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目大蠶蛾
形態特徵
成蟲:翅長34-35mm,體長30-40mm。雌蟲翅展80-90mm,雄蟲翅展70-80mm。頭黃褐色,觸角雄長雙櫛形,污黃色,雌櫛齒形、黃褐色。體被暗紅褐色鱗毛,頸板灰白色,胸部後端色較淡。雄蟲觸角粗短、羽毛狀;雌蟲觸角較雄蟲細長,雙林齒狀。前翅前緣褐色雜有白色鱗片,內橫線、中橫線淡褐色,外橫線黃褐色,亞外緣線外側各脈間暗褐色,形成波浪狀的外緣線。全翅分成明顯的3個區,中區色較淺,外區及內區色較深。眼狀紋圓形,外圈為黑色,其內側有一半月形白色鱗片區,中間鱗片棕色。前翅項角有1個黑斑,外線線為黃棕色寬帶,內側由白色鱗片構成自邊。後翅與前翅基本相同。雄蟲顏色比雌蟲的深,個體較小。[1]
卵:長約2mm,寬約1.4mm,圓筒形,灰白色。卵殼表面有條狀黑點帶。
幼蟲:老熟幼蟲體長約55-63mm,寬約9mm。全身青綠色,氣門線藍黃色,氣門白色。毛瘤上的長毛黑色,體表面長有密集的白色短剛毛。
蛹:黑褐色,長約30-35mm,寬約10mm。
繭:長約40mm,寬約15mm。
發生規律
此蟲在長白山1年發生1代,以卵越冬。翌年5月中旬,越冬卵開始孵化,下旬終。幼蟲於6月下旬開始停食,變為預蛹,7月上旬開始化蛹,7月下旬化蛹結氛8月下旬開始出現成蟲,9月中旬為出現高峰,9月下旬終,個別年份到10月上旬結束。從第一年9月產下的卵,經越冬至翌年5月中、下旬孵化,歷時250天左右。幼蟲期47-66天,平均60天。在18.1-21.7℃範圍內,1齡幼蟲9-10天,平均9.2天;2齡幼蟲6-13天,平均9.5天;3齡幼蟲6-9天,平均7.5天;4齡幼蟲10-15天,平均12.3天;5齡幼蟲11-15天,平均12.8天;6齡幼蟲7-17天,平均11.6天;預蛹期5-6天,平均5.4天;蛹期62-75天,平均67天。 成蟲趨光性較強,一般在21-24時燈下均有成蟲飛來。白天成蟲則靜優陰處不動。[2]
分布與危害
國內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山西、甘肅、青海;國外亦分布於俄羅斯及日本等地。危害櫟、椴、榛、胡枝子、核桃揪等落葉植物。
防治方法 人工防治 人工捕殺幼蟲和摘繭。
燈光防治 利用黑光燈誘蛾。
生物防治 應用1-2億孢子/ml蘇雲金桿菌,或1X 10』多角體/ml枝型多角體病毒致死蟲屍液噴殺蠶蛾幼蟲。
化學防治 儘量選擇在低齡幼蟲期防治。此時蟲口密度小,危害小,且蟲的抗藥性相對較弱。防治時用45%丙溴辛硫磷(國光依它)1000倍液,或國光乙刻(20%氰戊菊酯)1500倍液+樂克(5.7%甲維鹽)2000倍混合液,40%啶蟲.毒(必治)1500-2000倍液噴殺幼蟲,可連用1-2次,間隔7-10天。可輪換用藥,以延緩抗性的產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