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吳明紅,女,漢族,1968年3月出生,浙江東陽人,中共黨員,1989年本科畢業於上海科技大學(現上海大學)化學系應用化學專業,1992年獲上海科技大學有機化學專業碩士學位,1999年獲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現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無機化學專業博士學位,2001年3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1],1992年4月參加工作。

吳明紅
上海大學副校長
出生 1968年3月
浙江東陽
國籍 中國
職業 教育科研工作者

現任上海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2]。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上海大學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環境工程學科帶頭人,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4],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5]。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6],2012年獲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擔任國家自然基金委專家評審組成員、上海市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環境科學學會特邀常務理事、中國核學會核技術應用分會常務理事、上海市教育系統勞模協會副會長等職。

目錄

工作經歷

1992.04-1994.05上海科技大學教師;

1994-05-2000.11 上海大學教師;

2001.09-2003.09 上海大學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上海射線應用研究所所長(期間:2001.9-2001.12在上海市教委黨校學習 );

2003.09-2004.05 上海大學研究生部主任;

2004.05-2005.10 上海大學黨辦、校辦主任;

2005.10-2013.06 上海大學校長助理、環境與化學工程學院黨委書記兼執行院長(期間:2011.9-2011.12 在上海市委黨校學習);

2013.07-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

2013.10- 上海大學黨委常委、上海大學副校長。

學習經歷

老家東陽市吳寧街道的吳明紅少年時最愛聽科學家的故事,尤其敬佩居里夫人。由於居里夫人研究放射化學、核物理和核化學,所以吳明紅也對該專業領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在中學階段,吳明紅學習成績名列前茅,可是命運之神和她開了個玩笑:在1985年高考填報志願時,班主任錯將上海科學技術大學(現為上海大學)理解成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上海分校,於是一心想報考中國科大的吳明紅來到了上海科技大學。

當時的上海科大並未在知名大學之列,學科建設剛起步。這巨大的反差,令吳明紅情緒低落,一度有退學重考的念頭。在這關鍵時候,系主任、班主任對她的關心和開導,使她重新找到了自己的定位。"人生的諸多困難和大小關口幾乎都是可以選擇放棄的,如果這次選擇了放棄,那麼以後你的人生之路上還會有無數次放棄呢!"吳明紅開始調整自己的心態,勤奮學習,成為全系成績最好的學生,總是拿最高的獎學金。

本科三年級時,吳明紅參加了一般要到研究生階段才能參與的射線應用研究所工作,導師馬教授是國際原子能機構的中方協調員,國際交流頻繁,學術思想活躍。碩士畢業留校後,她又到中國科學院上海原子核研究所(現為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攻讀博士學位。

吳明紅
上海大學副校長吳明紅

科研成果

核技術在環境保護上的應用——這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國際上新興的研究課題,可是,上海大學該學科的科研設備不齊備,相關實驗無法開展,吳明紅於是帶着學生到設備相對比較齊全的華東理工大學做實驗。她帶領的團隊成功開展了有機污染物的研究,通過高能電子輻照技術處理廢水,可以把其中的有機污染物最終分解為二氧化碳和水,整個過程清潔、無有害剩餘物。

吳明紅教授作為上海大學國家"211工程"重點學科"輻射技術在環境中的應用"以及上海市重點學科"環境污染與健康"學科帶頭人,一直從事輻射技術在環境保護中應用以及新材料製備等方面的研究工作。近年來,主持了包括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重點項目在內的15項國家及上海市重大項目研究工作,在輻射技術有效處理難降解有機污染物作用機理及應用、污染物檢測分析、輻射場數值模擬應用以及輻射製備多功能智能材料等研究方面取得了一系列的創新性成果,並先後獲國家光華工程科技獎1項、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1項、上海市高等教育教學成果特等獎1項、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廣東省科學技術一等獎1項。出版學術專著3部,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30多項,多項專利得到推廣應用,建立了兩個產學研基地,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在Nature、Nature Chemistry、Nature Communications、Chemical Reviews、Advanced Materials等國際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200多篇,SCI他引10000多次,H因子42。其中部分論文被 Nature 亞太地區網站列為Featured highlight或被選為封面文章。

近年來,先後榮獲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巾幗建功立業標兵、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巾幗創新獎及三八紅旗手標兵等榮譽稱號。於2008年、2015年入選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2010年入選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計劃,2013年其帶領的科研團隊入選教育部創新團隊、並獲2017年創新團隊滾動支持,2017年獲頒中國石墨烯產業聯盟"石墨烯學術傑出貢獻獎"。2012年6月,獲得第九屆光華工程科技獎"青年獎"[7]

人物成就

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俄羅斯工程院外籍院士、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國家級人選、教育部新世紀人才、上海市領軍人才、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8]、教育部創新團隊項目負責人、全國模範教師、全國巾幗建功立業標兵、新中國60年上海百位傑出女教師[9]、上海市巾幗創新獎、三八紅旗手標兵。

2006年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2007年獲廣東省科技進步一等獎、2003年--2011年四次獲上海市科技進步二等獎,2012年獲中國工程院光華工程科技獎,2015年獲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

參考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