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氣候
古氣候是氣候學一個名詞術語。
關於漢字的起源[1],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2]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目錄
名詞解釋
古氣候(Ancient climate)是指現代氣候以前的氣候,包括歷史氣候和地質時期氣候。在地質學上,指地質時期氣候。古氣候的研究,在地理學和氣象學上,對於了解氣候變遷、現代氣候的形成、自然地理環境的演變有重要作用;在地質學上,對於地層劃分和對比,地殼演化研究以及礦產資源成因和探測都有指導意義。
古氣候是指史前地質時期的氣候。有別於歷史時期氣候,又稱地質氣候或地史氣候,研究這一時期氣候狀況和變遷的學科稱古氣候學,主要依據古生物和地史資料等中得到的化石、沉積物、孢粉等信息推斷氣候的乾濕和冷暖變化。
地球氣候變遷遺留的痕跡很早就被人們所注意。中國北宋時期的沈括通過對延州(今陝西省北部)化石的觀察,提出在當時氣候條件不宜竹類生長的延州,可能在「曠古以前,地卑氣濕而宜竹」的觀點。1686年,英國R·胡克根據波特蘭角的海龜化石和巨大的菊石,認為該地過去氣候曾經是比較溫暖的。1840年,瑞典J·L·R·阿加西根據阿爾卑斯山的冰川堆積,第一次提出地球氣候史上曾出現過冰期氣候。20世紀初,德國A·彭克和E·布呂克納著《冰川時期的阿爾卑斯山》,將阿爾卑斯山第四紀大冰期劃分為4個冰期(後又劃分成5個冰期)。20世紀以來,許多學者對古氣候進行了研究。中國氣象學家竺可楨曾對歷史氣候作了大量研究,他的《中國近五千年來氣候變遷的初步研究》(1972年)一文受到國內外有關學者的普遍注意。
參考文獻
- ↑ 中國「漢字」從何而來?每個漢字,都是倉頡造出來的嗎?,搜狐,2022-10-01
- ↑ 造字的倉頡,為何叫「倉頡」?甲骨文揭開了顛覆性的一幕,搜狐,2022-0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