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精膜
受精膜 (fertilization membrane) 指受精後在卵母細胞質膜和卵黃膜之間形成的膜,多見于海生動物。海生動物一般指海生爬行動物。海生爬行動物是群再次適應水生環境或半水生環境的爬行動物。
目錄
受精膜
受精膜( fertilization membrane):指受精後在卵母細胞質膜和卵黃膜之間形成的膜,多見于海生動物,如海膽。精子入卵瞬間發生皮層反應。皮層顆粒內容物被釋放到卵母細胞質膜和卵黃膜之間,形成皮層顆粒膜 (cortical granule envelope, CGE)。該膜數分鐘後則變硬。海膽的皮層顆粒膜加上自身原有的卵黃膜,變硬後即為受精膜。受精膜在胚孵化以前具有保護膜的作用。孵化時,可被孵化酶溶解。[1]
受精作用
受精是卵子和精子融合為一個合子的過程。它是有性生殖的基本特徵,普遍存在於動植物界。
動物的配子發生產生了兩種類型的單倍體細胞:精子和卵子, 精子與卵子的融合,即受精作用,重新形成一個二倍體的細胞,即受精卵。
在哺乳動物、鳥類、爬行動物中,受精作用發生在雌性動物的生殖系統內,而在兩棲類、魚類、無脊椎動物中,受精作用發生在體外。
過程 不管是何種情況,受精作用都具基本相同的過程:精卵間的接觸、精子對卵被的穿透、精子與卵子質膜的融合、卵的激活。
反應 涉及的反應包括:頂體反應(acrosomal reaction)、皮層反應(cortical reaction)、原核融合(pronuclei fussion)等。
階段 受精過程包括5個階段:
1、精子穿過放射冠
2、精子穿過透明帶
3、精子進入卵細胞膜(1)皮質反應(2)卵細胞膜封閉作用(3)透明帶反應
4、原核形成
5、配子配合
區別 受精作用和有性生殖的不同:
受精作用是一個過程,有性生殖是一種生殖方式。兩者不能等同。
有性生殖的定義:
由親本產生的有性生殖細胞(配子),經過兩性生殖細胞(例如精子和卵細胞)的結合,成為合子(例如受精卵),再由合子發育成為新的個體的生殖方式,叫做有性生殖。
有性生殖是通過生殖細胞結合的生殖方式。
在生物體的有性生殖過程中,精子和卵細胞通常要融合在一起,才能發育成新個體。精子與卵細胞融合成為受精卵的過程,叫做受精作用。[2]
形成
受精膜的形成是受精後的重要細胞學變化之一,可作為精子入卵的標誌。但有些動物的成熟卵,未經受精,只因某些理化因素的刺激,卵黃膜有時也會舉起。為同受精膜相區別,可以叫刺激膜。並不是所有動物的受精卵都具有受精膜,只是在有些動物如若干硬骨魚類、所有棘皮動物和某些沙蠶類等特別明顯,哺乳類則完全沒有受精膜。
作用
受精膜的作用:
1. 阻止多餘精子入卵,防止多精入卵現象的發生(polyspermy);
2. 保護受精卵和早期胚胎不受外界干擾;
3. 增加受精卵的滲透性;
4. 受精膜的舉起和圍卵周隙的形成,便於受精卵在膜內自由轉動,使它在適合的方位上發育。
由於不同物質受精機制不同,對於具體物質的受精膜有無及其功能,請參見各主流專業書籍《發育生物學》。
海生動物
海生動物一般指海生爬行動物。海生爬行動物是群再次適應水生環境或半水生環境的爬行動物。
最早的海生爬行動物是出現在古生代二疊紀的中龍;在中生代期間,許多爬蟲類生物群適應海中生活,包括許多相似的演化支:魚龍類、蛇頸龍類、楯齒龍類、滄龍類。
在白堊紀末的大規模滅絕事件後,海生爬行動物數量減少,包括大型海龜、海蛇、海鬣蜥、以及某些鱷魚物種。
有些海生爬行動物,例如魚龍類與滄龍類,極少回到陸地上,出生在水裡。其他如海龜與鹹水鱷,仍然會到岸邊產卵。
參考文獻
- ↑ 雞蛋是受卵膜,受精膜,原胎?搜狗問問
- ↑ 醫學健康科普動畫 - 受精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