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反坦克火炮

反坦克火炮

来自 网络 的图片

中文名称: 反坦克炮

作用: 毁伤各种装甲目标

旧名: "战防炮","防坦克炮"

发射弹药: 穿甲弹、高爆弹、榴弹、破甲弹等

反坦克炮(anti-tank gun)是一种弹道低伸,主要用于毁伤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的火炮。特别是自行反坦克炮具有与主战坦克同等的火力和良好的机动性,价格比坦克便宜,重量比坦克轻,可为机动和快速反应部队提供强有力的反装甲火力。

反坦克炮,旧名"战防炮"、"防坦克炮"。它初速高、直射距离远、射速快、射角范围小、火线高度低,是重要的地面直瞄反坦克武器。但是,牵引型反坦克炮机动性太差,不具备先进的火控系统,和坦克对战时一旦首发未中,等待的就是被坦克击毁。而自行反坦克炮虽然具备一定机动性,可以转移,但装甲比坦克薄弱。因为它们的射程只有约5公里,撤退的时间不够,所以它们往往来不及撤退就被摧毁了。[1]

目录

分类

按炮膛结构,分为滑膛式和线膛式;按机动方式,分为牵引式和自行式,自行式又有轮式和履带式两种。

构造

反坦克炮的构造与一般火炮类同。一般采用半自动炮闩和测距与瞄准合一的瞄准装置。有的自行反坦克炮还装有自动装填机构和火控系统。轻型反坦克炮可用飞机、直升机空运。采用定装式炮弹,配用弹种有穿甲弹、破甲弹、碎甲弹、杀伤爆破弹、多用途弹和炮射反坦克导弹。第一次世界大战时,坦克装甲的厚度仅为6-25毫米,用步兵炮或野炮射击即可毁伤坦克。战后,随着坦克的发展,专用反坦克炮应运而生。20世纪20年代,瑞士制成高平两用的20毫米自动炮。1934年,法国装备了37毫米反坦克炮。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各参战国装备了口径50-100毫米的反坦克炮。早期的反坦克炮多为牵引式。自行反坦克炮的出现,明显地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和作战效能。战后一段时间,反坦克炮在一些国家曾停止发展。70年代以后,战场上各类快速机动的装甲目标增加,并出现了复合装甲、屏蔽装甲及反应装甲等新技术,一批新型反坦克炮也随之面世。有的滑膛反坦克炮既能发射尾翼稳定脱壳穿甲弹又能发射聚能装药破甲弹。穿甲弹采用半可燃药筒,弹芯由钨合金材料制成,穿甲厚度为300-340毫米,破甲厚度可达500毫米。有的自行反坦克炮采用前后两节车体的特殊结构,前车体装设滑膛炮,炮塔能旋转360°,可进行圆周射击;后车体内安放发动机、油箱、自动装弹机,并可携带25发炮弹;装填炮弹由微机控制,装填过程自动化,射速为8发/分。这种设计既提高了车辆机动性,又能减少弹药、燃料和发动机被破坏的机会,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奥地利"骑兵"105毫米自行反坦克炮,装填机是半自动的,从鼓式弹仓中取出和装填6发炮弹,仅需10秒;使用激光测距机测距,从捕获目标到发射第一发炮弹仅需15秒。正在研制的遥控反坦克炮,身管顶部装有视频摄像机,炮架上装有激光测距机,获得的目标图像和距离数据直接传给远距离的控制台,并在荧光屏上显示。射手在控制台通过操纵杆控制火炮瞄准、发射。必要时,一名射手可控制数门火炮对多个目标射击。

发展

为适应攻击快速装甲目标的需求,反坦克炮将向自行化、轻型化、两栖化、大威力、远射程和操作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参考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