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 )位於美國佐治亞州亞特蘭大,是由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和前第一夫人羅莎琳·卡特於1982年建立的非營利性組織,主要致力於促進解決國際衝突,推動民主和人權。[1]

卡特中心

目錄

簡介

幫助發展中國家消滅貧困、飢餓和疾病。美國近代有一個傳統,總統離任後都要建一個總統圖書館和博物館,保存總統任期內的文件檔案,介紹總統的生平和政績。前總統卡特也不例外。[2]但卡特與所有離任總統不同的是,他除了有一個圖書館和博物館外,還有一個以他的名字命名的卡特中心。在卡特及一群來自商界、教育界、慈善界的傑出人士以及前政府官員的領導下,卡特中心在包括中國在內的70多個內進行着政治改革、公共健康、教育和研究等多個項目,為改善當地人民的生活水平做出了貢獻。

創辦詹姆斯·厄爾·卡特(James Earl Carter, Jr,又稱吉米·卡特,1924年10月1日-),是美國的第39任總統。[3]

故事

他早年一直在軍隊中生活,1971年他開始任佐治亞州的州長。1976年代表美國民主黨當選總統。在任期間推行能源保護政策和公共保障住房政策。外交方面,卡特推行務實和忍讓的政策。他積極調停以色列和埃及之間的戰爭,並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卡特跟其他國家外交時注重人權保障,曾勸告當時由軍事強人朴正熙執政的南韓政府改善人權。

儘管成長於一個佐治亞州議員和農場主家庭,卡特總統一直保持着他從小養成的樸素和實幹的作風。在競選總統時,他自稱「種花生的農民(The Peanut Farmer)",以區分自己和那些在政治商業世家出身的精英。平易近人的他獲得了大量普通選民的好感。作為一個具有平民主義和理想主義的政治家,卡特在總統任期內的一些政治和外交抱負都因種種客觀限制而未能實施。因此在卸任之後,他重新出訪世界各地,聯合其他退休的政治家和名人,宣揚他的和平主義思想,倡導慈善、民主和人權事業。他也因此於200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而他一手建立的卡特中心,則是他落實這一系列事業和教育下一代的重要平台。

榮譽

2002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貢獻

建立近三十年以來,卡特總統和卡特中心的專家們活躍於民間外交和人道主義活動的舞台,使卡特中心的名聲和影響越來越大。卡特中心的資金主要來自於私人、基金會和企業的捐款,該中心現有約150名專業員工。而卡特總統本人也常常和夫人帶領中心的工作人員活躍與世界的各個角落,消滅了在非洲肆虐的多種寄生蟲病,調解了在海地、朝鮮、前南斯拉夫出現的危機。卡特中心誕生30年來,一直同亞特蘭大市的埃默里大學合作,派遣觀察員監督選舉,勸說衝突各方止戈求和,以及廣泛推動民主進程和經濟合作,至今已有約80個國家從中受益。監察選舉該中心相信自由、公正的民主選舉往往是發展中國家走向自救的第一步,因此於1997年激活一項「民主計劃」,專門派遣觀察員到各國監督選舉過程。它還建立了一個「國際人權理事會」,負責觀察人權狀況及化解衝突。此外,消滅熱帶疾病和普及衛生知識也是卡特中心的首要任務。而88歲高齡的卡特總統仍然親自出訪埃及和參加中心的其他項目。

中國

從1998年開始,應中國民政部的邀請,卡特中心發起了一個觀察和研究中國村級選舉的聯合項目,並與民政部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建立了長期合作關係。卡特中心曾先後5次邀請來自全國人大常委會、民政部的代表和高校專家學者赴美觀摩總統大選。2002年,卡特中心成立由劉亞偉教授負責的中國項目,關注和研究中國國內政府管治、法律法治、社會公平、公民教育等方面的發展和問題,並與中國人民大學比較國際政治經濟研究所聯合創建中國選舉與治理網。卡特中心還與一些國內研究機構及高校,如中國社科院中國人民大學中國政法大學浸會大學等進行學術交流和項目合作。自卸任以來,卡特總統也先後十次訪問中國。 [4]

經費

卡特中心現有150名全職雇員。從1992年至今由約翰.哈德曼醫生領導。作為一個非政府和非盈利組織,卡特中心的經費主要來自於每年的政府、企業及個人捐款。在2010至2011財政年度,中心收到1.85億美元(約11億8千200萬人民幣)的基金和捐款。 卡特榮獲諾貝爾和平獎[5]帶來的100萬美元(約780萬港元),也被撥作經費。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