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材料科学专家。1965年5月23日生于甘肃华池,原籍河南汲县。1985年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1990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获工学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2003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现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德国科学院院士、“万人计划”杰出人才。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

卢柯
卢柯
出生 (1965-05-23) 1965年5月23日(59歲)
国籍 中国
籍贯 河南汲县
民族
母校 南京理工大学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职业 材料科学专家
研究领域
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

卢柯[1]

目录

教育背景

  1. 1981年09月~1985年07月 华东工学院机械制造工艺系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
  2. 1985年07月~1988年09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冶金物理化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3. 1988年09月~1990年04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博士研究生

工作经历[2]

  • 1990年04月~1993年01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其间:1990年9月~1993年1月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访问学者)
  • 1993年01月~1997年01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
  • 1997年01月~2001年02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 2001年03月~2001年07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其间:1993年1月~1997年7月分别于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访问教授)
  • 2001年07月~2005年02月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2003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
  • 2005年02月~2008年01月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2007年12月)、辽宁省副主委、沈阳市主委(2006年12月),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2005年当选德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 2008年01月~2012年12月 九三学社中央常委、辽宁省副主委、沈阳市主委,沈阳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所长(2012年7月免)、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
  • 2012年12月~2018年01月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辽宁省副主委(2015年1月免)、沈阳市主委(2014年12月免),沈阳市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联合)实验室主任
  • 2018年01月~2018年10月 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当选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
  • 2018年10月~ 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九三学社中央副主席,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
  • 第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十二届、十三届全国政协常委。

研究方向

主要从事金属纳米材料及亚稳材料等研究。发展了一种制备无微孔隙和界面污染金属纳米材料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系统研究了金属纳米材料的结构性能关系及结构稳定性,揭示了纳米材料的本质结构特征和性能,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具有超塑延展性。深入研究了非晶态合金的晶化微观机制和纳米晶体的熔化行为及过热机制,建立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动力学极限理论,并获得了金属纳米薄膜的稳定过热。发展了利用表面机械变形处理实现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的新技术,并大幅度降低了铁的表面氮化温度。

科研成就[3]

卢柯承担了多项国家重点科研项目,获专利23项,发表学术论文298篇,他人引用总计3000余次,其中第一作者论文他人引用1082次(只统计引用逾10次的论文),5篇论文他引过百次,单篇最高引用199次,h指数已经逾30(h指数是指他发表的所有论文中,有h篇论文分别被引用了至少h次),36次在国际会议上作特邀报告,多次担任国际学术会议主席。他领导的小组被国际同行专家誉为纳米材料领域的几大研究小组之一。

  • 1990年,卢柯在国际杂志《应用物理》及《冶金材料快报》上发表论文,提出了一种制备纳米晶体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1994年,国际学术刊物《材料科学与工程》邀请卢柯撰写有关专题综述,这意味着该制备方法在国际上得到了同行的认可。卢柯由此获国家、科学院、辽宁省多项奖励。
  • 2000年,卢柯研究组获得了新突破:发现了纳米金属铜经反复辗轧而没有产生加工硬化效应,延展率高达5100%。纳米材料的"鼻祖"葛莱特教授认为,这是"本领域的一次突破,它第一次向人们展示了无空隙纳米材料是如何变形的"。这一研究成果被评为"2000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 卢柯研究组利用计算模拟技术研究了过热晶体的熔化机制,将晶体熔化的热振幅判据、刚性失稳机制和动力学均匀形核失稳机制紧密联系起来,提供了过热晶体熔化的完整图像,深化了人们对晶格热稳定性的认识。该结果发表于《物理评论快报》,著名物理冶金学家、剑桥大学罗伯特·坎教授在《自然》上发表了题为"从晶体内部熔化"的评论,认为此项工作将"长期以来无法确定的引起固体熔化控制因素的不同观点成功地统一起来",并"从原子层次上解决了熔体发生机制的问题"。
  • 2003年1月,《科学》发表了卢柯等人的一项研究结果:将铁表层的晶粒细化到纳米尺度,其氮化温度显著降低。表面氮化是工业中广泛应用的一种材料表面处理技术,大幅度降低氮化温度是长期以来需要解决的技术"瓶颈"。该工作与"全同金属纳米团簇研究"同列"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 2004年4月,《科学》发表了卢柯研究组关于超高强度和高电导率铜的研究结果。他们提出一个新的金属强化途径---即采用脉冲电解沉积技术,成功地制备出晶粒尺寸为亚微米、晶粒内具有高密度生长孪晶界的纯铜薄膜样品,其拉伸强度高达1068MPa,是普通纯铜的十倍以上,达到高强钢的水平,并具有一定的拉伸塑性,同时,其室温电导率为97%IACS(国际退火铜标准),与无氧高导纯铜相当,这在过去是很难实现的。
  • 2009年1月,卢柯课题组再一次在《科学》周刊上发表了关于《纳米孪晶铜的极值强度和超高加工硬化研究》的论文,评审人认为作者在利用纳米孪晶强化材料本质方面获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发现,不但丰富和拓宽了人们对纳米尺度材料塑性变形的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为进一步发展高性能纳米结构材料及其应用提供了重要线索。“纳米孪晶铜的极值强度和超高加工硬化研究”被评为当年中国基础研究十大新闻。
  • 2009年4月17日出版的《科学》周刊上刊登了他们的特邀综述论文《利用纳米尺度共格界面强化材料》,文章就强化界面应具备的关键结构特征进行了详细阐述,提出了提高材料综合强韧性的新途径——利用纳米尺度共格界面强化材料。
  • 2010年卢柯应《科学》周刊邀请,撰文就金属材料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进行了展望,这篇《金属的未来》的论文不但在国际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也表明卢柯已成为材料科学领域在全世界范围内有重要影响力的科学家。
  • 2011年2月,卢柯研究组在梯度纳米材料研究方面取得突破,发现梯度纳米金属铜既具有极高的强度又兼有良好的拉伸塑性,揭示了纳米金属的本征塑性和变形机制。《科学》周刊再次刊登他们的论文

主要奖项

时间 奖项
1991年 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奖
1995年 香港求是基金会“杰出青年学者奖”(物理类)
1996年 中国青年科学家奖
1998年 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金质奖章和杰出青年科学家奖
1999年 何梁何利基金技术科学奖
1999年 沈阳市特等劳动模范
1999年 沈阳市科技振兴奖
2000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TWNSO技术奖
2000年 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
2001年 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2002年 桥口隆吉奖
2003年11月 中国科学院院士(年仅38岁)
2004年 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2005年11月 德国科学院院士
2010年 美国材料研究学会(MRS)Fellow
2011年 德国洪堡研究奖(Humboldt Research Award)
2018年02月 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参考资料

  1. 卢柯 中国科学院学部网
  2. 卢柯 辽宁省人民政府
  3. 卢柯 九三学社中央委员会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