還是後來的帕加馬羅馬,都與其有着相對不錯的關係。但由前波斯帝國貴族建立的本都,卻始終同他們關係惡劣。

在將羅馬拖入戰爭之前,比提尼亞國王尼科美德四世已經被本都軍隊擊敗過一次。此後,他就依靠定期賄賂羅馬元老院,獲得軍團和外交層面的鼎力支持。羅馬在擊敗塞琉古王朝和吞併帕加馬王國後,也已經在半島西部建立了亞細亞行省。他們不希望任何地方勢力變得過於強大,也順勢掉入了尼克美德為他們編織的衝突泥潭。儘管其駐軍規模非常有限,卻可以靠財政優勢僱傭大量的本地士兵,並發動周圍的友好勢力為自己作戰。比提尼亞國王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復國,並接着開始與本都國王米特拉達梯六世爭奪起卡帕多西亞。

公元前88年,緊張的事態已無法收場。深陷意大利同盟戰爭(同盟者戰爭)的羅馬人,被迫繼續用不滿2個軍團的兵力控制小亞細亞半島。比提尼亞和本都卻在磨拳霍霍,隨時準備將軍隊開到對方的邊界內肆虐一番。時任亞細亞省總督的卡西約,也是一個希望攫取功名的政治投機客。在尼克美德的歷次賄賂中,都有他及幕僚班子的貸款資助。他又用討債的手法逼迫國王,讓比提尼亞軍隊主動向本都發起進攻。

在本都一邊,米特拉達梯六世已整軍經武多年。除了大量依照希臘化樣式建立的軍隊,他還可以從整個黑海沿岸的附庸中籌集兵力。加上帕提亞國王的資金支持和亞美尼亞人的騎兵援助,讓他有能力在小亞細亞同羅馬勢力一決高下。但為了儘快占據更多地盤,本都軍隊在戰爭開始後也鋪得太開,讓老對手尼克美德嗅到了戰勝機會。當過萬的比提尼亞軍隊越過邊界上的哈呂斯河(克澤爾河),發現擋在自己面前的僅僅是一群輕裝部隊。

比提尼亞人的色雷斯軍團

儘管比提尼亞的上層貴族受希臘化潮流影響,但其王國的基層組織卻沒有受到多少外部影響。大部分小貴族都沒有居住在城市中,而是習慣於自己的封地村莊。一旦國家遭遇戰事,他們就會按照封地大小為國王提供相應的步騎兵力量。

因此,當波斯人的本都也建立起馬其頓式方陣軍團,比提尼亞人的軍隊還以輕裝步兵為主。就和海對岸的色雷斯親戚一樣,他們的大部分成員只裝備了頭盔和盾牌護身,並使用標槍和大砍刀作戰。當年輕士兵達到一定服役年限,再以資歷獲得亞麻甲、鎖子甲等重裝護具,榮升為武裝系統下的重步兵。貴族則可以從使用標槍的輕騎兵開始,最後晉升為披甲的重裝騎兵。

為了彌補近戰能力的不足,他們也從境內的希臘城市招募僱傭軍助戰。還可以從南面的加拉太地區,招募專門以販售武力為生的凱爾特戰士。但從整體來看,其軍事系統存在比較大的缺陷。這也讓比提尼亞軍隊在面對本都人時,經常被對方序列完整的步騎兵大軍擊潰。

相比之下,施行波斯帝國制度的本都人就更容易集中資源進行軍事改革。在陸續吞併數個黑海邊的希臘城市後,王國的都城也搬到了錫諾普,軍隊的精銳也被編練成馬其頓方陣。加上原本的地區傳統,讓他們的陣營里不會缺乏各類輕步兵和騎兵。至於源自波斯的卷鐮戰車,也被作為輔助武器保留下來。在哈呂斯河畔,指揮本都軍隊的是希臘將領阿基勞斯,但他麾下的士兵卻都由本土兵源構成。在沒有得到重裝步兵增援的窘迫下,他們被迫以特殊手段對付同樣擅長山地混戰的比提尼亞人。

艱難的反擊

在發現自己的軍隊居於數量優勢後,尼克美德立刻讓部下渡河發起強攻。只有輕裝部隊的本都人,顯然無法阻止龐大的對手強渡,便只能向後退守。然而,無論是輕裝的標槍手,還是來自半島各地的騎兵,都不是善於防禦作戰的兵種。

阿基勞斯迅速重組了麾下部隊,並接着派出部分輕步兵去搶占河畔平原上的一座小丘。比提尼亞的色雷斯步兵渡河後,也立刻加入了爭奪戰。由於雙方都對這個制高點異常看重,就分批將預備隊送上前進行激烈爭奪。由相當比例重裝投手的比提尼亞人,很快在輕步兵對決中占據上風。大部分本都士兵都缺乏必要武裝,不敢同對面發起近戰,只得以邊打邊撤的方式緩步後撤。更多比提尼亞步兵也從兩側迂迴,大有消滅這股先頭部隊的意思。

這時,阿基勞斯的兄弟尼奧托勒馬斯率領數千名預備隊登場。他們的出現讓比提尼亞人沒有完成合圍,損失慘重的前衛得以完整撤出。但更多尼克美德的部隊已渡河來戰,其中不乏重裝的希臘和凱爾特步兵。加上比提尼亞騎兵的介入,讓形勢更加不利於本都一方。在全軍開始崩潰之際,阿基勞斯率領親衛隊從側翼殺出,才讓自己的兄弟有機會將潰兵再次組織起來。

同時,本都人的騎兵和少量卷鐮戰車,也利用這個寶貴窗口期完成了敵後機動。他們迅速從對方所想不到的位置衝出,將尼克美德國王的部隊截成兩半。雖然有很多比提尼亞人配有重裝,在戰術編組上卻屬於典型的輕步兵。由於需要以間隔較大的鬆散隊形接戰,他們無法抵禦戰車的衝鋒。尤其是卷鐮戰車的兩側裝有大量鐮刀,在其陣中有如無人之境。一些士兵來不及反應,手腳就被鋒利的刀片所切斷。後方的重步兵本可以上前支援,卻被大量的本都騎兵拖住了手腳。為了對抗騎兵的集團衝擊,他們必須在原地保持密集陣態勢,從而喪失了戰場機動性。

為了不使自己的軍隊再受到重創,尼克美德只能下令主力向後撤退。結果,已經完成重組的本都輕步兵又迅速追了上來,讓他們的後退重組演變為大規模潰敗。本都騎兵繼續從側翼拖延比提尼亞人的行動,標槍與弓箭手則在後面開始射擊。至於發揮巨大效用的卷鐮戰車,也繼續以橫衝直撞收割落單的敵軍先鋒。

最終,尼克美德四世和他的殘部被逐出了戰場。阿基勞斯率軍追擊,直到進入已無人防禦的軍營,將大量的物資、軍餉和口糧都收入囊中。第一次米特拉達梯戰爭的正面交鋒,便以羅馬陣營的完敗收場。無疑,本都軍隊有着遠勝鄰居的軍官團和指揮鏈。這才讓他們在得不到己方主力增援的窘迫下,奇蹟般地反敗為勝。

戰役中,卷鐮戰車也發揮了超乎本都人意料的作用。其實早在亞歷山大時代,這種武器就已經顯得不合時宜。只是在多多益善的希臘化時代,才被當做輔助兵種予以保留。 不久,阿基勞斯便授命組建新的軍隊,替本都王國去控制服從羅馬的希臘本土。這位希臘將軍在帶上大量騎兵、弓箭手和方陣步兵的同時,也不忘捎上一批卷鐮戰車。結果,它們在喀羅尼亞戰役和奧考麥努斯戰役中都暴露了缺點。其作為一種實戰兵器的歲月,便就此終結。此後的西方世界戰場,將再也沒有古典系戰車的發揮餘地。

參考來源

  1. 哈里斯河戰役, 豆瓣電影, 202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