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周易外傳》,中國明清之際哲學著作。王夫之著。本書完成於1655年,清道光二年(1842),王夫之的七代孫王世全匯刻於《船山遺書》中,即湘潭王氏守遺經書屋刻本,其後版本主要有劉毓松等校讎的《船山遺書》金陵本。1962年中華書局校勘出版了單行本,1977年又修訂再版。

目錄

內容簡介

《周易外傳》借論述《周易》而闡述哲理和抒發政治抱負。全書共7卷,145論。前4卷論64卦,5、6兩卷論《繫辭傳》,第7卷論《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本書提出「天下惟器」、「盈天地之間皆氣」的觀點,認為充塞天地之間的都是具體的事物,主張道與器互相依存,道是器的道,沒有離開具體事物的「虛縣孤致之道」,道隨器而變化,據器而道存,離器而道毀,批判了程朱的道本器末、理在事先的唯心主義觀點,認為先有具體事物而後有「形」,有形而後有「上」(道),揭示了道與器的客觀辯證法。本書還認為事物的發展變化是「不息不滯」的永恆運動狀態,物質的運動變化是前無不生、後無不止的無始無終的,闡述了運動和靜止的關係,認為「動靜互涵,以為萬變之宗」,事物在由此物而變成彼物的「推故而別致其新」的過程中,不斷發生運動和變化,使整個宇宙充滿生機。本書還對宋明以來一分為二與合二而一的問題提出獨到見解,認為統一物「分析」為陰陽對立雙方就是「一分為二」;陰陽、同異、成毀等對立雙方聚合而為一就是「合二而一」。矛盾着的對立面,無不相互轉化,沒有「截然分析」之物,尊卑、上下、是非、存亡等是互相轉化的;在認識論上,將知、能視為人所獨有的認識和實踐的潛在能力,認為知能同功而成德業,反對尊知而賤能,強調發揮知能對認識事物的重要作用。但本書過分強調了「和」的作用,認為陰陽之用以和而相互為功,結果導致了矛盾的消失。

本書的上述思想,曾對中國近代資產階級啟蒙思想運動產生過重要影響。本書收入《船山遺書》後,多次刊行,傳播、影響于海內外。

作者簡介

王夫之(1619—1692),中國明清之際思想家。字而農,號薑齋,中年別號賣薑翁、壺子等,學者稱為船山先生。湖南衡陽人。自幼接受傳統文化教育,青年時代立志匡正時弊,曾舉兵抗清。失敗後,隱伏湘南一帶。後半生隱居衡陽石船山麓,從事學術研究和著述。著述100多種,400多卷,是中國古代唯物主義的集大成者。主要著作有《周易外傳》、《尚書引義》、《讀四書大全說》、《張子正蒙注》、《讀通鑑論》等。

工具書

工具書是專供查找知識信息的文獻。它系統匯集某方面的資料,按特定方法加以編排,以供需要時查考使用。根據工具書的基本性質和使用功能,可以劃分為檢索性工具書[1]和參考性工具書[2]美國工具書專家蓋茨稱其為控制-檢索型工具書和資料型工具書,Information:control and access,Sources of information)。另外還可以根據語種、學科內容、規模大小等標準進行劃分。

視頻

周易外傳 相關視頻

劉恆易經:周易初學入門五行(五)
劉恆易經:周易初學入門,陰和陽(一)

參考文獻

  1. 檢索工具書可以用哪些 ,搜狐,2019-12-20
  2. 參考工具書,道客巴巴,2013-0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