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黑熊
台灣黑熊屬於亞洲黑熊,台灣唯一種的熊科動物,也是台灣肉食動物中 體型最大的。牠的最大特徵就是胸前有明顯的V字白毛,毛很粗,顏色黑色澤光亮,冬天不長絨毛。 [1]。
台灣熊的體型壯,頸短。體重大約在50─200公斤,身高最高可達180公分,牠們是很會爬樹。
台灣黑熊於1989年依文化資產保存法被列為瀕臨絕種的動物,意指該動物的族群量已經降至標準以下,其生存已面臨危機。牠們也被列為華盛頓公約(CITES),表示該物種已經瀕臨絕種,必須受到完全的保護,禁止商業性的國際貿易[2]。2001年台灣黑熊被選為台灣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動物,不少台灣公司、企業、地方政府,都選用台灣黑熊作為吉祥物,是著名的台灣意象之一。
目录
現況
台灣現況野生黑熊數量約200─600隻,因經費不足沒有辦法計算確切的數量,可以確認的是,黑熊數量已遠低於最小可存續族群的2000隻標準。最關鍵因素是棲息地被破碎化及不法狩獵[3]。
食性
黑熊為台灣最大型的食肉目動物,但其實黑熊可不只吃肉,是標準的雜食性動物,且主要以植物為主食,因為它們較易取得。由於是雜食性的動物,黑熊吃的植物會隨著季節改變,是一種聰明的機會主義覓食者。牠們的覓食策略除了受到食物養分含量、消化率影響外,也與食物的豐富度有關,聰明的黑熊能夠在各種環境中以最短的時間攝取到最大的能量。以小型動物、昆蟲、植物嫩葉、嫩芽、果實為食,台灣黑熊也喜歡吃蜂蜜和蜂蛹,也會在河邊捕魚、捕螃蟹、捕蝦等食用。
棲息環境
台灣黑熊為森林性動物,活動範圍廣大,沒有固定的休息地點,常是走到哪兒,睡到哪兒。選擇休息的則有樹洞、石壁下或岩洞內,有時也會在地面將樹枝及草壓折成窩,再不就爬到樹上休息。黑熊對棲息環境的選擇除了受到食物資源豐富度影響之外,人為干擾更是關鍵因素。如道路建設、土地開發、經濟作物的種植、建築、非法狩獵等等。日治時期的文獻顯示台灣黑熊曾廣泛分布在海拔100公尺以上的森林地帶,但從近20年來累積的916筆資料中發現,有熊活動的紀錄絕大部分出現於: 1000~2000m,最常見。
台灣黑熊現今分佈
活動習性
除了母熊育幼期或交配期之外,山林裡台灣黑熊過著獨居生活,沒有固定的居所。季是牠們的交配季節,母熊懷胎八九個月後,獨力產下小熊,等小熊滿一二歲時,就可以獨立了。
行為習性:獨居,不冬眠;即使冬天天寒,高海拔的黑熊會降遷到海拔低的山區。晝夜皆活動[4];會有築巢的習慣。
移動速度:奔跑時可達時速30至40公里(人類跑步的平均時速是13公里)。
參考资料
- ↑ 拯救黑熊大作戰(注音版)
- ↑ 關於ANIMALS.2011.Octber Vol.1 創刊號
- ↑ 台灣黑熊瀕臨絕種 保育工作面臨挑戰 TVBS NEWS 曾奕慈[2018-01-10]
- ↑ 台灣哺乳動物: 野外探險實用大圖鑑大樹事業文化 祁偉廉, 徐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