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和歌(わか waka)是日本的一種詩歌,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經過不斷日本化發展而來。這是日本詩相對漢詩而言的。和歌包括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 隨着時間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來愈多,現已占絕對多數。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短歌有五句三十一個音節,是一種日本傳統定型詩,格式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順序。 日本最初的詩使用漢字寫成的,有用漢字的意,有的用漢字的音。在此基礎上產生了具有日本特點的詩。因為日本叫大和民族,加之寫了詩要吟唱,所以便稱為和歌。

目錄

起源

和歌的起源非常久遠,一般認為是伴隨着"記紀神話"——即《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的傳誦而產生,具有口口相傳的民謠特色,如語句反覆、慣用俗語等。內容也多為傳說和頌祝,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幾乎可說是一種咒術或者"言靈信仰"。 直到629年舒明天皇即位後,即所謂"萬葉世紀",和歌才逐漸與傳說、歌謠、咒頌分離,確立了抒情詩的風格。歌體也由句數音數不定的"記紀歌謠體"發展為富於韻律美的定型句式。但咒歌的影響一直延續到其後很久。比如下面這首: 天皇聖躬不豫之時,太后奉御歌一首,放眼仰高天,寬曠無邊;君壽久長,長如天下原。 這是天智天皇患病時太后所作的一首祈求生命力的咒歌,仰望長空,祈祝聖壽長久。其虔誠之心不僅見於簡潔寓情的言辭,也表現在莊重優美的聲調上。完全繼承了傳統的神話思想,即天孫自高天原下界為天皇,其後代大君依然聖壽豐足長久如天。此期作品傳世不多,且年代記載多不可信,不列代表歌人。[1]

分類

和歌包括長歌、短歌、片歌、連歌等,由古代中國的樂府詩經過不斷日本化發展而來。。隨着時間的推移,作短歌的人愈來愈多,現已占絕對多數。歌人也是主要指作短歌的人。 短歌有五句三十一個音節,是一種日本傳統定型詩,格式為五-七-五-七-七的排列順序。它始於六七世紀,根據日本最早的詩集《萬葉集》記載,第一首和歌作於公元757年。 和歌是受五言絕句、七言律詩的影響,因此出現短歌五七五七七的形式,即使是長歌,最後也是以五七五七七結尾。日本除短歌外尚有更短的俳句,它保留了連歌上之句的「五七五」的格式,只有十七個字。

發展

「萬葉"即《萬葉集》,與《古今集》、《新古今集》並稱三大歌集。現存最早的和歌總集,收錄了629年至759年間的作品4500餘首。這一百三十年是和歌發展的黃金時期,文學史上又稱"萬葉世紀"。 如前所述,和歌在此期間與民謠分離,向抒情詩發展,而最終促成這一發展的,就是被後世尊為歌聖的柿本人麿。他的最大貢獻,就是將和歌用文字表述。使原本心口相傳的作品得以固定,可以在書齋中創作、推敲、賞鑒。和歌從此成為一種真正的文學體裁,脫去了口頭歌謠的粗鄙,逐漸具有了深刻的文學性和思想性。由於柿本在和歌發展中的劃時代作用,在他之前的萬葉世紀被稱為萬葉前期,其後則稱萬葉後期。 柿本也是這一時期最傑出的歌人,他"才氣橫溢、構思宏偉、歌風雄渾、格調凝重,擅於將敘事與抒情並容"。由於這一時期的的國家體制逐漸成型,如大化改新、藤原京建成、編制大寶律令、整理記紀神話等,歌人的國家意識君主意識開始覺醒,他的作品多是讚美國家的頌歌和悼念皇族的輓歌,往往以神話為背景,氣勢恢弘。如下面兩首: 反歌:「 倭國志貴島,語言之神靈:神靈之所佑,願君長安寧。」 日並皇子尊殯宮時, 柿本朝臣人麿作歌:「天地開闢的當初,永固無邊的天河原上, 八百八十萬諸神 …… 這葦原瑞穗之國,乃天地相依的極壤, 付予神皇執掌。…… 竟自打開天上的岩門,神升上天去了! ……」 限於篇幅,後一首長歌只能截選,平心而論,柿本的和歌氣勢很大,但並非十全十美,後世之所以給予如此高的評價,什麼史上最傑出優秀的歌人、集和歌大乘、達大圓滿境界等等,恐怕一是因為他愛國,二是把天皇神化,恰巧被後來的軍國主義者看中借題發揮而已。 萬葉前期至710年奈良遷都結束,同期歌人高市黑人、大津皇子、持統天皇等風格與柿本相似,真正具有藝術性的歌人要到萬葉後期才會出現。 黃金時代 和歌開始全盤中國化模仿漢詩漢文,精神性藝術性發生了質的變化。 山柿之門一詞即源自《萬葉集》的編纂者大伴家持自作和歌的漢文序詞——"幼年未至山柿之門,裁歌之趣,詞失乎聚林矣。"(譯文:幼年沒有進入山、柿之門得到教誨,所以現在作歌選詞難免雜蕪、粗俗)。在家持看來,山、柿是和歌寫作的最高典範。柿就是前面提到的柿本人麿,不說也罷;而山可就厲害了,指的是萬葉後期登峰造極的兩位大歌人:"自然歌人"山部赤人和"世情歌人"山上憶良,我習慣上將他們稱為歌人中的李白與杜甫。 山部善於描寫自然景物,筆韻清雅有中國風。如: 山部宿禰赤人望不盡山歌並短歌 粵自天地辟溟濛,矗立巍巍此神峰。 富士雄踞駿河國,崇岳仰止蔽蒼穹。 白雲凝佇失通道,日月為之色朦朧。 四時大雪紛紛舞,不辨春夏與秋冬。 偉哉富士垂萬世,代代傳說無盡窮。[2]

特色

和歌作為日本文學的一種獨特形式在歷史上留下了異常清麗的風景。它以和音為基礎,多用枕詞、序詞,聲調莊重、流麗。有短歌(5·7·5·7·7)、長歌(5·7·5·7,……7·7)、片歌(5·7·7 或 5·7·5)旋頭歌(5·7·7·5·7·7)等多種形式,體現了日本複雜的精神文化。 長久以來,包括筆者在內很多人對和歌有一種錯誤認識:以為它只是公卿貴族們自命清高、逃避現實的產物,是只知嘲風弄月的靡靡之音。但事實上,文學體裁本身並無過錯,區別只在如何應用。而且隨着對它的深入了解,你會發現其中不乏至情至性之作,有些更是天籟之音,幾可與唐詩宋詞媲美。

反歌 行出田兒浦,銀光瀉碧空。 富士高嶺山,瑞雪正蒙蒙。 以上為作者山部赤人仰望富士山(即"不盡山")時所作,二作雖均以簡潔洗鍊的語言描繪了富士山的英姿,但表現手法卻迥然不同。前者從開天闢地的太古時代說起,通過對日月雲雪等自然現象的描述,謳歌了富士山的崇高、雄偉和莊嚴。後者以純客觀的白描手法繪出了白雪皚皚、高嶺蒙蒙的富士山容,清澄秀麗,富於動感。這兩首歌是山部最為著名的代表作,是歷代讚頌富士山的文學作品中的不朽名篇!但,最充分展現山部歌作風格的,還是以下兩篇:

反歌二首 吉野象山間,巨木高千尋。 群鳥啼枝頭,喧鬧聲入雲。 河灘清且澈,上植楸木林。 夜深萬籟寂,驚聞千鳥鳴。 前一首讚美吉野清晨,先從吉野、象山的地名說起,逐漸聚焦到巨木、群鳥、枝頭,最後集中到山澗喧鬧入雲的啼聲上,具體準確的把握了清晨的印象,展現出鮮明而富有生氣的意境。後一首描寫了吉野川的夜景,夜闌人靜,萬籟俱寂,河灘岩石水流、楸木,無不沐浴在皎潔的月光下,間聞溪水潺潺,忽然千鳥驚起,陣陣鳴叫划過夜空,更覺四周寂靜。作者巧妙的訴之於聽覺視覺,使人如聞其聲,似見其景,可謂佳句天成。 如果說山部赤人的敘景詩是自然的天籟,那麼山上良憶的世情詩就是人生的絕唱。山上歌作多以貧苦,子女,哀憐為主題,他曾任遣唐使到過中國,吸收了儒家和佛教,又曾任地方官,了解社會底層的疾苦。 現代詩 除短歌、俳句外,日本也有一種非定型自由體詩歌,被稱為現代詩。定型詩的缺陷是不容易充分表現一個人的複雜心理。所以出現部分歌人打破定型詩而從事現代詩的創作。由於定型詩的這一缺陷,世界各國都出現定型詩趨於消亡的傾向。與世界性傾向相比,日本算是不易打破陳規舊俗的國家。如俳句,現今有一千多萬人從事俳句創作,俳句有字數少,來的快的特點,靈機一動,霎時間就能寫出來。 日本人很喜歡做詩,僅和歌愛好者就有一百多萬。他們中間的絕大多數是業餘愛好者,除軍人外,工農商學、家庭婦女等各界人士都有。專業歌人只不過二十幾人。和歌是一種富貴型文化,隨着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餘暇逐日增多,人們需要豐富的腦體操。估計從事和歌創作的人還會增加。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