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卢弼(1876年-1967年),字慎之,号慎园,湖北沔阳(今仙桃市)人,现代著名藏书家、学者。直隶提学使卢靖弟。早岁肄业湖北经心、两湖书院,受教于杨守敬邹代钧。后留学日本早稻田大学,攻读政治经济学。学成归国后曾任国务院秘书等要职。以91岁高龄在津门病逝。

卢弼
出生 1876年
湖北沔阳(今仙桃市)
逝世 1967年
别名 卢慎之,号慎园
职业 国务院秘书等职
知名作品三国志集解
慎园吟草》11卷等

目录

成就

卢氏兄弟与傅增湘当时年龄相仿,并在官府供职,傅增湘官肃政使时,卢弼任平政院评事。又为藏书同好,故交往甚密。卢靖与傅增湘先后任直隶提学使,并为天津图书馆做过善事。卢靖先于清光绪末年,创建直隶省图书馆(今天津馆前身),有开创之功;傅增湘后来四处筹资,网罗江浙流散典籍,为直隶省图书馆访得善本古籍12万卷,奠定了该馆藏书基础。今天津图书馆庋藏古书,名居全国十大图书馆之列,实有两位提学使功绩。

著作

覃思著述,专治三国史,撰有《三国志集解》、《三国志集注补》、《三国志引书目》、《三国志职官录》及《三国志地理今释》等;著有《慎园文选》及《慎园笔记》等。与兄卢靖合著《四邨库湖北先正遗书提要》,助兄收藏、编校、刊印《湖北先正遗书》、《沔阳丛书》和《慎始基斋丛书》等。

慎园吟草

卢弼著有《慎园吟草》十卷稿本,十一册,今藏天津图书馆。此书系作者个人诗集,为自定稿本,收录50岁至80岁间所作的各体诗凡737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绝大部分为即兴之作,不求用韵工整,但求文词达意。旨在把自己后半生所见、所闻、所做的重要事情用诗笔表达出来。

综观全书,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一写津门时事。作者在58岁时因避祸迁居天津,直至逝世。由于作者长年生活在天津,所以诗中言及津门事尤多,读来甚感亲切。如《天津杂咏》一诗,作者从史家视角布局,以诗家笔法表现,将天津近代百年历史一笔勾画了出来。这首诗宛如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画里话外,饶有余味。又有《挽高彤皆(凌雯)》、《寿水竹邨人(徐世昌)》和《天津赵藏斋元礼一字幼梅七十生日》等诗,均属乡帮文献,颇有价值;二写文坛逸事。如写文坛耆宿、大藏书家傅增湘的《江安傅沅叔增湘六十生日》,写著名学者、挚友王大隆的《题王欣夫藏惠氏四世传经图》,写日本访书、门师杨守敬的《题杨惺吾师书联》等诗,均为实录,颇有内容;三写历史人物和事件。如《秦始皇》、《隋炀帝》和《甲午之役》等,表达了史家观点,颇有可采者;四写生活琐事。如《午睡》、《破寂》和《自嘲》等诗,流露出夕阳西下之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诗集中有一首《江安傅沅叔增湘六十生日》诗,情谊至笃:"藏家今数江安傅,雄视长安称独步。寒舍兄弟皆同官,夙与君家有雅故。迩来闭户亲典坟,君为大国我为附。偶或囊书坊肆过,又或相笑令摊遇。年年花事盛名园,文酒往还忘日暮。叹息烽火无时无,抱残守缺惊心度。贤哲精神所凭依,名山秘籍宜流布。汲古照旷富雕刊,流传到今人争获。君寿古人天寿君,请看做人百年树。""君寿古人天寿君"一句,当为祝寿名言。

卢弼著《三国志集解》共六十五卷,由古籍出版社1957年出版,约二百万字,将前人对《三国志》的校勘成果和批注内容,广采博收,并断以己意,是一部带总结性的著作,为目前《三国志》 最详的注本,是研究《三国志》的必备之书。凡钟爱《三国志》的读者,都应对这部书有所了解。涂宗涛认为,在所有关于《三国志》的注本中,卢弼的书有两个最大特色,其一是全,涂老感叹,能把《三国志》注解得如此详细,这位著者的才学和勤奋实在让人敬佩;第二,书中提出了很多关于《三国志》的新观点,如指出刘后主刘禅的小名不是"阿斗",而应是"阿升"。《集解》写成于1935 年,卢弼那时在北京;抗战前夕移居天津,是在天津定稿的。《集解》 原送商务印书馆出版,已打成纸型,因抗战爆发,无力顾及而中辍,延至新中国成立后的 1957 年,才由古籍出版社正式出版。这时著者已经年届八十一岁高龄了。从抗战前夕直到"文革"期间,卢弼一直定居天津。关于他的著述情况,除《集解》外,本拟为《水经注》作疏,带到天津来的就有各种版本的《水经注》数十部,如其中的傅云龙校本、陈璞校本、董恂校本, 都是别家所没有的罕见本;但遗憾的是,由于家中疾病、丧葬、日用之需,卢弼前后不得不五次卖掉藏书,为《水经注》作疏的打算只好作罢。在他晚年,虽藏书已几乎卖尽,仍作文吟诗以自娱,他还将诗文稿油印成册,馈赠亲友。

卢弼一生的著述,除《集解》外,尚有多部。其中,现藏于天津图书馆的《慎园吟草》十卷稿本,收录他50岁至80岁间所作的各体诗737首,取材广泛,内容丰富,绝大部分为即兴之作。在这部诗集中,卢弼写下了大量关于天津的诗作,由于长年生活在天津,所以诗中言及津门事尤多,读来让人觉得亲切。如《天津杂咏》一诗,作者将天津近代百年历史一笔勾画了出来,宛如一幅历史画卷,展现在读者面前。话里话外,饶有余味。此外还有《挽高彤皆(凌雯)》《寿水竹邨人(徐世昌)》和《天津赵藏斋元礼一字幼梅七十生日》等诗,均属乡帮文献,颇有价值。

故居

"文革"初期,卢弼受到冲击,看着自己所藏珍贵字画及书籍被毁掉,他心中积郁,不久谢世,一代学人就这样无声无息地与世长辞了。

卢弼故居,天津市大理道36号的小楼几易其主,如今所属已不甚清楚。上世纪三十年代,时任中华民国平政院(北洋政府的行政诉讼审判机关)院长的卢弼在这里盖起了小楼,结束了此前每逢来津就借住哥哥家的生活,这里后来也成为卢弼的终老之地。

关于卢弼与小洋楼的故事是由他的外孙女刘行宜讲述的。刘行宜刚刚过了九十岁寿诞,精神依旧矍铄。这位当年以第一名的成绩从北京贝满女中考入燕京大学的高材生是卢弼生前钟爱的孙辈,而为外公誊抄著书的经历,也让后来的刘行宜才情满腹。

要讲卢弼,就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人,卢弼的哥哥卢木斋。卢木斋年长卢弼二十岁,曾任天津武备学堂算学总教习,后步入仕途充任直隶提学使和奉天提学使,并在辛亥革命前后兴学办实业,是有名的实业家和教育家。卢弼从小能在自由宽松的环境中博览群书,多亏有这样一位兄长提供资助。上世纪三十年代,卢木斋在意租界有处个人房产,而卢弼则住在北京的史家胡同,但因战乱和时局不稳定,卢弼常常到天津,每逢来天津就要在哥哥家借住,时间一长卢弼觉得不妥,于是便想在天津自己盖房。

但当时卢弼的经济并不宽裕,在平政院供职俸禄并不够他在天津置地买房,他唯一值钱的东西就是自己满屋子的藏书。据说,他除书房外,有七间屋子的藏书,绝大多数是木刻精本、善本,估计约二十万册。思前想后,卢弼最终把自己的藏书卖了,这才换来银两让他在大理道建楼,可对于一个读书爱书之人,卖掉藏书却成为卢弼心中最无奈和最遗憾之事。他在致友人的书中写道"籍伯喈万卷,易兰成小园,"说的就是卖书在大理道盖小楼一事。

当时与卢弼一同在大理道建房的还有一人,就是曾任黑龙江巡抚的周树模。卢弼与他同是湖北人,又做过周的幕僚,二人私交甚密。刘行宜回忆,那时两家用同一张图纸在大理道相邻建了两所楼,由卢弼的夫人在现场监工,建成后,两所小楼看去形似四所,五大道上的住户就习惯把[1]

卖掉心爱的藏书盖房子本来就让卢弼后悔,可住进这座小洋楼后,又有一件事更让卢弼觉得郁闷。因为在他这所房的隔壁,曾经住过"五四"运动时期出名的卖国贼陆宗舆,而作为那个时期的学人,卢弼是很有民族气节的。一天,卢弼在家里的阳台上忽然看见住在隔壁的陆宗舆向他点头致意,卢弼登时被气得面红耳赤,急匆匆地就回到了屋内。为了避免与他再次碰面,卢弼此后数月都不到阳台,而且连家门都不出了。他还在给友人的信中写道:"避地实无谋,择邻深失计。"

卢弼于五十岁后退出官场后,就在大理道过上了"隐居"的生活。刘行宜说她的外公那时生活除了闭门读书著述之外,几乎没有其他内容, 每天他起得很早,除一日三餐及饭后略事休息散步外,全部时间都在书房里度过。凡经他读过的书,在书页上都密密麻麻地写满札记。他的记忆力强, 能记住某项资料在某屋某个书柜的某层藏书中可以找到。多年来卢弼足不出户,摒绝一切应酬,他曾坐在书桌后面对刘行宜说:"藏书均已卖尽,枯坐只好吟诗。"而当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旧时代的知识分子依然欢欣鼓舞,曾在诗里写道:"前尘回忆,不无愁苦之言,来轸方遒,类皆欢忻之语。"刘行宜解释道,那时,卢弼看到国家日益昌盛,他对生活也充满了希望。

藏书

从政之余,博涉百家,生平藏书颇富,在京时,常到琉璃厂书肆、旧书店采购图书,先后所积达10多万卷,藏于"慎园"之中。偏重于收珍本、善本,其中有地方文献200余种。所藏明刊本最多,清刻次之;其中《古今图书集成》是部头最大的一种,1万卷、528函,排印之精、部头之大,著称于世。兄卢靖,藏书亦富,为刊《湖北先正遗书》等湖北地方文献,他出力出资最多,协助选择、校勘。解放前因生活所迫,曾5次出卖藏书,廉价归于北京大学图书馆,"以供治学之士参考"。在天津,也把自己的珍藏如《古今图书集成》、政书"九通"等250余种图书转赠给卢靖筹建的"木斋图书馆"。所藏湖北先贤著述,全部出售于楚学精庐。后闭户读书、著书为事,遂精通文史及目录版本学,对三国尤有研究。为研究《水经注》,购《水经注》各种版本10余种。1955年,他将保存的旧抄本《沔阳州志》、《沔阳丛书》等寄赠给沔阳县人民政府。

家庭成员

兄长:卢靖,直隶提学使。[2]

文献参考

  1. 这里叫做"卢家四座"。
  2. 卢弼. 360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