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瓜病毒病
南瓜病毒病
南瓜病毒病主要表現為:①花葉型:葉片上出現黃綠相間的花葉斑駁,葉片成熟後葉小,皺縮,邊緣捲曲。果實上表現為瓜條出現深淺綠色相間的花斑。②皺葉型:多出現在成株期,葉片出現皺縮,病部出現隆起綠黃相間斑駁,葉片邊緣難於開展,同時葉片變厚、葉色變濃。③蕨葉型:南瓜植株生長點新葉變成蕨葉,成雞爪狀。果實受害後果面出現凹凸不平、顏色不一致的色斑,而且果實膨大不正常。
目錄
基本信息
中醫病名:南瓜病毒病
常見病因:由黃瓜花葉病毒(CMV)、甜瓜花葉病毒(MMV)和煙草環斑病毒(TRSV) 等多種病毒侵染所致
常見症狀:花葉型、皺葉型、蕨葉型
多發季節:春季5~6月和秋季9~11月
症狀類型
在生產上主要表現為四種類型,混合感染時表現較複雜,病情也重。
1 花葉型
典型症狀是葉片和瓜果不規則形褪綠或現濃綠與淡綠相間斑駁,植株葉片受侵害後先產生淡黃色不明顯的斑駁,後期呈現濃淡不均淺黃綠鑲嵌狀花葉,葉片會變小,葉緣向葉背捲曲變硬發脆。老葉常有角形壞死斑,簇生小葉。瓜果表面上形成褪綠斑紋或突起。為害嚴重時病葉和病瓜畸形皺縮,葉脈明,植株生長緩慢或矮化,結小瓜。
2 黃化型
植株上部新生葉顏色逐漸變成淺黃色,受害葉片的葉脈呈綠色,葉肉變黃綠色至淡黃色,有時在發病初期葉脈間出現水漬狀小斑點,後期病葉變硬並向葉背面捲曲。植株上黃下綠,植株逐漸矮化並伴有落葉現象。
3 皺縮型
新生葉沿着葉脈呈現濃綠色隆起皺斑或沿着葉脈壞死,典型症狀是葉片增厚、葉面皺縮,有時變成蕨葉、裂葉,甚至葉片變小。有的植株枝杈頂端生長點部位的幼嫩葉片變褐壞死成頂枯。有的植株節間變短,枝葉叢生呈叢簇狀。發病瓜果上出現黃綠相間花斑,或瓜果畸形,或果面出現凹凸不平瘤狀物,容易脫落。嚴重的會逐漸枯死。
4 綠斑型
在新生葉上先出現黃色小斑點,後變為淺黃色或暗綠色斑紋。在暗綠色病部會隆起呈瘤狀,後期葉脈透化,葉片變小,斑駁扭曲,有時病葉在白天會萎蔫,植株表現矮化。在瓜果表面上產生濃綠色花斑紋或產生瘤狀物,變成畸形瓜。少數情況下在葉片和果實上現紅褐色或深褐色不規則形病斑呈斑駁壞死,隨後葉片迅速黃化脫落。
病原菌
引發該病的病原菌有多種,主要有甜瓜花葉病毒(MMV),該病毒寄主範圍較窄,只侵染葫蘆科植物,種子可帶毒,由桃蚜、棉蚜及汁液接觸傳染,種子帶毒率高低與發病遲早有關,帶毒率高發病就早。南瓜花葉病毒(SqMV),寄主範圍也較窄,只侵染瓜類及豆科植物,主要通過汁液摩擦及昆蟲傳毒。黃瓜花葉病毒(CMV),在宿根雜草上越冬,也能在菠菜、芹菜等蔬菜上越冬,通過農事操作將帶毒植株的汁液傳播或通過介體昆蟲傳毒給健株,與甜瓜花葉病毒的昆蟲傳播媒介相同,種子也可以帶毒傳播。煙草花葉病毒(TMV),在多年生宿根雜草上或隨十字花科蔬菜留種株上越冬,通過病株與健株的汁液接觸傳毒,由傷口侵入引起發病,蚜蟲不傳毒。黃瓜綠斑花葉病毒(CGMMV),在種子和土壤中越冬,靠農事操作或暴風雨時植株間摩擦產生汁液傳播蔓延。[1]
發生條件
在實際生產上,病毒病可通過農事操作、傳毒昆蟲、植株間摩擦等交叉接觸感染,傳染迅速,寄主範圍廣。如遇高溫乾旱天氣,蚜蟲發生重,病毒病發生為害就重。土質黏性重,板結,土壤瘠薄,施肥不足,或施用未腐熟有機肥,偏施氮肥,缺磷鉀肥,植株長勢弱或徒長,田間雜草多,以及連作地發病重。
防治措施
1 種子處理
先用清水浸種3~4 h,再用10%磷酸三鈉浸種20~30 min,藥液浸沒種子5~10 cm為宜,浸後撈出用清水沖洗後再催芽播種,浸種期間不要攪動,以免影響悶殺效果。或者將干種子放在70℃恆溫箱內乾熱處理12 h,起消毒殺菌作用[5]。
2 選用抗病品種,培育壯苗,加強管理
針對當地主要毒源,因地制宜選用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換茬,避免多年連作。施足底肥,一定要施腐熟有機肥,增施磷鉀肥。覆蓋塑料地膜,最好選用銀灰色地膜。及時清除田間雜草。發現病株立即拔除帶出田外深埋或燒毀。整枝、綁蔓和摘瓜等農事作業時注意清潔衛生,防止人為傳播[6]。
3 及時防治蚜蟲和其他害蟲,減少傳播媒介
可選用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2 000倍液,3.2%煙鹼·川楝素水劑300倍液,1%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乳油3 000倍液,1.1%苦參鹼粉劑1 000倍液,25%噻蟲嗪可濕性粉劑600倍液,25%吡蚜酮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等噴霧防治。可以有效防止病毒病的傳播。
4 藥劑防病
發病初期可選用1.5%植病靈(烷醇·硫酸銅)乳劑1 000倍液,或0.5%抗毒劑1號(菇類蛋白多糖)水劑300倍液,或20%鹽酸嗎啉胍·銅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菌毒清水劑400倍液等噴霧防治。[2]
相關視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