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陶
吕陶(1028年-1104年),字元钧,眉州彭山(今属四川)人。仁宗皇祐年间进士,任太原府判官。
- 神宗熙宁三年(1070年)知彭州。贬监怀安商税。元祐二年(1087年),涉党争,贬为梓州、成都路转运副使。元祐七年(1092年),召回,入为起居舍人,迁中书舍人。
- 哲宗时又外放,知陈州、潞州。崇宁元年(1102年)辞归在萧县隐居并终老。著有《吕陶集》六十卷。
目录
基本信息
人物生平
吕陶生于宋仁宗天圣工七年,卒于徽宗崇宁四年,年七十七。(宋史本传不著卒于何年。此据将堂守蜀设学时,陶年十三推算)将堂守蜀时,得陶论集诸生诵之;(此买谊之交也)。陶年方十三,一坐皆敬中皇佑进士第,调铜梁令。应熙宁制拌科;时王安石从政,新法;陶对策,枚数其过。安石怒谪通判蜀州。哲宗立,除殿中侍御史,上疏论蔡确、韩缜 、章惇之奸。进给事中。从以集贤院学士知陈州因入元祐党籍夺职,贬库部员外郎分司。徽宗立,复集贤殿修,知梓州。致仕,卒。陶著有净德集六十卷,《宋史艺文志》传于世。
史料计划——《宋史·吕陶传》
吕陶,字元钧,成都人。蒋堂守蜀,延多士入学,亲程其文,尝得陶论,集诸生诵之,曰:“此贾谊之文也。”陶时年十三,一坐皆惊。由是礼诸宾筵。一日,同游僧舍,共读寺碑,酒阑,堂索笔书碑十纸,行断句阙,以示陶曰:“老夫不能尽忆,子为我足之。”陶书以献,不缪一字。
之后,调铜梁令。民庞氏姊妹三人冒隐幼弟田,弟壮,诉官不得直,贫至庸奴于人。及是又诉。陶一问,三人服罪,弟泣拜,愿以田半作佛事以报。陶晓之曰:“三姊皆汝同气,方汝幼时,适为汝主之尔;不然,亦为他人所欺。与其捐半供佛,曷若遗姊,复为兄弟,顾不美乎?”弟又拜听命。
府帅唐介辟签书判官,暇日促膝晤语,告以立朝事君大节,曰:“君廊庙人也。”以介荐,应熙宁制科。时王安石从政,改新法,陶对策枚数其过,大略谓:“贤良之旨,贵犯不贵隐。臣愚,敢忘斯义?陛下初即位,愿不惑理财之说,不间老成之谋,不兴疆埸之事。陛下措意立法,自谓庶几尧、舜,然陛下之心如此,天下之论如彼,独不反而思之乎?”及奏第,神宗顾安石取卷读,读未半,神色颇沮。神宗觉之,使冯京竟读,谓其言有理。司马光、范镇见陶,皆曰:“自安石用事,吾辈言不复效,不意君及此,平生闻望,在兹一举矣。”
安石既怒孔文仲,科亦随罢,陶虽入等,才通判蜀州。张商英为御史,请废永康军,下旁郡议,陶以为不可。及知彭州,威、茂夷入寇,陶召大姓潜具守备,城门启闭如平时,因以永康前议上于朝,军遂不废。
王中正为将,蜀道畏,事之甚谨,而其所施悉谬戾,陶奏召还之。李杞、蒲宗闵来榷茶,西州骚动。陶言:“川蜀产茶,视东南十不及一,诸路既皆通商,两川独蒙禁榷。茶园本是税地,均出赋租,自来敷卖以供衣食,盖与解盐、晋矾不同。今立法太严,取息太重,遂使良民枉陷刑辟,非陛下仁民爱物之意也。”宗闵怒,劾其沮败新法,责监怀安商税。或往吊之,陶曰:“吾欲假外郡之虚名,救蜀民百万之实祸。幸而言行,所济多矣。敢有荣辱进退之念哉。”起知广安军,召为司门郎中。
元祐初,首献邪正之辨曰:“君子小人之分辨,则王道可成,杂处于朝,则玫体不纯。今蔡确、韩缜、张璪、章惇,在先朝,则与小人表里,为贼民害物之政,使人主德泽不能下流;在今日,则观望反复,为异时子孙之计。安焘、李清臣又依阿其间,以伺势之所在而归之。昔者负先帝,今日负陛下。愿亟加斥逐,以清朝廷。”于是数人相继罢去。时议行差役,陶言:“郡县风俗异制,民之贫富不均,当此更法之际,若不预设防禁,则民间虽无纳钱之劳,反有偏颇之害。莫若以新旧二法,裁量厥中。”会陶谒告归,诏于本道定议。陶考究精密,民以为便。还朝,遂正两路转运使李琮、蒲宗闵之罪;又奏十事,皆利害切于蜀者。
苏轼策馆职,为朱光庭所论,轼亦乞补郡,争辨不已。陶言:“台谏当徇至公,不可假借事权以报私隙。议者皆谓轼尝戏薄程颐,光庭乃其门人,故为报怨。夫欲加轼罪,何所不可,必指其策问以为讥谤,恐朋党之敝,自此起矣。”由是两置之。
陶与同列论张舜民事不合,傅尧俞、王岩叟攻之,太皇太后不纳,迁陶左谏议,继出为梓州、淮西、成都路转运副使。入拜右司郎中、起居舍人。大臣上殿,有乞屏左右及史官者,陶曰:“屏左右已不可,况史官乎?大臣奏事而史官不得闻,是所言私也。”诏定为令。迁中书舍人。奏使契丹归,乞修边备。哲宗喜曰:“臣僚言边事,惟及陕西,不及河北。殊不知河北有警,则十倍陕西矣!卿言甚善。”进给事中。
哲宗始亲政,陶言:“太皇保祐九年,陛下所深知,尊而报之,惟恐不尽。然臣犹以无可疑为疑,不必言而言,万一有奸邪不正之谋,上惑渊听,谓某人宜复用,某事宜复行,此乃治乱安危之机,不可不察也。”俄以集贤院学士知陈州,徙河阳、潞州,例夺职,再贬库部员外郎,分司。徽宗立,复集贤殿修撰、知梓州,致仕。卒年七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