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斯百
此條目沒有列出任何參考或來源。 (2019年10月9日) |
呂斯百,著名美術家、教育家,又名則男,1905年10月15日生於江蘇江陰,1973年1月14日卒於南京。初入東南大學藝術系,得徐悲鴻賞識,並於1928年被推薦赴法國留學,初在里昂高等美術專科學校,1931年入巴黎高等美術專科學校,曾遊歷西歐各國,考察美術。1934年回國,任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後出任系主任。1949年後,先後任蘭州西北師範學院藝術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教授兼系主任,全國第四屆政協委員,省第二、三屆人大代表,九三學社中央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常務理事、美協江蘇分會副主席。他的油畫長於風景、靜物,早年作品筆觸穩健有力,色彩純化雅致,注重畫面整體的真實性。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呂斯百
國籍 中國
出生地 江蘇江陰
出生日期 1905年10月15日
逝世日期 1973年1月14日
職業 教授
畢業院校 東南大學藝術系
代表作品 《呂斯百畫集》《呂斯百繪畫作品集》
人物生平
呂斯百出生於清末舊式知識分子家庭,從小家境清寒卻勤奮好學。他幼時即喜歡美術,初入東南大學藝術系,得到徐悲鴻的賞識,後在徐悲鴻的推薦下赴法國公費留學,先後在里昂國立藝術學校、巴黎國立高等美術學校、德魏姆波茲畫室學習。1931年,呂斯百進入巴黎朱里安油畫研究院深造,師從法國新古典主義畫家勞朗斯,其作品《野味》入選巴黎春季沙龍,並在里昂春季沙龍中獲獎。1934年,呂斯百赴意大利、比利時、英國、德國考察參觀,同年畢業回國,任南京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教授、系主任。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在蘭州西北師範學院藝術系、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任教。[1]
呂斯百擅長風景、靜物的油畫創作,他在法國學院主義的薰陶中打下語言基礎,又吸收了東方藝術的技法和美學,作品風格淡泊寧靜,被稱為中國油畫界的「田園畫家」。美學家宗白華曾撰文寫道:「我們看斯百的每一張畫,無論靜物、畫像、山水、都籠罩着一層恬靜幽遠而又和悅近人的意味,能令人同它們發生靈魂上的接觸,得到靈魂上的安慰。」[2]
縱觀呂斯百的作品,其樸素簡練、寧靜沉穩的風格貫穿始終,他的畫雖沒有華麗的辭藻,不尚纖巧繁瑣的描畫,沒有耀眼的光彩,也沒有奪目的筆觸,但就像老農鋤禾一樣,一步一個腳印,無論設色和用筆,都能體現出油畫的味道。廈門大學教授關紅實表示,呂斯百給今天的人們展示了一種不事聲張、默默耕耘的藝術狀態和如詩的內心境界。[3]
留學時期(1929—1934)
呂斯百1929年進入法國里昂美術專科學校,這所學校的素描、構圖教學非常嚴格,呂斯百刻苦勤奮,進步很快。後來他選擇自己喜歡的19世紀象徵派畫家皮維斯•德•夏凡納富有詩意的作品作為學習對象,並效法他的畫風。1931年他的畢業創作《汲水者》色彩單純,明快素雅,有較強的裝飾風格,顯然是受夏凡納的影響。同年夏季,呂斯百考試成績為留學生第一名,被保送巴黎美術學院,進入新古典主義畫家勞朗士教授的畫室,並在朱里安油畫研究院研習油畫。這時他轉向學習夏爾丹和後印象派畫家塞尚。據說,他曾想越過塞尚,學習西方現代藝術,但受到堅持寫實主義畫家徐悲鴻的勸告,告誡他不要趕時髦。儘管呂斯百接受他的勸告,但其藝術畢竟與徐悲鴻堅持的「古道」有所差別。呂斯百對各種風格的藝術,採取寬容兼收的態度。他的油畫基本是以現實主義到印象主義前期為基礎,吸收了後印象派塞尚的概括形體的方法。在色彩運用上是以傳統的比較單純的灰色調為主調,或豐富多彩的灰色調為主調,近乎印象主義,但不是嚴格的印象主義油畫技法。豐富多彩的灰色調和明顯的生動筆觸,是呂斯百油畫風格鮮明的標誌之一。這時期的代表作靜物畫《水果》,表現出堅實的體積感與嚴謹的結構,具有塞尚風格的特點。作品《野味》雖然學習夏爾丹的構圖,但已顯示出呂斯百個人的畫法特點和樸實簡雅的風格。這兩幅畫作1934年參加巴黎春季沙龍展,獲得了很高的獎譽。[4]
素雅色彩時期(1934—1949)
1934年呂斯百回國後,執教於中央大學藝術系。1936年創作的《過去的時代》,以簡練的筆調描繪出過去時代女子的服飾,使觀者產生社會風俗變化之快的強烈印象。「七七」事變之後,他領導中大藝術系師生迅速西遷,並堅持在抗戰中繼續辦學,同時在教學之餘寫生作畫。那時他住在重慶柏溪農村(後來住在磁器口鳳凰山),鄉村的景色激起這位農家子弟對自然的崇拜。他熱愛鄉村田野,熱愛淳樸的農家生活,並以中國傳統寫意精神,創作了《庭院》、《蜀道》、《嘉陵江》、《水田》、《秋色》等作品,還有靜物畫作品《魚》、《萵苣和蠶豆》、《苦瓜和茄子》等,肖像畫《四川一農民》。由於他重視作品情趣和詩意的表現,因此被人們譽為「田園畫家」。這時期的代表作《庭院》,以簡練雅致的筆調,表現出和煦的陽光下農家庭院的樸素恬靜之美,反映出畫家在動盪的戰爭年代,渴望和平安定生活的心態。靜物《魚》,畫法簡練之極,似乎具有中國畫的筆墨酣暢的情趣。抗戰勝利後,時局動盪,呂斯百回到南京。1946年他創作《湖上》,作品描繪的湖畔孤舟,透露出畫家寂寞的心緒。這幅畫標誌他平靜素雅畫風的結束。[5]
瑰麗色彩時期(1949—1966)
1950年,呂斯百隻身到西北創辦西北師範大學藝術系。那時中國社會充滿着新生的氣象,呂斯百以無比的熱情投入藝術創作。雖然他還是以畫風景、靜物為主,但是已經改變了過去那種「冷而靜」或「熱而靜」的小情小趣,而是追求表現一種高昂、宏偉的情調,如《蘭州握橋》、《又一條新橋通過黃河》。1956年至1957年呂斯百的陝北之行,留下了許多感人的寫生作品,如《陝北山道中》、《陝北山村》、《延安小景》、《延安冬日》等,都成為他的新田園風情的代表之作。其中作品《陝北山道中》,作者以樸實渾厚的筆調描繪出耀眼的陽光、金色的土地,畫面充滿山鄉泥土的氣息,無疑是一曲黃土高原的頌歌。另外,他的靜物畫創作也突破以往素雅的風格,如《大麗花》,畫家着意刻畫出花卉欣欣向榮、蓬勃向上的氣質,而且色彩具有瑰麗輝煌的效果,顯示出他高超的藝術造詣。1957年秋,呂斯百調回南京師範學院美術系(中大藝術系前身)工作,這時他對工作、生活非常滿足,創作熱情更為高漲。他多次深入部隊、農村、礦區、碼頭寫生作畫,《長城》、《蘇州運河》、《鎮江》等都是這時期的寫生佳作。然而,正當他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再創藝術輝煌之時,「文革」風暴的來臨剝奪了他作畫的權利,他不幸去世,給人們留下無限遺憾。[6]
活動畫展
1934年,巴黎春季沙龍(《水果》、《野味》入選)(法國 巴黎)。
1936年,呂斯百、吳作人、劉開渠油畫雕塑展(中國 南京中央大學圖書館)。
1937年,國民政府教育部第二屆全國美展(中國 南京)。
1938年,中國現代繪畫展(蘇聯 莫斯科)。
1941年,中大教授吳作人、唐一禾、呂霞光、黃顯之、呂斯百、秦宣夫、李瑞年、王臨乙八人聯展(中國 重慶)。
1943年,呂斯百個人畫展(中國 重慶)。
1946年,中大教授徐悲鴻、陳之佛、傅抱石、呂斯百、秦宣夫作品聯展(中國 南京文化禮堂)。
1961年,呂斯百油畫展(中國 南京·上海·瀋陽)。
1987-1988年,紀念呂斯百先生畫展(中國 北京·南京·蘭州) 。
代表著作
《呂斯百畫集》(1959)
《呂斯百繪畫作品集》(1997)
論文《藝術學系之過去與未來》(1943)
論文《美術教育》(1944)
論文《論素描教學問題》》(1962)
歷史確認
夫人馬光璇教授1996年4月4日病逝,享年82歲。生前,她親眼所見了為呂斯百"平反昭雪",恢復名譽。在她主持下,《紀念呂斯百遺作展》先後在南京、蘭州、北京舉辦。她的另一夙願是為呂斯百出版一本畫集,臨終時囑託:"我即將離開人世,要去與斯百和老友書鴻相會,轉告沙娜由她將他們生前的作品儘快出版問世,以實現我生前未了的心愿……"這部作品合集在1997年由常沙娜主編出版,告慰故人。
2005年3月19日,在呂斯百百年誕辰之際,"著名油畫家呂斯百先生及夫人法語教授馬光璇先生紀念墓碑揭幕暨靈骨安葬儀式"在北京萬佛陵園"名人墓園"舉行。2005年10月"紀念呂斯百誕辰100周年畫展"在"徐悲鴻誕辰110周年系列紀念活動"中舉行,其大批代表作品極為難得的與觀眾見面。這些活動《美術》雜誌都給與了報道。此外,關紅實博士的學位論文入選教育部主管、清華大學主辦的《中國優秀博/碩士學位論文全文數據庫》,其對呂斯百研究的多篇論文在各種期刊上發表。呂斯百在20世紀中國美術及美術教育事業中的歷史地位,正在得到確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