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時代
古典時代 |
本名 古典時代 外文名 Classical age 前 期 城邦的繁榮昌盛時代 後 期 城邦制度則盛極而衰 隸 屬 古希臘 |
古典時代:(公元前5—4世紀中葉)是古希臘歷史上的重要的歷史時代。分兩個時段,前期是民主城邦的繁榮昌盛時代,後期城邦制度則盛極而衰。 [1]
目錄
簡介
這一重要歷史階段的起點是希臘與波斯的戰爭,希臘各邦戰勝波斯後,彼此互相爭霸。至前431年,斯巴達和雅典爆發了伯羅奔尼撒戰爭,元氣大傷,此後愛奧尼亞戰爭,斯巴達衰落,而馬其頓則在北方興起。公元前338年喀羅尼亞戰役之後,希臘各邦正式被馬其頓所控制,古典時代結束。
希波戰爭
起因
公元前6世紀中葉,波斯吞併小亞細亞,該地區的希臘城邦被迫向居魯士稱臣納貢。
公元前500年以米利都為首的愛奧尼亞諸城邦發動起義。首義之城米利都向斯巴達和雅典等邦求援,雅典和埃列特里亞同意出兵,斯巴達卻拒絕了米利都人的要求。雅典當時並不了解波斯帝國的情況,對西亞形勢的變化所知甚少,只因米利都代表在雅典大講波斯的富裕與波斯人的不堪一擊而受到誘惑,再加上雅典人與米利都人有同族人的情感,於是派出20艘三列槳艦前往小亞援助。埃列特里亞出兵則因為米利都曾軍援過它,此次是為了回報,象徵性地派出5條戰艦。
公元前499年,起義軍被波斯軍擊潰,雅典等援軍見勢不妙,迅速脫離戰場,返回本國,丟下起義者孤軍奮戰。面對波斯重兵,小亞起義各邦組建起一支353艘三列槳艦的聯合艦隊,堅持了5年戰爭,終被波斯軍各個擊破。
公元前494年,波斯重新統治小亞細亞諸邦,但是波斯對於雅典的介入懷恨在心。
因此,希波戰爭的直接原因在于波斯對小亞希臘人的壓迫以及因此引起的反抗和雅典等邦的干預,較深層的原因在于波斯統治者拓疆闢土的野心。
過程
希波戰爭從公元前492年開始,公元前449年止,大體分作兩個階段:前期(至公元前479年)為波斯的進攻階段,後期(公元前479年以後)為希臘人的反攻和相持的階段。
公元前492年,大流士一世遣大軍水陸並進,殺向希臘,中途遭受風暴襲擊。陸軍在征服馬其頓後受色雷斯人打擊,損失慘重,因而退兵。
公元前490年,波斯軍在雅典流亡僭主希庇亞斯引導下,以大將阿爾弗塔涅斯為指揮官,乘艦600艘,取海路二度侵略希臘。先破埃列特里亞,將居民盡數擄往波斯,同年9月在隔海相望的阿提卡東北部馬拉松平原登陸。
雅典獲悉波斯軍登陸後,傾全部重裝步兵1萬人和少量輕裝步兵開往馬拉松迎戰。同時,派出使者向軍事強國斯巴達求援。斯巴達雖應允援助,但因刻板的習慣,必須月圓時方可發兵。雅典只得到鄰近小邦普拉提亞1千重裝步兵的協助,便首先發起攻擊。主帥米爾提泰加厚方陣兩翼的厚度,意在重點打擊敵方兩翼,以局部優勢克服人數上的劣勢。雙方激烈肉搏了很長時間,波軍突破對方中央,兩翼卻被敵擊垮。雅典人和普拉提亞人在兩翼得手後迅即返身夾擊中路敵軍,迫敵大敗而逃。是役雅典軍陣亡192人,波軍亡6400人。大流士一世發動的第二次入侵又告失敗。
雅典的勝利極大地鼓舞希臘人的鬥爭,原先已向波斯表示臣服的許多城邦鼓起了抗戰的勇氣。當公元前480年波斯第三次入侵希臘時,31個不甘屈服的城邦在斯巴達的領導下聯合起來,組成10餘萬將士、400艘戰艦的多國部隊,嚴陣以待。
波斯軍由國王薛西斯親自率領,總數約50萬。首戰發生在進入中希臘的隘口鐵爾摩披萊(又譯作溫泉關)。希臘守軍僅7200人,由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統帥,血戰兩日,未讓敵人前進一步。但波軍得一彼奧提亞農民引路,迂迴到希臘守軍側後,迫使大部聯軍撤退。堅持踞守的只有李奧尼達和300斯巴達戰士以及1100名底比斯人和特斯皮亞人,結果包括斯巴達國王李奧尼達幾乎全部戰死。
突破溫泉關後,波斯人長驅直入中希臘。雅典將軍鐵米斯托克里說服雅典人撤出城市,3萬丁壯登上戰艘,家屬避往鄰邦。聯軍陸軍撤至科林斯地峽,試圖扼守進入南希臘的通道;海軍集結在阿提卡附近的薩拉米斯灣,被迫同波斯海軍展開古代世界史上前所未有的殊死決戰。
戰鬥持續了整整一個白天,波斯海軍統帥陣亡,加之士卒出自不同民族,語言不通,號令不齊,大批艦隻在狹窄的海灣中難以調動,漸漸在以雅典海軍為主的多國艦隊反覆打擊下處於劣勢,最終退出海灣。希臘人以損失40艦的代價取得殲敵艦200艘的戰績。在附近觀戰的薛西斯見大勢已去,恐希臘人乘勝直搗赫倫斯滂,斷其退路,遂留下部分軍馬,倉惶返回亞洲。
公元前479年8月,聯軍11萬與波軍15萬在中希臘普拉提亞展開陸上會戰,斯巴達重裝步兵擊斃敵統帥,致使波軍陣勢崩潰,傷亡達10萬之多,被徹底趕出歐洲。在陸戰開始時,希臘海軍遠渡愛琴海,向停泊在 小亞的波斯海軍殘部發起攻擊,在米卡列海角附近全殲敵艦隊。自此,希臘軍從防禦轉入進攻,戰爭進入第二階段。
公元前478年,斯巴達因戰火遠離家園,歷史上又和小亞細亞沒有密切聯繫,同時怕將領長期在外,易染上與斯巴達道德準則格格不入的腐化作風,便退出戰爭,把領導權讓於雅典。
同年冬,主張繼續作戰的小亞、愛琴海島嶼、色雷斯沿岸諸邦代表與雅典代表會聚提洛島,正式結盟,史稱提洛同盟。入盟各邦原則上一律平等,在盟會上各有一票表決權。但由於雅典擁有絕對軍事優勢,掌握盟軍指揮權,實際控制了同盟。為了共同利益,同盟在提洛島的阿波羅神廟設立共同金庫,入盟各邦依本邦歲入的多少以及承擔同盟義務的大小交納盟金。不願出軍艦的城邦應納附加捐款。各邦所交盟金總額460塔蘭特,由司庫官(雅典人)保管。動用盟金需經同盟大會批准。
公元前476年,提洛同盟艦隊在雅典將軍客蒙率領下拔除波斯在色雷斯的據點埃昂,展開了新同盟建立以來的第一次軍事行動。隨後雙方角逐愛琴海霸權,互有勝負。公元前454年,盟軍海軍在尼羅河口損失軍艦200餘艘,提洛島暴露在波軍威脅之下。雅典把同盟金庫從提洛島移到本國衛城。在此期間,一些城邦試圖退出同盟;遭到雅典鎮壓。同盟至此成為雅典控制外邦的工具,盟金轉變為雅典的財政收入。
公元前449年,雅典與波斯都苦於難以徹底戰勝對方,不得不握手言和,簽署協定。波斯放棄對愛琴海的霸權,允許小亞希臘城邦獨立,即承認雅典的勢力範圍。作為回報,雅典不干預波斯對其屬地的統治,不再插足埃及事務。因雅典談判代表是卡利阿斯,因此這次和平協定又稱「卡利阿斯和平」。希波戰爭實際以希臘、尤其是雅典的勝利而告終結。
原因和意義
希臘所以取得戰爭的勝利首先是因在戰爭的初期階段,希臘人為自己的自由和獨立而戰,敢於鬥爭,敢於勝利;而波斯軍的大多數是被征服、被壓迫民族,因脅迫或僱傭而參戰,故作戰消極。希臘軍在士氣上 勝過波斯軍。另外,在幾次大會戰中,希臘將領在指揮、布陣方面具有優勢,希臘士兵的重武裝較波斯軍的輕裝更適於集團肉搏戰。波斯軍勞師遠征,天時多次不順,後勤供應困難。總之,波斯的失敗有着必然性和偶然性。
希波戰爭對波斯帝國來說是衰落的轉折點,從此帝國失去了擴張能力。但戰爭為希臘一些城邦創造了大量使用奴隸勞動的資金、勞動力來源和社會需求,使希臘的經濟和政治趨向極盛。戰爭還極大地改變了希 臘邦際政治關係。斯巴達一家稱霸的局面被打破,雅典從一個屢受斯巴達干涉的二等國家發展成為與之相競爭的地區霸主,其附屬國遍布愛琴海和希臘本土,最多時達200多個。戰爭還促進了希臘城邦政治的發 展,雅典第四等級公民廣泛在海軍服役,為戰爭做出巨大貢獻,從而提高了政治地位,促使民主政治進一步完善。隨着雅典霸權的確定,雅典式的民主政體在其附屬國廣泛傳播,對寡頭制和貴族制以沉重打擊。
社會經濟
古典時代希臘社會經濟的突出特點是發展的極不平衡。一方面,在少數城邦中手工業和商業得到相對高度的發展,奴隸勞動被廣泛應用於生產領域;另一方面,多數城邦仍保持着古風時代的面貌,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繼續占有優勢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