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漢
集指揮、作曲於一身
司徒漢十六歲參加廣東青年抗日先鋒隊的群眾歌詠指揮工作。1941年畢業於廣東省藝專音樂第短訓班,1942年後在重慶及上海復旦大學旦聲合唱團任指揮,並在上海學生運動的集會上多次熱情指揮群眾歌詠。1948年任蘇北華中大學文工團的指揮。解放初,曾任上海青年文工團音樂組組長和音協輔導部部長、上海合唱隊隊長兼指揮、北京大學學生合唱團指揮。1956年畢業於中央樂團杜馬舍夫指揮班,後任上海合唱團、上海樂團團長兼指揮。
曾指揮過《黃河大合唱》[2]、《幸福河大合唱》、交響合唱《中南海的明燈》以及音樂史詩〈東方紅〉等許多大型作品,並創作和指揮了清唱劇《礦山烈火》等八部等聲樂作品。此外還指揮過電影《聶耳》、《阿詩瑪》等的配樂。他的指揮熱情奔放,處理作品深刻細緻,手勢語言較豐富,關於啟發和誘導。作有《當祖國需要的時候》、《我老漢》等歌曲。
東山再起 開通"生活之路"
當司徒漢正在走向藝術高峰,並可以為千千萬萬觀眾指揮唱歌而貢獻力量的時候, "文化大革命"之風卻把他吹倒了, -他受到不應有的挫傷。 1976 年粉碎"四人幫"之後,他東山再起,發揮作用,出任上海樂團團長、指揮兼代理書記。他和夫人顧葆瑜(上海歌劇院女中音歌唱家)利用節假日和休息天,深入到各工讀學校、 少管所、勞教隊舉辦"生活之路"獨唱音樂會。夫婦倆在近三年的時間足跡走遍了上海、北京、天津、福州、廣州、廈門、昆明、唐山、深圳等地,根據不同對象,舉行不同的音樂會:對犯人舉行"新生之路"音樂會;對青年工人舉辦"讓青春更美麗"音樂會;對中學生舉行"我的祖國"音樂會。 少管所、勞教隊舉辦"生活之路"獨唱音樂會。夫婦倆在近三年的時間足跡走遍了上海、北京、天津、福州、廣州、廈門、昆明、唐山、深圳等地,根據不同對象,舉行不同的音樂會:對犯人舉行"新生之路"音樂會;對青年工人舉辦"讓青春更美麗"音樂會;對中學生舉行"我的祖國"音樂會。[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