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南·樛木
周南·樛木 |
作者;佚名 作品名稱;國風·周南·樛木 創作年代;先秦 作品出處;《詩經》 文學體裁;古體詩 |
《'''周南·樛木'''》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這是一首表達祝福的詩歌,其場合或許是婚禮,或許是新生兒誕生,或許是其他友好歡樂的場景。此詩以南方生長的高大樹木被葛藤攀援、纏繞起興,表達對這位君子的喜愛之情。全詩三章,每章只改易二字,以群歌疊唱為形式,採用比興手法,篇幅短小,言簡意賅,句式整飭,音韻諧和。[1]
目錄
作品原文
周南⑴·樛木⑵
南有樛木,葛藟累之⑶。樂只君子⑷,福履綏之⑸。
南有樛木,葛藟荒之⑹。樂只君子,福履將之⑺。
南有樛木,葛藟縈之⑻。樂只君子,福履成之⑼。
⑴周南:《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計十一篇。
⑵南:南土,南邊。樛(jiū):樹枝向下彎曲的樹。
⑶葛(gé)藟(lěi):葛與藟都是蔓生植物,攀援樹木生長。累:攀緣,纏繞。此處又作「纍」。
⑷只:語氣助詞。君子:此處指結婚的新郎。
⑸福履:福祿,幸福。綏:安樂。一說通「妥」,下降,降臨。
⑹荒:遮掩,覆蓋。
⑺將:扶助,或釋為「大」。
⑻縈(yíng):迴旋纏繞。
⑼成:就,成就。
白話譯文
創作背景
《周南·樛木》是華夏先民的一首祝福歌,其場合或許是婚禮,或許是新生兒誕生,究竟是祝福什麼歷來眾說紛紜。現代很多學者認為這是古人在婚禮宴席上對新人所唱的祝福歌,反映的是西周的社會狀況和純樸的民風。
《詩經》中的「興」語往往兼有「比」義,這首《周南·樛木》就是如此。「興」者起也,「先詠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朱熹《詩集傳》)。從這一解說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二句,乃是首章所詠之本體;「南有樛木,葛藟累之」二句,則是引起所詠之詞的「興」體。後二章每章只改動二字,大體意思與首章相近,運用的是「國風」常用的「疊章」形式。以反覆詠唱逐層推進,在迴環往復中造成濃濃的感情。故從「興」之引起的「所詠之詞」看,這乃是一首為「君子」祝「福」的歌,當無可疑。
而這三章中的「興」語,同時又帶有「比」義。「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詩中的「彼物」即「樛木」和「葛藟」,「此物」則是「君子」和「福」——以樛木的得到葛藟纏繞,比君子的常得福祿相隨,也實在非常形象。故從各章之「比」義看,這也是一首形象動人的祝福歌。
所以透過詩經比興的手法,從中可以還原在三千多年前一場婚禮。秋日的黃昏賓客畢集,轆轆的車音自遠而近。性急的孩童早從村口奔來,嚷叫着:「接新娘的車子到啦!」歡樂的鼓吹由此壓過喜悅的喧聲齊鳴。當幸福的「君子」攙扶新娘下車的時候,迎接他們的,便是青年男女們一遍又一遍的熱烈歌唱。於是,用「南有樛木,葛藟累之(荒之、縈之)」來比擬、形容新郎新娘的喜悅和美滿以及當時的情景,是十分貼切的,也體現了《詩經》表達感情克制而平和的優雅。數次的疊唱將在眾賓客心間的祝福之情宣洩的興奮和濃烈,而《周南·樛木》,正以如此興奮和濃烈的激情,表現了中華民族淳樸、古老的婚禮祝福習俗。
名家點評
漢代衛宏《毛詩序》:「樛木,后妃逮下也。言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焉。」
宋代朱熹《詩集傳》:「后妃能逮下而無嫉妒之心,故眾妾樂其德而稱願之曰:南有樛木,則葛藟累之矣,樂只君子,則福履綏之矣。」
清代王先謙《詩三家義集疏》:「《文選》班孟堅《幽通賦》:『葛綿綿於樛木兮,詠南風以為綏。』李注引曹大家曰:『《詩·周南·國風》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樂只君子,福履綏之。」此是安樂之象也。』」
參考來源
參考資料
- ↑ 詩經:《國風·周南·樛木》原文譯文賞析 ,無憂考網 , 2019年8月1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