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殖民化的上帝
《去殖民化的上帝》,副标题:帝国主义浪潮中的圣经,作者: 马克.布雷特,译者: 王东,出版社: 中原大学,ISBN:9789866131172,出版日期:20130401,页数:352,分类:生命造就/其它,适用对象:适用所有人。
《圣经》中的“上帝”源于希伯来文[1]“Elohim”,作为基督教[2]的至高神,上帝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并对人赏善罚恶。
目录
内容简介
352页/
圣经有时被设想为对帝国主义的反抗,但也曾被用以支持殖民强权的帝国计划,为什么会出现如此矛盾又讽刺的情况?这是由于古代以色列的基本神学宣称是抵挡异邦霸权,然而此一抵挡的模式,往往是借用自亚述、巴比伦、波斯、希腊或罗马等帝国主义的语言和思想。当基督教最终成为欧洲的合法宗教时,抵挡外邦霸权所形成的神圣文学,却在西方文化中被转化为允许中世纪殖民政治霸权的源头之一。
作者马克‧布雷特在书中描述原住民权利曾经遭受剥夺的历史事件,并再次检验圣经传统中关于土地的权利以及殖民主义来源。
第一章,“圣经和殖民化”,作者描绘出一系列的概览,呈现圣经文本如何被植入到殖民主义的话语中。
第二章“异化的土地和帝国的咒诅”,指出在创世记1:28“治理这地”,从十六世纪以来,常常被引用,作为帝国扩张的理由和产权与耕作挂的认证,作者认为这一诠释的傲慢,事实上把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圣经事的原初意向颠倒了。
第三章,“先祖和他们的恩赐”一章中,提及希伯来圣经反映了法律和传统的大量改变,“救赎”的意思主要指的是疏远亲属的修复和回归祖国。
第四章,“猪、罐和文化混杂”,描述在现代考古学者中广泛认同的观点,在时间的进程中,一个独一神的宗教产生,使得对其他神祇的敬拜与以色列的身份认同不相符。
第五章,“申命记、种族灭绝和国家的渴望”,聚焦于对迦南民族种族灭绝的呼召,“以色列人”和“迦南人”之间的对比在现代所造成的伤害。
第六章,“异议先知们和乌托邦的提出”,探讨先知传统是否能够维持关于社会公义的早期教导与后期乌托邦异象之间的张力。
第七章,“被掳和种族冲突”,提及最具有种族意识的圣经神学是以斯拉记和尼希米记,这两卷书具有一些反殖民运动倾向。
第八章,“耶稣、非暴力和关于基督的疑问”,提出耶稣的教导反映了对农民生活受到经济压迫状况的一个先知式的抵挡,和对罗马帝国体系的否定。
第九章,“保罗和混杂的基督徒身份”,提出一条研究保罗的进路,定位其思想中反对罗马帝国政治背景的张力。
第十章,“后殖民神学和伦理学”,总结之前对当代基督教神学和伦理学讨论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