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司前鄉屬閩江上游富屯溪源頭,位於光澤縣東北部,居武夷山北段,距縣城57公里,與江西鉛山縣毗鄰,是閩贛邊界貿易的集散地。下轄14個村委會、1個林場,164個村小組。司前鄉交通方便,有2條出省公路,一條至縣城的57公里城司三級公路,與鷹廈鐵路形成交通網絡;一條至江西鉛山、上饒,與江西省連成公路網。160公里的鄉村公路蜿蜒伸向全鄉14個村委會、164個村小組,形成溪、路相間的網絡圖。2017年,行政區域面積41894公頃,常住人口13258人。[1]

中文名: 司前鄉

行政區類別: 鄉

所屬地區: 光澤縣

面 積: 41894 公頃

下轄地區: 轄14個村委會

政府駐地: 政府司前鄉

電話區號: 0599

郵政區碼: 354100

氣候條件: 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

人口數量: 13258人(2017年)

機 場: 武夷山機場

火車站: 南平站

車牌代碼: 閩H

目錄

人文歷史

司前鄉歷史悠久,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蘊。曾出過進士6名,舉人12名。司前是少數民族集居地,畲鄉文化久遠,舉安、清溪等村有明末清初泉州、晉江一帶因避戰亂而北遷的移民區,形成閩南方言島。

歷史沿革

司前鄉歷史悠久,境域在里都圖建制時,分屬永德里的二十三、二十四都;招賢里的二十五都,崇仁里的二十六都。民國時期屬新甸區。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屬五區;1951年區所在地由新甸遷司前,改稱司前區;1952年因紀念劉斌區長被殘匪所害犧牲,改稱劉斌區;1954年改稱六區;1956年復稱司前區;1958年成立「高峰」人民公社後改稱鋼鐵人民公社;1959年4月,改稱司前人民公社;1961年改稱工委;1963年撤銷工委,恢復區的建制;1964年5月撤區改為公社;1968年成立公社革命委員會;1980年12月,撤銷公社革委會,成立人民公社管委會;1984年8月,撤銷管委會,恢復了鄉鎮建制,沿用歷史地名為司前鄉人民政府。1993年,全鄉轄有:司前、碗廠、雲際、庭燎、黃坊、台山、墩上、東山(民族村)、新甸、舉安、長庭、岱坪、西口、清溪14個村委會,164個村民小組。

行政區劃

司前鄉轄司前、雲際、碗廠、岱坪、長庭、庭燎、墩上、台山、新甸、東山、舉安、清溪、西口、黃坊14個行政村和1個干坑林場,164個村民小組,其中司前、墩上、碗廠、東山4個村為少數民族村。

自然地理

全鄉氣候宜人,全年溫暖濕潤,雨水充沛,特別適合盛夏避暑。森林資源豐富,全鄉擁有林地面積47.7萬畝,其中毛竹山12.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81.4%。盛產茶葉、筍乾、香菇等,著名的「天字號」茶葉,產於干坑陳家排,年產量40噸,遠銷山東、上海、天津等大中城市,並出口到歐美等國家。蘄蛇、棘胸蛙,既是配置上等中藥原料,又是接待貴賓的美味佳肴,肉質鮮嫩可口。當地還盛產冬筍、閩筍、紅菇、上莊菇和榧子等。冬筍每年可產50噸,閩筍500噸,尤其是東山的上莊菇,品質優良、味美奇特,菌菇屬錐形,直徑10厘米以上,切片曬乾味更佳。司前鄉有較豐富的礦藏資源,現勘測探明的有銀礦、鋁礦、銅礦、瑩石礦,其中清溪的瑩石礦,已開採十幾年,是國家的中型礦點。水利資源豐富,有北溪和清溪兩大溪流,水流急、落差高、蓄積能量大,開發前景非常廣闊。經勘測,可開發的水利能量達1萬多千瓦,現已開發二十分之一。

基礎設施

全鄉建有1座中型水庫,3座中型發電站,裝機容量達750千瓦,並與閩北電網併網,電力可滿足全鄉工農業生產和居民生活需要。郵電通訊設施完善,公路沿線15個村(場)已現實現移動通訊信號覆蓋15個村(場)已全部開通了程控電話,隨時可與國內外進行通訊聯繫。富饒的物產、便捷的交通、充足的電力以及優質的服務營造了優越的投資環境。

經濟狀況

司前鄉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深化農村改革,解放思想,真抓實幹,促進農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有初具規模的鄉鎮企業16家,從業人員2200人,地板木、竹串、竹籤、竹筷、竹地板等竹木產品遠銷東南亞國家和地區,深受海內外廣大用戶的歡迎。文教、衛生事業發展迅速,有初級中學1所,完小17所,中心幼兒園1所。廣播電視事業實現了「村村通」,鄉有「紅十字」醫院1所,衛生分院2所,村衛生保健所15所,群眾的衛生和健康得到保障。基礎設施建設有了明顯改善,農村電網改造已全面完成,投資483萬元的35千伏安輸變線路改造工程已全部竣工,完成程控電話和移動基站建設,實現了交換程控化、傳輸數字化、移動電話信號覆蓋全鄉。社會福利事業不斷發展,有建築面積1000平方米的鄉敬老院,收養老人12人。在新世紀第一個五年經濟建設中,司前鄉立足本地資源,實施「以竹興鄉、特色立鄉、工業富鄉、依法治鄉」戰略,重點主攻竹業、煙葉、油茶業和茶葉四大產業,促進鄉村經濟的全面發展,把司前鄉建設成為繁榮、富裕、文明、進步的鄉鎮。2016年,實現農林牧副漁業總產值1.5147億元;規模以下工業總產值3841萬元,規模以上工業總產值2824萬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4333萬元,比增153%;地方級財政收入1712萬元,比增98.6%。建立水稻機耕插示範片處,面積500畝,成立龍翔水稻專業合作社,已擁有6台插秧機;煙業種植面積4400畝,售煙金額1464萬元;茶葉1.2萬畝,年產值4800萬元;推廣種植紅芽芋、高山四季豆等特色農產品400多畝,年產值達100萬元。種植竹蓀等各類食用菌150畝,年產值130萬元。

特色產業

福建北部的光澤縣司前鄉優勢在山、潛力在竹,全鄉竹林面積達12.6萬畝,占光澤縣竹林面積的42%,為南平市首批十大「閩北竹子之鄉」之一。鄉黨委、政府依託資源優勢,着力打造「竹業經濟」,走出了一條以竹富農、以竹興鄉的路子,竹業已成為司前鄉經濟發展的強勁引擎和群眾增收的重要途徑。為提高竹山的科技含量,實現「以竹興鄉」的目標,從2003年開始,司前鄉政府規劃建設了「十里竹海」工程,推行「公司+農戶」的合作模式(即竹農以竹林、投工等要素,公司以技術、資金等要素進行評估入股,建立股份合作經營聯合體),引導竹農通過科學管護,大年留養直徑9cm以上新竹不低於40株,每年淺鋤、劈草一次或每三年深翻撫育一次,挖盡「三頭」(樹頭、石頭、老竹頭),每年每畝兜施毛竹專用肥25公斤,伐除老小竹,劈除雜灌和非目的伴生樹種,畝留闊葉喬木15~20株。合理調整結構,使Ⅰ~Ⅲ度竹占70%,平均直徑達10cm,畝均立竹量達180株以上,畝產鮮筍300公斤,畝產竹材40根/年,畝均產值達600元。推動全鄉竹山高質量的撫育,帶動全鄉竹產業良性循環發展。經過幾年的優質撫育,「十里竹海」已步入良性循環時期,區內竹相整齊,竹林結構合理,生態體系完善,成為集森林保健、生態旅遊和原材料供應為一體的綜合工程。每年可為社會提供竹材61.2萬根,大年可提供鮮筍4896噸,不僅解決了光澤縣筍竹加工企業生產原料問題,而且彌補了因林木資源銳減造成的森林資源供需矛盾。更重要的是通過「十里竹海」工程的實施,激活了農村經濟,增加了農民收入,又解決了農村富餘勞力就業問題,充分發揮其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使竹產業成為當地農民增收的重要支柱之一。當地農民形象地稱其為「綠色錢包」。

社會事業

教育衛生方面。進一步完善教學設施,投入70萬元,完成中學校園場地硬化、排水設施建設、學生宿舍門窗改造、學校食堂改造、校園周邊環境美化等建設。狠抓控輟保學,小學入學率達100%,中學入學率100%。文化體育方面,開展司前鄉第三屆「十大典型」人物評選活動,樹立先進典型示範。創辦《學習與交流》內部刊物,組隊參加全縣第七屆「聖農杯」農民運動會,獲團體第四名。衛計服務方面。促進全鄉人口與經濟、社會、資源、環境的協調可持續發展,提高人口素質,改善人口結構,全年共出生285人,人口出生率為12.73‰,自然增長率為8.04‰,政策符合率97.89%,出生人口性別比105.04:100,完成「四術」165例,社會撫養費徵收60例,共徵收39.6萬元,發放各種獎扶資金48.42萬元,落實各項長效節育措施和獎勵扶助政策。建成衛生院醫技綜合樓,即將正式投入使用,鄉衛生院被評為「群眾滿意的鄉鎮衛生院」。

建築景觀

境內旅遊資源豐富。有地勢險峻、歷來為兵家必爭的「三關一隘」,即馬鈴關、鴨母關、雲際關、金家隘;有風景秀麗的金仙崖、葛仙廟、夫人廟、朱舟溪殿等10座保存完好的大小寺院、廟宇;有造型獨特的「泰安橋」;有盛夏無酷暑的干坑避暑勝地。「一關一崖」頗為狀觀,馬鈴關地勢險要,有「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之勢,當年太平天國將領石達開、楊輔清,曾率部由此入閩,並有古道通往江西陳坊、太源、篁碧及貴溪等地;金仙崖氣勢磅礴,有香火燎繞的葛仙廟。此山林木蔥綠,岩壁峭立,有雙龍抱珠、金仙七洞、捨身崖、仙人井、七星井、七龍盤頂、雙龍撐腰等景點,為風景勝地。

視頻

印象光澤-司前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