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呂保維(1916-2004)江蘇常州人, 中國電子學家、電波傳播科學家[1]中國科學院院士[2] 。中國電波傳播科研事業的創始人之一[3],主持規劃和建立合理布局的全國電離層觀測站網。從事衛星式飛船與地面短波無線電聯絡中傳播問題的研究,提出了沿F層最大電子密度處"滑行"傳播的概念;提出一個關於電磁單位制的建議,建議創立兩種新的CGS制。提出過一種便於對各種不同根數的人造衛星軌道攝動進行計算的方法。

呂保維
中國電子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
出生 1916年7月22日
江蘇省常州市
逝世 2004年2月10日
國籍 中國
職業 科研工作者
知名作品 《地球表面電波繞射理論中的某些數學探討》

目錄

人物簡介

呂保維(1916~ ),曾任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所長[4] 、所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他是中國電波傳播科學研究事業的創始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他曾主持制訂全國電離層觀測網的規劃和籌建工作,包括從設計和研製電離層垂直探測儀到建立和管理觀測網的整個過程,為電離層的研究和短波無線電通信的頻率預測奠定了基礎。50年代,他主持對流層前向散射傳播實驗,所得結果和經驗為後來設計對流層散射通信設備和建立這種電路提供了科學依據。在理論工作方面,從事無線電波的對流層和電離層前向散射傳播理論的研究,對前人的工作有所發展,1959年發表了題為《超短波前向散射理論》的重要論文。在無線電波繞球地面傳播理論的研究方面,指出了前人工作中所忽略的一個必要條件,1965年發表《地球表面電波繞射理論中的某些數學探討》一文。關於衛星式飛船與地面間短波無線電聯絡中傳播問題的研究,他提出了沿F層最大電子密度處"滑行"傳播的概念。呂保維是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電波傳播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通信學會理事。

個人履歷

1916年出生於江蘇常州,

1939年畢業於清華大學電機系,獲學士學位。因考取第五屆庚款留美公費,

1944年獲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科學碩士學位;

1947年獲美國哈佛大學哲學博士學位後留哈佛大學從事科研工作。

1949年回國後先後在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通訊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工作,中間有一段時間在電子部22所等單位工作。後又回到電子所任所長至1984年。解放初期,主要集中精力組建一個電波傳播研究室,在十分困難條件下開創了這一學科及其應用的基礎,開展研究工作,培養科技幹部,領導建立全國電離層觀測站網。

1958年調至電子研究所後,主要從事電波傳播理論,以及空間物理、空間等離子體物理和電磁場理論、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研究。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技術科學部)院士,

1985年當選為國際宇航科學院(基礎科學部)院士[5]。為第五、六、七屆全國人大代表,為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6]

工作經歷

1977-,中國科學院電子研究所,研究員; 科學院院士;

1947-1949,哈佛大學克勒特實驗室,助理研究員

1958-1965,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50-1953,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1953-1956,通訊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研究室主任

學術或專業團體任職:

1981-,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

1980-,中國科學院,院士

1985-,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基礎科學院)

學子時期

呂保維,男,1916年7月22日出生於江蘇常州一個讀書人的家庭,自幼受到重視傳統道德教育家風的薰陶。九歲時因雙親相繼去世而到北平叔父家隨家庭教師學習古文與詩詞。此後不久,隨叔父全家遷往上海,開始入當地小學讀書。當時的上海小學已開設英語課程,他此前對英文和算術都毫無基礎,但他以驚人的毅力很快地趕了上去,且只讀一個學期就升入初中。剛讀完初二,他通過考試跳級升入該校高一。一年後,又以優異成績作為高二插班生考入馳名滬上的上海中學。1935年,他只用了五年半時間修完了通常要用12年修完的中小學課程,而且以各門均優的成績獲得上海中學高中畢業證書。當年,他報考了清華、交大、浙大三所大學;為了解決上大學所需經費來源,還報考了由民族資本家吳蘊初先生創辦的清寒教育基金。這幾處高校都錄取了他。他決定上清華大學。到校後,接江蘇省通知,因他在那屆江蘇全省中學畢業生會考中名列前茅而授予他江蘇省獎學金。在清華大學讀完第一學期後,他覺得自己更喜愛基礎科學,但因告知如轉物理系,一年級的課程須重讀,後決定轉讀電機系。

呂保維

1937年暑假期間,北平各大學二年級學生參加南京國民政府將領末哲元部的西苑兵營軍訓,7月7日日本軍國主義者發動了侵華戰爭。軍訓一結束,他即乘火車回上海看望叔父,不久,他從報紙上得知清華、北大、南開三校正在長沙籌建長沙臨時大學,而且抗日戰爭日漸擴大,於是他即去長沙,在湖南大學借讀;不到一年又隨校遷往昆明繼續在剛正名的西南聯合大學就讀,1939年畢業。

大學畢業後,在昆明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當了一年助教,在此期間考取了第五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l 940年轉到重慶國民政府資源委員會管轄下的昆明無線電廠工作。1941年他與其他考取第五屆庚子賠款留美公費生共17人一同去香港準備出國,不料去美駐港領事館辦理簽證時,認為他有砂眼,告以需在港治好後才能簽發,不意競被拖到太平洋戰爭突然爆發,香港被日本侵略軍占領,他赴美求學之舉也隨之受阻。在當時,呂保維有鑑於日軍即將入據九龍,乃設法以惠陽人返鄉名義,從九龍走到惠陽,後經韶關回到昆明,仍在昆明無線電廠工作。

1943年夏,清華大學無線電研究所通知他去辦理出國手續。這次辦理赴美簽證非常順利。由於戰事,他經印度、南非、南美、通過巴拿馬運河到達美國紐約最後到達目的地波士頓。當年秋天進入麻省理工學院研究生院電機系學習,選學了當時正迅速發展的微波技術、雷達、通信和自動控制及電磁場理論和數學物理方法等。1944年6月,他以《線性調頻信號監頻器》的研究論文獲科學碩士學位,並被選為xigmaxi會員。同年入哈佛大學應用科學學院研究生院深造。在此期間,他自己動手,建立了一套用回波幅度比較方法測量電離層吸收的裝置,並據此取得了一個季度的觀測數據,得出了和Charpmam理論相符的結果。1947年2月,以此研究成果為基礎的《電離層中無線電波吸收日變化》的研究論文獲得了哲學博士學位。這是中國人第一次以自己設計的儀器去研究電離層吸收的重要成果。接着加入哈佛大學Cruft實驗室從事電離層物理和無線電波在電離層中傳播的研究。在此期間他又獨立設計和安裝了儀器,用後來被人們稱之為干涉儀的原理的方法接收外國電台信號,並測量其電波到達角,這也是中國人第一次成功地進行的電波到達角的測量研究。

在美國求學期間,呂保維深切體會到美國社會與中國社會之間、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之間和中美兩國發展階段之間的差異,促使他對社會問題和哲學問題進行思考。約自1948年開始,美國新聞媒體;不斷傳出了國內解放戰爭節節勝利的消息,他很受鼓舞,渴望了解中國革命的情況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他,遂到一家華人開的書店買了一些有關中國革命的小冊子和一些有關馬克思主義的經典著作。經過較仔細的閱讀,他相信歷盡苦難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必將獲得徹底解放,在革命勝利後一定要建設一個新的國家;而建設新中國是一項偉大事業,也是一項艱巨的任務,必將需要各種人才。為此,l 949年夏天他毅然決定回國,以求為祖國的建設貢獻一份力量。那時從美國至遠東沒有正規航運交通,只偶而有從舊金山開往遠東的貨船可供搭乘,他便去舊金山暫住候船,直到1949年秋天才搭上一艘貨船。船上沒有乘客的鋪位只好呆在甲板下的艙位,歷盡辛苦到了香港。那時從香港到廣州也無正常交通,只好乘了一般小貨船到塘沽。他輾轉來到北京時正好"十一開國大典。

回國初期

呂保維初到北京時,人地兩疏,不知去何處能找到適當的人介紹工作。於是他決定自己去尋找。一日偶然路過當時的電信總局,他便試着進去探詢機會,很幸運地遇到了幾位從解放區進城接收郵電系統和廣播系統的幹部,當他們了解了他從國外毅然回國參加建設的愛國行動,非常歡迎他留在郵電系統工作。隨之他開始了為新中國服務的歷程。當時,他的任務主要是籌劃並開拓新中國的電波傳播研究。這是一門基礎性很強的交叉科學,同時也是一門綜合性很強的應用科學。它不僅要藉助於不斷發展的電磁理論與電動力學,而且還需藉助在地球物理、氣象學、天文學、大氣物理與空間物理等領域逐漸完備起來的基礎理論與包括無線電電子學在內的諸種實驗手段,才有可能使之得到長足的發展,並使之為現代意義上的無線電工程、宇航工程乃至氣象工程、天文工程服務。深知其深刻意義的呂保維從此就全身心地投入了進去。

1953年初,郵電部電信科學研究所被全建制地劃歸軍委通信兵部管轄,呂保維隨之轉了過去,擔任電波傳播與天線研究室主任。主持籌建新中國的電離層觀測站網,包括組織研製生產了一批電離層探測儀。經過數年的艱苦創業,於1956年初建成了擁有8個站的中國電離層觀測站網。在此期間呂保維考慮了籌建面向全國的電波傳播研究機構。

1956年7月,中央軍委建立了旨在發展中國空間事業的中國人民解放軍0038部隊(航天部前身)。呂保維任職的通信兵部電信技術研究所被全建制地納入該部隊序列。素以革命與建設事業為重的呂保維欣然隨之轉了過去,繼續主持電波傳播研究工作,包括瞄準並緊跟當時國際電波傳播發展步伐,組織開展了中國首次電離層和對流層散射實驗和短波場強計算的研究。當時這些項目在國外也開展不久。他獨立完成並發表的"超短波前向散射理論"等論文記載了他的部分學術成果。

1956年,他作為中國四人代表團的一名主要成員參加了在西班牙巴塞羅納召開的國際地球物理年大會,表明早在那時他就已被視為中國這個領域的主要知名專家了。由國際上地球物理學界著名科學家發起的這次大會的一個重要目標是在世界範圍內協調各國有關學科,對將在1958年出現的超常太陽活動高年的地球環境與日地環境進行探測和研究。美國與蘇聯的代表團在這次大會上宣布,在國際地球物理年活動期間,將向空間發射人造地球衛星。這一開創空間時代的曠世之舉為世人所注目。中國代表團團長陳宗器教授(已經過世)在這個大會上,宣傳中國政府關於發展中國科學技術的遠景規劃的同時,宣告中國科學技術工作者亦將向地球物理和空間科學進軍,'包括承擔其中的國際義務,受到與會代表的熱烈歡迎。但後來由於台灣參加了這個國際組織活動等原因中國退出了這次合作。

1958年8月,依中國科學技術十二年發展遠景規劃綱要建立起來的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為了加強對電波傳播與天線這一新學科的研究與開發,呂保維又奉命轉到該所主持該學科的開拓工作。

1959年,呂保維受國防科委和海軍委託,'研究海面上雷達的超視距探測能力,他與劉兆年利用改裝了的電離層測高儀在大連完成了中國首次高頻地波超視距雷達的原理試驗。在岸邊接收到離岸60至100公里海面上大船的回波。這是一個創新性的實驗,但由於當時中國電子技術和工業水平有限,還無法應用其成果。

1965年,國家為了進一步加強電波傳播的研究,組建了歸屬第四機械工業部的中國電波傳播研究所。此研究所是依呂保維提出的設想與建議,由當時統管全國科學技術的聶榮臻副總理批示而建立的。1965年5月,他被調至該所任副所長兼總工程師。l 966年6月,在此任上工作了一年,又因工作需要先是被調往中國科學院701工程處,繼之又轉到中國人民解放軍8120部隊和上海401單位等機構,參與和發射與運行人造地球衛星有關的科學研究工作。十分可惜的是,對中國革命與建設事業為害甚烈的"文化大革命",從開始到結束,正好伴隨他的這段歷程的始終,使得他無可奈何地在"靠邊站jl'中度過。

文革之後

1978年,當年他曾為之服務的中國科學院電子學研究所,由於"文化大革命"的嚴重:產擾與破壞,差不多成了只能從事電真空與激光器件開發的機構。組織上為了振興被視為"國家隊"的這個研究機構,呂保維被委以該所所長的重任。為把這個研究所重新恢復原就具有的綜合眾多電子學分支學科的規模,如信息與系統,天線與電波傳播,激光與光電子,材料與工藝,真空電子學及電子器件等專業,並使之在若干國家急需開拓的前沿學科跟上國際先進步伐,他帶領全所科技工作者投入了撥亂反正與再創業工作,經過6個年頭的不懈努力,電子所在出成果、出人才上重又出現了欣欣向榮的局面。

1980年,呂保維由於在新中國電波傳播事業的開創性貢獻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同年,由中國科學院院長盧嘉錫教授推薦,呂保維與王大瑣,陳芳允等教授被接納為國際宇航科學院院士。

呂保維
電磁波傳播研究:呂保維院士八十壽慶紀念文集

1984年他辭去所長職務後,潛心從事電磁波傳播理論研究和培養高級電波科學研究人才的工作。在他指導下的中青年科學家群體近年來在電磁理論和電波傳播理論方面又取得了不少新的科研成果。

他雖已是年逾八旬,但仍在不倦地著書立說,以期將自己的豐富知識和學術思想留給年輕一代。他計劃撰寫的一套關於經典場論的小叢書,共有四個分冊,即電磁場理論,狹義相對論,廣義相對論和宇宙學概論。他對宇宙學有自己一些獨特的見解。他認為整個宇宙的時間為無限,空間為有限無邊,整個宇宙由多個亞宇宙組成,而"們的宇宙"僅僅是其中之一。這些他仍都在不倦地探索之中。

呂保維關心國家建設和社會進步,在中國科學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他的科學成就和正直、堅毅的人品獲得入們普遍的讚譽。他曾先後被選為或擔任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屆、第六屆、第七屆的代表,中國空間科學學會理事長,中國電子學會理事,中國電子學會會士,中國通信學會會士,中國電子學會電波傳播分會主任委員等職。

成就榮譽

研究成就

1950-1956,組建電波傳播實驗室,開創這一學科及其應用,主持

1950-1956,計劃和領導建立全國電離層觀測站網,主持

1961-,提出短波無線電波遠距離電離層傳播的統一理,獨立

1956-1959,關於對流層對超短波的前向散射理論進行研究,獨立

獲獎

1993,太陽物理和日地關係及關於宇宙學中若干問題的實驗,"太空地球人類"(王大珩主編)第一部分第一,

1959,超短波前向散射理論,Scientia Sinica 8 (1959) 765-780,

1961,地面與高空火箭間的無線電波問題,第六次星際航行座談會資料,中科院新技術局,

參考來源

  1. 呂保維 著名電波傳播科學家 ,大河網, 2015-07-22
  2. 呂保維 ,中國科學院,2009年6月24日
  3. 呂保維 ,歲年網
  4. 呂保維 ,孝愛網
  5. 呂保維 ,中華呂氏網
  6. 呂保維 ,搜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