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疊水河瀑布

來自 網絡 的圖片

中文名稱: 疊水河瀑布

位置: 騰衝縣東北部的大盈江

文化底蘊: 崇禎己卯(1639)四月徐霞客來游

人文景觀: 觀瀑亭、吳昌碩篆書"龍光台

疊水河瀑布,發源於騰衝縣東北部的大盈江,屬於伊洛瓦底江水系,沿途眾流匯合,水量漸豐。位於騰衝縣城以西1公里,此處四周是懸崖峭壁,大盈江水流經此處,從30多米的高岩上跌落,響聲雷動,水花四濺,形成了"不用弓彈花自散"的壯麗景觀,據說在陽光下常現出七色彩虹,非常漂亮。[1]

目錄

瀑布景觀

大盈江從北向南貫穿騰衝壩子,在流經雲南騰衝縣城西1千米的地面時,遇到1個巨大的斷層崖。

崖旁三峰突起,比肩兀立,水從左峽奪路而出,從46米高的崖頭跌下深潭,然後繼續奔湧向前。 這裡,河水仿佛被疊為二折,故俗稱疊水河瀑布。

瀑布飛瀉岩頂,巨石蹲立,若龜似鱉形態各異。距水口數十步,架有1座雙懸壁式結構的太極橋。橋上建一方形石亭,四角以方柱支撐,上置立頂,頂棚內鐫刻太極圖。亭下立石碑1座,刻有"滇西都督、大理提督張紹三(文光)於民國二年九月創建,李根源書"等字樣。橋下激流奔馳,破青崖,披白練,若銀河倒瀉,雪噴雲飛,綿絮紛披;玉漱飛鳴,山谷應聲,數百步外即聞;水汽蒸騰,日光射影,常現五彩虹霓;珠沫四濺,如同牛毛細雨,飛灑周圍,常年不停。

主要景區

景觀群

當地人士多用"龍洞垂簾"、"久雨不停"來概括它的特點。據《騰衝縣誌》載:"民國元年松園王姓設織機欲借水力,鑿其石,石內現太極圖,識沸騰。時邑人張文光為協都督,捐款建石橋。名日'太極橋'"。此橋以江中大石為墩,上建一小巧玲球之石亭,斗狀蓋頂,內頂鐫"太極圖",亭外石匾鐫刻"觀瀑"二字,故稱石亭叫"觀瀑亭"。崇禎己卯(1639)年四月十六日,徐霞客來游,記道:"其水從左峽中透空平墜而下;崖深十餘丈,三面環壁。水分三派飛騰:中闊丈五;左駢崖齊涌者,闊四尺;右嵌崖分趨者,闊尺五。蓋中如簾,左如布,右如柱,勢極雄壯。""從西崖繞南崖,平對而立,飛沫倒卷,屑玉騰珠,遙灑人衣面,白日間真如雨花雪片。"對此景色,前人有詩云:"非煙非雨望浸浸,電走雷轟勢撼山。疑是銀河新缺口,玉龍挾浪落入問。"

疊水河西岸,有寺雄踞峰巔,名為龍光台。為三峰的中峰。明嘉靖六年,知府嚴時泰到此觀瀑,見風景壯美,令人代木建亭子上,題回"龍光"。嘉靖十年,郡人吳津有《龍光亭記》述其始末。萬曆年間愛國名將鄧子龍擴建,一時名土詩人,題詠不絕,亭因瀑作,瀑以亭傳,名播四方,遠近皆聞。清雍正時增修,至同治間毀於兵火。今存建築,為民國十一年郡人劉楚湘等重建。

從太極橋前,沿中峰而上,過電站,至山門。大門正面為黎元洪題額"龍光台"三字,

疊水河瀑布楷書,並有小識。背面為著名書法家吳昌碩題的篆書 "龍光台"三字,古樸挺秀,為書中佳品。過山門,石徑三曲,至現瀑台。台為半圓形,前有石柱憑藉,中有巨松垂蓋,下有石桌石凳可以小憩。歷代騷人墨客,常在此憑欄觀瀑,飲酒賦詩。有的描繪眼前景物:"半空雷撼下飛泉,撞破寒潭一洞天。神雨神風生絕壑,飛花飛雪滿晴田。"(劉晉康《疊水河觀瀑》)有的結合時代風雲,邊境形勢:"日收雨氣千山霽,風送無聲萬壑摧。洗甲金沙流中冷,諸夷和是將星來。"(鄧子龍《龍光台次近溪韻》)有的觸景抒懷,傾吐胸中的抱負:"得志應為蒼生雨,遊仙合住白雲鄉。蚊龍不是地中物, 鼓盪風雷隘入荒。"(李岑《龍光台》)

過觀瀑台,達主寺。這是一座中式庭院,兩側走廊壁端嵌有石刻12方。書有關龍光台的詩文,如:《楊慰化洞垂帝》、劉晉康《疊水河瀑布》、王昶《大盈江觀瀑記》、陳宗器《龍光亭賦》、吳昌碩《登龍光台觀大盈江瀑布歌》等等。

疊水河雖遠近聞名,但近年來擴修水電站,分水較多,使疊水河流量減少,瀑布減色。春季,瀑面寬約5米,水豐季節,可達8至10米。

疊水河西岸,有寺雄踞峰巔,名為龍光名,為三峰的中峰。從太極橋前沿中峰而上,過電站,至山門。大門正面為北洋軍閥政府總統黎元洪題額"龍光台"三字,楷書,並有小識。背面為著名書法家吳昌碩書寫的篆書"龍光台"三字,古樸挺秀,為書中佳品。過山門,石徑三曲,至觀瀑台。台為半圓形,前有石欄憑藉,中有巨松垂蓋,下有石桌石凳可以小憩。歷代騷人墨客、文人雅士,常在此憑欄觀瀑飲酒賦詩,並留下了不少詩詞歌賦。過觀瀑台,來到主寺,為中式庭院,兩側走廊壁端嵌有石刻12方,均是有關龍光台的詩文。

景區特色

瀑布飛瀉的崖頂,巨石蹲立,若龜似鱉,形態各異。瀑布飛瀉的崖頂,距水口數十步,有石橋橫臥江上,名叫太極橋。此橋為紀念性建築,其工藝在地方建築史上有重要的地位。橋中有菱形石墩,墩一側刻有"民國二年九月滇西都督、大理提督張紹三文光創建"等字樣。橋下激流奔馳,破青崖,披白練,若銀河倒瀉,雪噴雲飛,綿絮紛披;玉漱飛鳴,山谷應聲,數百步外即聞;水汽蒸騰,日光射影,常現五彩虹霓;珠沫四濺,如同牛毛細雨,飛灑周圍,常年不停。當地人士多用"龍洞垂簾"、"久雨不停"來概括它的特點。據《騰衝縣誌》載:"民國元年松園王姓設織機欲借水力,鑿其石,石內現太極圖,識沸騰。時邑人張文光為協都督,捐款建石橋。名日'太極橋'"。此橋以江中大石為墩,上建一小巧玲球之石亭,斗狀蓋頂,內頂鐫"太極圖",亭外石匾鐫刻"觀瀑"二字,故稱石亭叫"觀瀑亭"。崇禎己卯(1639)年四月十六日,徐霞客來游,記道:"其水從左峽中透空平墜而下;崖深十餘丈,三面環壁。水分三派飛騰:中闊丈五;左駢崖齊涌者,闊四尺;右嵌崖分趨者,闊尺五。蓋中如簾,左如布,右如柱,勢極雄壯。""從西崖繞南崖,平對而立,飛沫倒卷,屑玉騰珠,遙灑人衣面,白日間真如雨花雪片。"對此景色,現代肖草《疊水河瀑布》詩:"山外銀河疑堤決,村邊怒江橫峰截。濺飛棉絮弓閣束,漫舞蒼穹何需折。"前人也有詩云:"非煙非雨望浸浸,電走雷轟勢撼山。疑是銀河新缺口,玉龍挾浪落入問。"無不對這裡的瀑布做了一個比較形象的描述。

參考來源

  1. 疊水河瀑布古詩文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