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皇帝與中草藥趣話(一)
古代皇帝與中草藥趣話,是中草藥名字有趣的傳說來源。中草藥是中醫預防治療疾病所使用的獨特藥物。相傳,神農嘗百草,首創草藥,因此被稱為「藥皇」。很多中草藥都是先祖們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其療效並經過無數次反覆實踐,逐漸確立其藥效的。可以說是來源於生活,發展於臨床。同時中草藥中有很多都是藥食同源的,所以民間也有「食補」、「食療」的說法。
下面收集了幾例古代皇帝與中草藥之間的有趣傳聞,以此也佐證了中草藥來源於生活的說法。
目錄
唐明皇與骨碎補
歷史上,得到皇帝寵信的中藥還有不少。治骨折、筋損的良藥——骨碎補,就是由五代十國時的後唐明宗皇帝李嗣源親自賜名的。傳說,有一次明宗皂帝圍獵,突然從附近的草叢中竄出一隻金錢豹,嚇得皇帝身旁一位最得寵的皇妃從馬上摔了下來,筋斷骨裂,血流如注。
當時,恰逢御醫不在身旁,皇帝急得手忙腳亂。這時,一名衛士從岩石上采來一種草藥,搗爛後敷在皇妃的傷口上,很快血止痛減,不久,斷骨再續,傷口痊癒如初。皇帝大喜,親筆題名這種草藥為「骨碎補。[1]
中醫觀點
骨碎補有堅骨、補腎之功效。骨碎補主要是治療破血的症狀,具有很好的止血功效。對於一些疼痛,手足不適的症狀也具有很好的療效。而且骨碎補對一些耳鳴、腎虛以及牙疼等症狀,其治療效果也非常明顯。
唐太宗與牡丹
相傳唐太宗李世民有次率軍征戰,行軍至安徽銅陵鳳凰山時遭受疫氣侵襲,全軍半數患病,高熱不退,甚至昏迷胡言亂語。隨軍大夫也束手無策。正在李世民仰天長嘆之時,軍中有一老卒前來獻策,原來老卒入伍前是花農出身,他見漫山遍野的牡丹,知曉牡丹的藥用功效,於是建議採集牡丹的根皮,洗淨砸碎成泥,然後用山泉水攪拌藥泥為漿湯給軍士們灌付,結果眾軍士悉皆轉危為安,全軍重振雄風。後來李世民登基稱帝,為感謝牡丹之功,就御封牡丹為「花中之王」
中醫觀點
牡丹不僅有觀賞價值,而且也是一味名貴中藥。牡丹花有降壓、鎮痛、鎮靜、退熱、催眠等功效。《民間常用草藥匯編》言其「調經活血」;牡丹的根皮又名牡丹皮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本草綱目》言其「和血生血涼血、治血中伏火、除煩熱。」;牡丹的葉名為牡丹葉,中醫認為,牡丹葉其可入心、肝、腎、心包經。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之功。適用於發熱吐血,齒齦出血,抽搐發痙,風火牙痛,痛經,經來不暢等。藥理研究表明,牡丹葉含有沒食子酸,牡丹葉煎劑對痢疾桿菌、綠膿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有顯著的抗菌作用。有臨床記載,有人用50%的牡丹葉煎劑,治療細菌性痢疾29例,治癒28例,收到良好效果。
宋太祖與了歌王
宋太祖趙匡胤本身是賣油郎出身,相傳有一次在集市上因與人發生爭執,被一幫潑皮無賴痛打了一頓,傷勢很重,一個小偷路過,看見他的慘狀,心生惻隱,便將自己隨身所備的一條草藥擰成的帶子送給了趙匡胤,趙匡胤嚼了幾節後,第二天傷口就癒合了。
後來他得到江山後,四處打聽此藥,才知道這種草藥因小偷結成褲帶用來防身,民間叫「賊褲帶」,宋太祖嫌此名難聽,於是重新賜名「紫金鞭」。
中醫觀點
此藥實際就是瑞香科植物「了歌王」。《嶺南採藥錄》中記載「因治療槍彈、竹刺入肉、跌打損傷甚效而最有利於男子,故稱了歌王」,中醫認為,本品性味苦,寒,有毒,入肺、胃經。有清熱解毒,活血止痛,逐水利濕之功。適用於跌打損傷,肺熱咳嗽,痄腮,風濕痹痛,瘡疔腫毒,水腫腹脹等。
漢高祖與桑葚
相傳漢高祖劉邦在徐州被項羽打得丟盔卸甲,一路逃命,最後躲在一山洞中方才躲過一劫。雖然最後躲過了劫難,但卻因驚嚇過度,常年頭痛、頭暈,發作時頭痛欲裂,天旋地轉,隨即腰酸腿軟,連大便也難以排出,痛苦不堪。劉邦當時身處的黃桑峪桑林密布,桑葚蓋壓枝頭。
劉邦為度難關,飢食桑葚,渴飲清泉,沒想到,沒出幾日,頭痛、頭暈竟不知不覺地痊癒了,大便也痛痛快快地解出來了,自覺精神清爽,身體強健有力。後來劉邦成了開國皇帝後仍然念念不忘桑葚的救命之恩。御醫順着他的心意,遂將桑葚加蜜熬膏,讓他長年服用,受益匪淺。
中醫觀點
桑葚既可入食,又可入藥。中醫認為,桑葚性味甘、涼、入心、肝、腎經為滋補強壯、養心益智的佳果。《隨息居飲食譜》中言其「滋肝腎,充血液,祛風濕,鍵步履,熄虛風,清虛火,聰耳明目,安魂鎮魄」,對頭暈耳鳴、心悸失眠、眼目乾澀、視力下降,記憶減退、腰膝酸軟、鬚髮早白,腸燥便秘,疲乏無力等症有良好的補益作用。[2]
通過故事了解中草藥,是一個非常有趣的途徑。但是在具體使用這些草藥時,還應該在醫師、藥師的指導下擇藥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