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菫菜
台灣菫菜 學名:Viola formosana Hayata 菫菜科(Violaceae)菫菜屬(Viola) 別名:臺灣菫菜、台灣茶匙癀、茶匙癀、塔山菫菜、Tyabuzyazyai(排灣),是臺灣特有種植物。
目录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具走莖,節上生根並密生蓮座狀葉。葉闊心形至圓形,先端銳尖至圓或鈍,圓齒緣,下表面灰綠色或紫綠色;葉柄長 1~10 公分;托葉披針形,先端具緣毛,兩側具緣毛或呈剪裂狀,近離生。花紫色至近白色帶暗條紋;萼片披針形;花瓣卵狀楔形。果球形至橢圓形。[1]花單生,紅色至紫紅色,亦有淡紫色至白色,帶有條紋。花瓣不整齊,後花瓣及側花瓣卵形至卵狀楔形,唇瓣(下位花瓣)最大,楔形。唇瓣特別長,明顯長於側瓣等其他花瓣,且其先端也明顯內凹,這也是與其他菫菜不同之處。有距,距細長,圓柱形。花期通常在春季,但早開的植株在冬季就冒出花朵來。[2]
台灣菫菜的花瓣5枚,淡紫色至白色,基瓣及側瓣均具有紫色或紫紅色條紋。仔細貼近觀察她的花心,側瓣基部光滑,不具鬚毛。菫菜屬的花兒通常都具有花距,台灣菫菜也不例外,它的花距較為細長。一般在判斷菫菜屬花距的「長」或「短」,主要是看她的花距往後延伸有無到達她的花梗處。如果花距的延伸超過或已甚為接近花梗者,則屬於花距「長」,反之則為「短」,所以判斷長短不用拿尺來量。[3]
草本,根莖短,葉直立或斜上昇,粗壯,無莖,具走莖,節上生根並密生蓮座狀;根莖多少為肉質,先端有根及葉。葉皆為根生,叢生,闊心形至圓形,先端銳尖至圓或鈍,有時為心狀三角形,長 1~4 公分,寬 1~3 公分,先端圓至鈍,但有時呈銳尖,基部心形或淺心形,厚紙質,表面暗綠色,背面酒紅色或較淺的酒紅色,光滑無毛或背面略有毛茸,邊緣有鈍鋸齒;葉柄圓柱形,多少為肉質,長 2~7 公分,光滑無毛或近似光滑無毛;托葉披針形,長 0.3~0.5 公分,寬 0.06~0.13 公分,先端漸尖,邊緣撕裂或絲裂狀。花單生,較大,開放時徑 2~2.4 公分,紅色至紫紅色,有時亦有淡紫色至白色的,帶有條紋;花莖直立或下垂,細長,長 5~13 公分,光滑無毛或近似光滑無毛;萼片 5 枚,披針形,長 0.35~0.55 公分,寬 0.1~0.15 公分,先端漸尖,光滑無毛;附屬物四邊形,長 0.1~0.15 公分,寬亦同,光滑無毛;花瓣不整齊,後花瓣及側花瓣卵形至卵狀楔形,長 1~1.3 公分,寬 0.3~0.4 公分,先端鈍或圓,無鬚毛;唇瓣(下位花瓣)最大,楔形,長 1.5~1.7 公分,寬 0.4~0.5 公分,先端凹頭或淺二裂,基部漸狹,有距,距細長,圓柱形,長 0.5~0.7 公分,先端鈍;2 內生雄蕊背部有距;花柱厚,長 0.15~0.2 公分,先端略成裂片狀。花期 3~8 月。果實為蒴果,球形至橢圓形,長 0.4~0.7 公分,寬 0.25~0.4 公分,光滑無毛,三瓣裂;種子卵形,長約 0.1~0.15 公分。[4]
藥用
清熱.解毒.祛風.活血.通經.益脾胃.解六鬱.去胎毒。常用於:小兒感冒.小兒疳積.消化不良.腹痛下痢.解胎毒.感冒.咳嗽.風濕病.月經不調.痛經.赤白帶。[5]
民間方例
- 小兒發育不良:取台灣菫菜20公分.燉赤肉服;但不可放麻油。
- 紅崩白帶:鮮台灣菫菜切細.苦茶油炒雞蛋服或全草間水服。
資料庫
- 應紹舜 台灣彩色植物圖誌 第四卷 10.台灣三色菫 p32 811215日初版
- 鄭武燦 台灣植物圖鑑 上冊 1224台灣菫菜 國立編譯館主編
- 中國植物誌 第 51 卷 103 頁 PDF 台灣菫菜
- 臺灣藥用植物資源名錄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編 台灣菫菜 92年10月324頁
- 台灣藥用植物誌(卷上)甘偉松
- 高山藥用植物(南天)
- 藥用植物採集手冊(樂草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