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又到蠶豆花開時(馬成桂)

又到蠶豆花開時
圖片來自免費素材圖片網

《又到蠶豆花開時》中國當代作家馬成桂寫的散文。

目錄

作品欣賞

又到蠶豆花開時

自古以來,生活在渦淮兩岸的居民,一直受到水患的困擾,民不聊生。為了儘快改善和提高兩岸人民的生活質量和人身安全,十多年前,經過縣政府統一規劃,投資建造了移民小區,造福於民。這裡人們,很快都搬進了美觀漂亮的新建樓房裡。

因為居民全部搬遷,大壩以外的灘地自然而然的就閒置了下來。緊接着,政府又投入資金,在沿河岸邊,建了大型籃球場,添加了許多健身器材,平整出一個個平坦開闊娛樂場所。與此同時,又栽下了一行行垂柳,種植一塊塊草坪,只是幾年光景,這裡就形成一條條綠色長廊。尤其是到了春夏季節,微風拂過,依依垂柳,這綠色長廊,宛如一座飄浮於碧波上的吊橋,輕輕搖曳。鵝卵石鑲嵌的林間小徑,曲徑通幽,人行其中,有一種不由自主的沉醉。現在,這裡不僅僅成了城裡人休閒鍛煉好處所,儼然已成為整座城市不可缺少璀璨亮點。

到了春天,這裡更是風景秀麗,色彩斑斕。不知從哪天開始,有好勞作者,於空閒時,開耕出一塊塊大小不一的小菜園。放眼望去:油菜、大蒜、菠菜、蠶豆等果蔬,鬱鬱蔥蔥,翠綠欲滴,煞是喜人。亦或因我天生就喜愛這種帶點自給自足的小資情調吧,所以每每來到這裡,我都會駐足許久,好像自己就是這菜園的主人,臉上總是有掩不住興奮和羨慕。

我眼前這一塊的蠶豆地,蠶豆莖稈約五十公分徑高,雙數羽狀複葉綠油油互生,層層疊疊,花橢圓形萼鍾狀,淡紫色花紋,翼瓣邊緣顯白色,中央有紫色或黑色花斑,無論遠觀還是近看,都似一隻只淡紫色的安靜的蝶,正在親吻着綠葉呢。當你靠近它,蠶豆花那一抹淺淺淡淡的馨香,就會隨風撲面,沁入心脾。

一直以來,我喜歡蠶豆花。我喜歡它的含蓄低調,喜歡它的淡然寧靜。它猶如出生平民的女子,低眉含香,擁着淡紫色的夢,行走於紅塵阡陌。 我喜歡蠶豆花,是因為它不像油菜花,開得那麼張揚、高調;也不是桃花那般嬌俏、蠱惑;更沒有牡丹那樣雍容、華麗。如你不是刻意,去走近它,你很難看到那蝴蝶一樣朦朧和迷離的花朵。它是安靜的花,安靜的宅在密密匝匝葉子下,默默地綻放。它們彼此是相親,有如發小、閨蜜親密交心,又似耳鬢廝磨的恩愛情侶。等到花落後,原先的花朵處,突兀露出一條細長如針一樣的綠劍。這綠劍,漸漸地長成長長的果莢,待到長園形的果莢,長成飽滿,它的果實成扁矩園形。

每到了蠶豆上市的時候,潛伏於記憶深潭裡的那股泉眼,就會汩汩泛起波濤,慢慢蕩漾開來。那些隨着歲月漸行漸遠地溫暖,就會折轉身,落在母親屋後那塊不到二十平方的蠶豆地里。那時的母親,尚且年輕,除了偶爾會有腰酸背痛,身體算得上是健康的。母親很勤勞,每年都會在這不大的土地上,四季果蔬,精心安置地滿滿當當,這其中理所當然是少不了蠶豆這個主角的。

蠶豆剛剛飽滿,還沒有完全成熟時,才是最好吃的。每年的這個季節,是母親付出的辛苦得到回報的時候,也是母親最開心的日子。母親會十分小心的從看起來還很年輕健壯的蠶豆莖稈上,挑選已經飽滿的豆莢輕輕掰下。母親做這事時,總是顯得很謹慎的樣子。當然,母親也是萬萬不會讓我們參與其採摘過程的。母親是怕我們年少魯莽,會傷到莖稈上還沒有長大的幼果。

這時段,家裡的餐桌,也因蠶豆而豐盛起來。蠶豆仁炒雞蛋,蠶豆仁炒鹹菜,蠶豆粒熬稀飯等。最讓我們垂涎欲滴還是母親做的蠶豆羹。母親把掰下的豆莢,剝掉翠綠的外衣,裡面緊挨着的是二到四個裹着嫩綠小睡袋的豆粒,母親繼續脫去豆粒外面的小睡袋,一粒粒嫩綠嬌柔的小豆仁,露出光溜溜嫩滑身子,乖巧地躺在母親溫暖的掌心。母親用西紅柿或鯽魚熬湯,在湯里放上黑木耳、二厘米見方豆腐塊,待到湯開後,母親才把洗過的蠶豆仁倒入湯中,然後勾上芡,再把攪好的雞蛋緩緩注入鍋中。出鍋前,再在湯里加入鹽、醋、麻油、味精等調料,就大功告成了。

如果,你還是感覺缺了點什麼話,那一定盛這湯的器皿了,蠶豆仁的綠,西紅柿的紅,黑木耳的黑,豆腐的白,雞蛋的黃,再配上一個圓潤的青花瓷湯盆,這該算得上是:一道名符其實,集色香味一體的美味佳肴吧。這湯,單單只是看了一眼就會讓人垂涎三尺了,更別說是喝上一碗了,相信一定會讓你大飽口福的。

每次,母親做羹時,都會一再叮嚀我們:因為這個時間的蠶豆仁很嫩,如果放早了,煮爛了,就會失去蠶豆那天然的清香味道,所以一定要等到湯開了以後,才能放入蠶豆仁。

一直到今天,只要蠶豆上市,蠶豆羹就會成為我們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美味。孩子們也是吃的津津有味。還誇我的廚技和外婆不差上下呢。據書上記載,蠶豆還有很高的藥用價值:有止血,健脾,利濕等功效。

又是一年花開時,很快蠶豆又會成為我家餐桌上的佳肴。如果你也喜歡蠶豆羹,不妨可以做做試一試。[1]

作者簡介

馬成桂,女,筆名,淺笑嫣然,蚌埠市作家協會會員、懷遠縣作家協會理事。文章散見省、市級報刊雜誌,獲2016年蚌埠市詩歌大賽一等獎。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