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還舟中寄袁太祝
詩詞原文
“ | 南還舟中寄袁太祝[1] 沿泝非便習, 風波厭苦辛。 忽聞遷谷鳥, 來報五陵春。 嶺北回征帆, 巴東問故人。 桃源何處是, 遊子正迷津。 |
” |
— 《南還舟中寄袁太祝》,《全唐詩》 |
作品注釋
①觀詩中「嶺北回征帆」句,則浩然此前嘗至今湖南桂陽、臨武一帶遊歷,其南有騎田嶺、白石關、桂嶺、臨賀嶺等。此北還途中贈袁太祝之詩。題作「南還」,殆謂「自南而還」也。浩然另有《送袁太祝尉豫章》詩,當作於此後。
②沿:順流而下。溯:逆流而上。
③便習:熟習。
④厭:厭倦。
⑤五:全詩校:「一作武。」按,作「武」是。唐朗州武陵縣在今湖南常德市。疑袁為武陵人,此時或正在家。
⑥帆:全詩校:「一作棹。」
⑦巴東:《水經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構溪、力溪、無溪、酉溪……酉水導源益州巴郡臨江縣。」則武陵在巴郡之東,故稱巴東。問:存間。故人:即袁太祝。
⑧桃:全詩校:「一作花。」按,作「桃」是。何處是:全詩校:「一作在何處。」桃源,在武陵。見陶淵明《桃花源記》。
⑨迷津:迷失渡口。
作者簡介
孟浩然(689-740),男,漢族,唐代詩人。本名孟名浩,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世稱「孟襄陽」。浩然少好節義,喜濟人患難,工於詩。年四十游京師,唐玄宗詔詠其詩,至「不才明主棄」之語,玄宗謂:「卿自不求職,朕未嘗棄卿,奈何誣我?」因放還。未仕,後隱居鹿門山,著詩二百餘首。因他未曾入仕,又被稱為「孟山人」。孟浩然與另一位山水田園詩人王維合稱為「王孟」。
孟浩然前半生主要居家侍親讀書,以詩自適。曾隱居鹿門山。40歲游京師,應進士不第,返襄陽。在長安時,與張九齡、王維、王昌齡交誼甚篤。有詩名。後漫遊吳越,窮極山水,以排遣仕途的失意。因縱情宴飲,食鮮疾發而亡。孟浩然詩歌絕大部分為五言短篇,題材不寬,多寫山水田園和隱逸、行旅等內容。雖不無憤世嫉俗之作,但更多屬於詩人的自我表現。
他和王維並稱,其詩雖不如王詩境界廣闊,但在藝術上有獨特造詣,而且是繼陶淵明、謝靈運、謝朓之後,開盛唐田園山水詩派之先聲。孟詩不事雕飾,清淡簡樸,感受親切真實,生活氣息濃厚,富有超妙自得之趣。如《秋登萬山寄張五》、《過故人莊》、《春曉》等篇,淡而有味,渾然一體,韻致飄逸,意境清曠。
孟詩以清曠沖澹為基調,但沖澹中有壯逸之氣,如《望洞庭湖贈張丞相》「氣蒸雲夢澤,波撼岳陽城」一聯,精力渾健,俯視一切。但這類詩在孟詩中不多見。總的來說,孟詩內容單薄,不免窘於篇幅。現通行的《孟浩然集[1] 》收詩263首,但竄有別人作品。新、舊《唐書》有傳。與王維並稱「王孟」。李白詩云: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臥松雲。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2]
參考資料
- ↑ 南還舟中寄袁太祝, 古詩文網,
- ↑ 孟浩然——唐代山水田園詩人, 趣歷史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