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豆腐(李雪姣)
作品欣赏
品味豆腐
豆腐是一种人人都喜爱的食品,大人小孩都爱它,文人学士们也都爱它。几十年来品味豆腐,品出了许多的滋味。
在诗人的笔下,豆腐是肌肤雪白纯洁无瑕的美人。宋代的大诗人、美食家苏东坡这样歌颂豆腐:“煮豆为乳脂为酥,高烧油烛斟蜜酒。”从诗中可以看出这位号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东坡居士,在油烛灯下,品着豆腐,喝着美酒,醉态可掬的神情。元杂剧中,歌颂豆腐的仍不乏其人。诗人郑允端有诗云:“种豆南山下,霜风老荚鲜;磨砻流玉乳,煎煮结清泉;色比玉酥净,香愈石髓坚;味之有余美,玉食勿与传。”把豆腐制作过程的色、香、味、形、质、都描绘得淋漓尽致。明代的豆腐诗也不少,苏衡就曾赞美道:“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一轮磨上流琼液,百沸汤中滚雪花。瓦缸浸来蟾有影,金刀剖破玉无瑕。个中滋味谁得知,多在僧家与道家。”
在老百姓的生活中,豆腐是餐餐都离不开的朋友。一碗白生生的豆腐,配上碎碎的青椒和芹菜,惹人喜爱。主人要讲究些,用豆腐炒肉,豆腐立即就有了肉的鲜美,用豆腐花放上葱末和豆豉做出来的汤,也是滚烫香咸,美得很。豆腐有一付好心肠一付好脾气,它对老人小孩都好,没齿的老人,刚刚长出新牙的孩子,吃豆腐是最有营养也是最安全的。在经济困难时期,杀猪、蒸糕做麻片、作豆腐,一直是萍乡城乡百姓的“三大壮举”。作豆腐的多少,也能看出这家的经济实力。我们这一代人的童年处在物资极度困乏的时期。吃豆腐也算得上一种奢侈,家中有限的几张豆腐票,要等到来了外婆家的客人,家里请了裁缝或木匠,或是孩子们要期中考试了才舍得用。为了买到豆腐,我和妹妹要凌晨四点多起床去豆腐社排队,等到六点多开卖时已是人声鼎沸,我们提着还冒着热气的豆腐回家,因为得到了母亲的夸奖心里美美的。
豆腐还和皇帝大臣有些渊源呢?传说,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当上皇帝,吃遍山珍海味后,始终觉得所有的美味都不及他落难当叫化子时,一位好心人给他吃的一碗白边红心饭好吃,御膳厨房怎么也做不出这种饭,大臣们左寻右找,寻找到了当年施舍的人,才知道白边红心饭,原来是一碗豆腐渣,中间的红心,是锅底的一点红高粱粥。
“小葱拌豆腐,一清二白。”是将豆腐比作清廉的化身。有豆腐清白精神的当首推后汉的清官杨震,据载,杨震做东莱太守时路南昌邑,县令王密夜赠十金,说“天黑,无人知晓。”杨震当即严厉指出:“天知、神知、你知、我知,何谓无知?”因之被誉为“四知先生。”“四知先生”的故事告诫为官者必须要有自尊、自省、自律的精神,不能愧对天地良心,更不能愧对百姓。
豆腐是一个不卑不亢的君子。豆腐从来不摆架子。听说过“官架子”,“太太架子”,可没听说“臭豆腐架子”。豆腐,它虽然不是荤腥类食品,可却是蔬菜类的补充。遇上突然造访的客人,主人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豆腐,然后非常谦逊地说,实在没有什么好招待的,只好豆腐打滚了。一碗香香软软的豆腐,立即为主人解了只有蔬菜没有荤腥的围。豆腐是一个谦谦君子,它不卑不亢,它亲密地和蔬菜类在一起,因此有了“青菜豆腐保平安”的赞美,它和猪肉鸡肉香菇在一起,有了肉类的鲜美,却不失豆腐的本色。
中国人发明豆腐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淮南是豆腐的发源地,淮南的豆腐之鲜美品种之多,称得上是全国之最。豆腐已经渗透到平常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百姓们把生活和人生中的智慧和感悟融入豆腐中。谜语有:“土里下种,水里开花,袋里团圆,板上分家”歇后语有:“快刀切豆腐,两面光。老豆腐切边,充白嫩。”“麻绳系豆腐,提不起来。”俗语有:“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卤水点豆腐,一物降一物。”豆腐还演绎出了诸如“豆腐西施”、“关公卖豆腐”、“雷公打豆腐”之类的传说和故事。现代人充分体会到了豆腐的营养价值,豆腐除了被做成白豆腐、香干豆腐、豆腐皮在市场上出售外,各种超市的货架上都摆着各种豆制品,什么豆腐乳、豆腐鸡、豆腐沙拉应有尽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