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咸鱼饼子(小猪她爸)

​​ 咸鱼饼子
图片来自免费素材网

《咸鱼饼子》中国当代作家小猪她爸的散文。

目录

作品欣赏

咸鱼饼子

在滨城大连,咸鱼饼子是饭店酒楼里的一道菜品。菜盘子上,金黄色的饼子切片,码在一边,另一边摆放着咸鱼,油煎得焦黄,鲜香扑鼻。围桌而坐的食客差不多都要食指大动,先吃为快。

令人垂涎的美味,也会遇到蹊跷事。一帮外地客人来大连,当地人做东宴请时,鲜鱼大虾等海鲜应有尽有,却偏偏不点咸鱼饼子这道菜。原因是当地人觉得咸鱼饼子不是上档次的菜品,土得掉渣,拿不出手,丢面子。与此相反,如果是一帮土生土长的大连人聚餐时,咸鱼饼子又可堂而皇之地端上餐桌,既不嫌弃土,又不怕丢面子。

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此时,一盘焦黄的咸鱼饼子上桌了,既是菜又是主食,还可以下酒,颇有吃饱喝足的深意。老大连人一般不用筷子,而是直接上手,一手捏着咸鱼,一手拿着饼子,左边一口,右边一口,馋相毕现。咸鱼饼子于海边人来说,是时光沉淀下来的味道,与其说大连人是在大快朵颐地享用美食,不如说他们是在咀嚼过往的岁月,品咂鲜香咸俱全的老日子。

咸鱼,是将新鲜鱼用食盐腌渍,然后晾晒风干的副食,好吃不贵。饼子,是将玉米面用开水烫过,然后上大铁锅烀熟的主食,早年不受待见。当咸鱼遇到饼子,便碰撞出火花,刺激人的味蕾,成为旧时光里的老味道。

处暑以后,海里的鱼儿肥美,一船船打上来,赶紧运到商店。那时没有冷冻车,更不会有什么冷链,大解放车拉一车鱼,把冷库里的大冰块砸碎,撒在鱼身上就是保鲜了。商店卖鱼时,鱼堆成小山,一名男售货员站在中间,两旁是女售货员坐在秤前,男售货员一铁锹一铁锹地往秤盘上撮鱼。谁能想象到,早年卖个鱼都这般气势如虹。

上鱼的季节,鱼多,吃不完,又没有冰箱等低温保鲜技术,鱼很容易腐烂。这个时候,以腌渍的方法保存鱼,晾晒咸鱼就应运而生,久而久之成为一种习俗。不单是大连这样的沿海城市有这一习俗,许多临江临湖的地方都有,只是晾晒的鲜鱼种类不同,腌渍方法略有差异,烹饪方法亦不尽相同,蕴含其中的风情各有千秋。

夏末秋初,大连人总会因为鲜鱼的大量上市,而情不自禁地忙乎起来,晾晒咸鱼成为街头即景,鲜腥味道飘散街头巷尾。腌渍咸鱼一般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杂鱼,诸如偏口鱼、刀叽子鱼、鳞叽鱼等巴掌大小的鱼,洗净,撒上比黄豆还大的海盐。腌渍一个晚上,第二天拿出去晾晒风干。另一类是比较大的鱼,诸如鲅鱼、老板鱼等。说是大鱼,其实与现在吃的鱼比起来还是小一些。那个时候,远洋捕捞水平不高,打渔一般就是在渤海湾或者黄海近岸,没啥特别大的鱼。鲅鱼的腌渍与其它鱼不一样,要把鲅鱼放在坛子里加盐腌渍到发臭,也就是要有一个发酵的过程,然后晾晒风干。这样腌渍的鲅鱼鱼肉呈淡红色,肉质松软,味道醇厚,现在已经没人这样腌渍鲅鱼了。一来是嫌麻烦,二来是嫌味道难闻,弄得家里臭烘烘的。

那个年代里,虽然常常大张旗鼓地开展爱国卫生运动,但苍蝇依然是成群结队,尤其是咸鱼晾出来的时候,情形尤为严重。红头绿身、灰黑条纹、大如指甲、小如绿豆等各色苍蝇,闻着腥味而来,围着咸鱼“嗡嗡”乱飞。为了驱赶苍蝇,有的人家在晾晒咸鱼的绳子上拴一些长纸条,风吹得纸条“哗啦”“哗啦”上下翻飞,吓得苍蝇不敢近前。就像我们有时会看到小鸟竟然落在稻草人头顶一样,总会有大胆的苍蝇落到咸鱼身上,拴纸条驱蝇效果并不理想。

最好的办法,莫过于人工驱赶苍蝇。大人们都忙得不得闲,而我们这些孩子又不金贵,驱赶苍蝇的重任就落到孩子身上。搬一小板凳,坐在摊平或者悬挂的咸鱼前面,用一根抚子或苍蝇拍不停地驱赶苍蝇,同时隔一段时间还要给咸鱼“翻个身”,以便加速风干。这个季节的天气,依旧带着夏天的余热,偶尔还有个“秋老虎”,时不时刮起一阵阵小北风。高温和阵风带走咸鱼的水分,咸鱼很快就会晾干晒透。大人们把这些咸鱼收拢起来,储藏在仓房里。

冬天到来,青黄不接,咸鱼成为餐桌上一道亮眼的菜,既能回味夏秋季节鱼虾满仓的情形,又因是自己劳动的成果,倍感适口,余味绵长。

[1]

作者简介

小猪她爸,退休公务员,喜欢文字写作。

参考资料

  1. [中国作家网 (chinawriter.com.cn)中国作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