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傳瑛
周傳瑛( 1912年6月30日-1988年2月16日)原名根榮。出生於中國蘇州甫橋西街,病逝於杭州,終年77歲。
周傳瑛,由於崑劇傳習所習藝期間,得藝名為傳瑛。他祖上世居蘇州。周傳瑛因其精湛的表演藝術和對崑劇事業的重大貢獻,得到黨和人民給予的榮譽,成為建國後崑劇界的傑出代表人物之一。
他曾被評為1955年度浙江省先進工作者與全國先進工作者。
1956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浙江省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委員、浙江省文聯常務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理事及浙江分會副主席、名譽主席等職。
目錄
崑劇生涯六十年
1921年9月初,他正在雙塔小學讀初小二年級時,受先入崑劇傳習所的胞兄周根生(傳錚)影響,輟學入所習藝。初習旦腳,因喉嚨不好,而改行學打小鑼。傳習所老師規定學小鑼者必須跟着「踏戲」。傳瑛也就得天獨厚,接觸的戲較多,再加上他的勤奮好學,一邊學打小鑼,一邊在角落裡跟着老師學唱念,學身段動作,就這樣額外學會了不少戲。事隔一年余,有一次老師為師兄們排《花盪》,由沈斌泉教張飛,沈月泉授周瑜。傳瑛也和往常一樣,邊學打小鑼,邊在後面暗暗學習周瑜的唱念與一招一式,被沈月泉回頭看見,就將傳瑛調入自己桌台,正式改學小生行。
1925年11月26日,隨傳習所赴滬「幫演」,與旦角張傳芳長期合作,被稱為「傳」字輩中生、旦「小檔」(按:顧傳玠、朱傳茗為「大檔」)。出科後,成為新樂府昆班台柱之一。1930年在上海「大世界」演出,有緣與著名學者張宗祥(冷僧)相識,向其習文,歷時數月,得以較快提高了文化素養。後來,傳瑛不但在舞台表演上具有精深的藝術造詣,而且擅長講戲、編戲、排戲,亦得益於此。1931年他霓社昆班創建時,他是11位發起人之一。顧傳玠離班求學後,傳瑛便獨擋一面,除某些大冠生戲受嗓音、身材條件限制,由趙傳珺扮演外,小冠生、巾生、翎子生、鞋皮生等各個家門的小生主戲大多由其承擔。 [1]
他扮相俊秀,風度儒雅,雖嗓音欠佳,然吐字清晰,唱念抑揚頓挫,韻味醇厚。表演細膩,善於運用眼神、身段、舞姿塑造各類舞台形象。尤其是扇子、褶子、翎子功紮實,有「三子唯傳瑛」之說。[2]自1951年起,在其長期擔任易名為「國風蘇崑劇團」、「國風崑蘇劇團」的副團長、團長,及後改組而成的國營「浙江省崑蘇劇團」、「浙江崑劇團」團長期間,仍兼任主要演員和教師,致力於崑劇藝術的推陳出新。他執導並主演的崑劇《長生殿》被列為1954年紀念世界文化名人、我國清代著名劇作家洪升逝世250周年活動的主要內容之一。他參與改編、導演並領銜主演的崑劇《十五貫》,1956年4月晉京演出轟動全國,取得輝煌成功。他在戲中飾演改由老生應行的況鍾(按崑劇傳統分行,此角例由老外扮演),又吸收、融化了某些巾生的身段動作,表演更為出色。出場後,雖嗓音微帶沙啞,但蒼勁有力,身段凝重,台步瀟灑,成功地塑造了一位為民請命、剛毅正直、機智幹練,又具有書卷氣的清官形象。京劇藝術大師周信芳在主演京劇移植改編本《十五貫》時,曾專門向傳瑛請教學習。
作品
擅演《雷峰塔·斷橋》中許仙、《占花魁·湖樓、受吐》中秦鍾、《西廂記·跳牆、着棋》中張君瑞、《西樓記·樓會、拆書》中於叔夜、《紅梨記·亭會、三錯》中趙汝舟、《桂花亭》中唐伯虎、《繡襦記·賣興、當巾》中鄭元和、《白羅衫·井遇、看狀》中徐繼祖、《連環記·小宴、梳妝、擲戟》中呂布、《白兔記·出獵、回獵》中咬臍郎、《鐵冠圖·對刀、步戰》中李洪基、《長生殿·定情、賜盒、鵲橋、密誓、驚變、埋玉》中唐明皇等各路角色,尤在《玉替記·琴挑、偷詩》中飾演潘必正,寓風情於文雅之中,不失書生本色,其身段、舞姿、水袖功夫之飄逸美妙,堪稱獨步。
1943年,在師兄王傳淞引薦下,搭入正在上海「大世界」演出的國風蘇劇團。隨「國風」流轉演出於蘇南、浙北一帶農村、集鎮,開始了「江湖班「的流浪賣藝生涯。當時「國風」深受廣大觀眾歡迎的「兩捉三記」五本大戲(按:即《活捉張三郎》、《活捉王魁》、《還魂記》、《西廂記》、《販馬記》)中,除唱全蘇的《活捉王魁》外,其餘皆屬傳瑛參與改編的蘇、昆夾唱類劇目。經傳瑛等人的不懈努力,使崑曲衰而不絕,一直延續到新中國建立。
一生最大心愿
他一生最大的心愿是將祖國民族文化瑰寶——崑劇藝術一代一代「傳」下去。即使在「文革「中遭受打擊迫害之時,他心中仍然默默想着:「不作崑曲的敗家子,要讓崑曲傳萬代。」數十年間,他身體力行,孜孜不倦地為扶植崑劇新人作出了表率。他向學生授戲時,既嚴格認真,重視傳統規範,又不固步自封,且力求有所創新。平時又能處處以身作則,身教重於言教。有時雙腳和腰部不能動彈,仍執意不肯休息,忍痛堅持在排練場傳授,使學生們深受教育。他的得意學生名小生汪世瑜深有感觸地說:「向周老師學戲,真是幸福……他是一心撲在崑曲事業上,用他的心血在澆灌這片蘭圃,為我們攀登藝術高峰,鋪上了一層一層的階梯。」如今,傳瑛親自參與培育的浙江「世」、「盛」、「秀」字輩三代演員已先後成為活躍於昆壇的中堅力量。上海、江蘇的中、青年崑劇演員中,受到其教誨者也甚眾。
1986年1月,傳瑛應聘擔任文化部振興崑劇指導委員會副主任,雖身患癌症,仍擔負昆指委主辦的「崑劇培訓班」班主任,參與制訂培訓計劃,並帶病向學員傳授了《拾柴》、《亭會》等拿手戲,為崑劇事業作出了最後的奉獻。
視頻
|alignment= 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長生殿 秘誓 周傳瑛 張嫻
|alignment= center |dimensions=480 |container=frame |description=訪鼠測字 周傳瑛.王傳淞
凡戲中女性人物都屬旦,乃自古而然,至今各劇種都一樣。細分之,崑劇有老、正、作、四、五、六、貼七門之說;其中以正、五、六、貼為主體。[3]崑曲不同的旦角在化妝、頭飾上都會有區別。不是所有崑曲舞台上的女性都像前兩期中那樣的扮相喲。所以,了解崑曲旦角細分是一個基礎知識喲。且聽「傳字輩」小生全才周傳瑛為大家講解「崑曲旦角細分」
參考資料
- ↑ 引用錯誤:無效的
<ref>
標籤, 未定義名稱為昆曲小生
的參考文獻內容文字。 - ↑ 梨園百年瑣記-周傳瑛. 中國京劇老.
- ↑ 周傳瑛:崑曲旦角細分. 簡書.
[[Category: [[Category: [[Category: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