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反經·卷六·三國權

反經·卷六·三國權出自《反經》(亦稱《長短經》)是一本謀略奇書,由唐朝大詩人李白的老師道家末枝縱橫家趙蕤所著。它以唐以前的華夏歷史為論證素材,集諸子百家學說於一體,融合儒、道、兵、法、陰陽、農等諸家思想,所講內容涉及政治、外交、軍事等各種領域,並且還能自成一家,形成一部邏輯體系嚴密、涵蓋文韜武略謀略全書。為歷代有政績的帝王將相所共悉,被尊奉為小《資治通鑑》。[1]

目錄

原文

論曰:臣聞昔漢氏不綱,網漏凶狡。袁本初虎視河朔,劉景升鵲起荊州,馬超、韓遂雄據於關西,呂布、陳宮竊命於東夏,遼河、海岱,王公十數皆阻兵百萬,鐵騎千群,合縱締交,為一時之傑也。然曹操「挾天子令諸侯」,六七年間,夷滅者十八九,唯吳、蜀蕞爾國也。以地圖按之,才四州之土,不如中越之大都。人怯於公戰,勇於私鬥,輕走易北,不敵諸華之士。角長量大,比才稱力,不若二袁劉呂之盛。此二雄以新造未集之國,資逆上不侔之勢,然能撫劍顧眄,與曹氏爭衡;躍馬指麾,而利盡南海,何哉?則地利不同,勢使之然耳。故《易》曰:「王侯設險以守其國。」古語曰:「一里之厚,而動千里之權者,地利也。」故曹丕臨江,見波濤洶湧,嘆曰:「此天所以限南北也!」劉資稱南鄭為「天獄」,斜谷道為「五百里石穴」,稽諸前志,皆畏其深阻矣。雖雲天道順,地利不如人和,若使中材守之,而延期挺命可也,豈區區艾、濬得奮其長策乎?由是觀之,在此不在彼。於戲,智者之慮,必雜於利害。故「不盡知用兵之害,則不能知用兵之利」,有自來矣。是以採摭其要,而為此權耶。夫囊括五湖,席捲全蜀,庶知害中之利,以明魏家之略焉。

譯文

據說東漢末年朝綱失統,群雄逐鹿。袁紹想奪取河北,劉表在荊州起兵,馬超、韓遂雄據關西,呂布、陳宮占領東夏,遼西、渤海、山東一帶,十幾路諸候屯兵百萬,締結盟約,成為一時的英雄豪傑。然而,曹操「挾天子令諸候」。用了六七年的時間,諸侯十有八九被消滅,只剩下吳和蜀兩個小國了。從地圖上看,吳蜀兩國只有四個州的地盤,比不上中原的一個大都城。

那裡的人公戰無勇,只會私下鬥狠,在戰鬥中動輒敗退逃跑,不足以和中原人相匹敵。在力量和才智上他們(指吳、蜀)也不如袁紹、劉表、呂布強盛,但這兩位英雄(指劉備、孫權)在不利於自己的政治形勢下,憑着剛剛建立的弱小國家的力量,能夠拒守西蜀和江南,與曹操抗衡,這是為什麼呢?這就是地利不同,形勢所致。所以《周易》說:「王侯憑天險來固守國家。」

古語說:「一里方圓的地方,卻動用了奪取千里之地的權謀,這就是地利在起作用。」所以曹丕面對長江,看到洶湧的波濤,感嘆說:「這是上天設置的南北界線啊!」劉資把南鄭稱為「天獄」,把斜谷的道路稱為「五百里石穴」,查閱眾多的史料,都記載了它的險阻幽深。雖然說順應天時,但地利不如人和更重要。假如吳、蜀有一個中等才能的人統治,就完全可以避免過早滅亡的命運,怎麼能讓小小的鄧艾、王濬攻占,建立赫赫大功呢?由此看來,勝負的關鍵在於人和,不在地利。唉!有智之士的謀劃,一定會全面權衡利害關係。所以說:「不懂得用兵的險惡,就不能夠發揮用兵的作用。」

這是自古以來的普遍規律啊!因此,我選取了三國權謀的精要,而做了這些分析,目的是使後人從統一中原、覆滅蜀國的事件當中明白用兵的利害關係,從而懂得曹魏的權謀。 漢室滅亡已是不可避免的,但劉備三顧茅廬,攜孔明於危難之際,勵精圖治、廣施德化,終於獨霸一方,與魏吳鼎成三足之勢。可惜蜀漢終究後繼乏人,雖有地利不得天時人和,劉備的雄心偉業不得不葬送於不肖子劉禪手中。[2]

作者簡介

趙蕤 (ruí),字太賓,號東岩子。梓州鹽亭人(今四川省鹽亭縣兩河鎮趙家壩人),約生於唐高宗顯慶四年 ( 公元 659 年 ),卒於唐玄宗天寶元年( 公元742年)。唐代傑出的道家與縱橫家 。趙蕤和李白是唐代的「蜀中二傑」,以「趙蕤術數,李白文章」並稱。[3]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