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南沙永暑礁观测站

[图片网址 来自 搜狐网 的图片]

南沙永暑礁观测站27年来共取得南沙海区水文气象观测数据500多万条,为过往南海的中外船只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气象保障。

目录

简介

我国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1988年1月在南沙永暑礁建设有人驻守的海洋观测站,被编为全球海平面联测网第74号站。该海洋观测站是我国最南端的海洋气象观测站,也是我国第一个国际性海洋气象观测站。主要任务是观测风向、风速、气温、湿度、蒸发、日照、云量、雷暴、能见度、降雨量和水温、潮位、波浪、海水盐度、海发光等近20个项目的南海海区水文气象要素,参与国际间的资料交换,为过往船只提供航海水文气象保障等。

据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永暑礁海洋气象分队队长赵军介绍,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自1988年8月正式开始各项观测工作以来,定期通过国家海洋局向世界气象组织提供月平均潮位和实时潮位资料,为天气预报、热带海洋环境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中央电视台每天播放的南沙天气预报和海浪预报,主要依据的就是该站提供的观测资料。

建站过程

联合国规划

1987年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政府间海洋委员会第14届年会讨论了开展全球海平面联合测量的问题,要求中国建立5个海洋观测站,在南沙、西沙各建一个,共享所获测量资料。3月,中国将这项“国际任务”分解为建站选址调查和建站工程两部分,国家海洋局负责建站选址调查,海军负责建站工程。前者是基础工程,需要在南沙群岛中选择一个或多个岛礁[1]考察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等情况。最终选定的岛礁要符合联合国对该海域所获水文气象资料的代表性要求,对于中国来说,还要符合人员和设备安全的要求。当时,在南沙群岛,中国大陆还没有在岛礁上进行驻守。

艰难找礁盘

1987年5月,我国派出科学考察队,乘国家海洋局“向阳红5号”海洋调查船进入南沙群岛及其邻近海域,对南沙群岛部分岛礁进行地理、地质、地貌、水文、气象、生物等方面的考察。为了保证任务圆满完成和人员的安全,国家海洋局成立了一个指挥组,组长由时任国家海洋局局长严宏谟兼任,坐镇(北京)国家海洋局船舶指挥中心指挥海上行动。指挥组还成立了一个由国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长梁松为海上总指挥、副局长马应良为考察队长、副局长王志斌为应急安全保卫组长的海上前沿指挥部,随“向阳红5号”船指挥考察。为了保障考察活动的安全,海军南海舰队派出一个护卫舰编队在距离“向阳红5号”约20海里的海域护航。

1987年5月15日清晨,“向阳红5号”船从广州起航,经过连续两昼夜的航行,于18日凌晨抵达目标海域。按照海图所示的位置,雷达连续搜索3个多小时也没有发现永暑礁这一目标。最后,指挥人员只好爬到距海面约28米高的人字形大桅上,用肉眼观察,终于在远处约5海里处,发现一个小黑点在涌浪中时隐时现。原来,受天文大潮的影响,永暑礁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因距离“向阳红5号”船太近,进入了雷达的盲区。

竖起主权碑

找到永暑礁后,考察队通过卫星定位加雷达测量的办法,获得了永暑礁大致的地理位置、范围及水深情况。

考察队还登上礁盘上的干出礁,测得其距海平面仅有0.5米,面积为4平方米。按计划,考察队要在这个礁盘上竖起一块考察碑,以申明主权并纪念这次重要的考察。于是,在第二天的考察中就增加了工程施工人员。南海分局的高级建筑工程师程子全曾参与过多项国家大工程建设,由他设计立碑工程,并亲自施工。经过两天往礁石上打钻、浇灌混凝土等的苦战,写有“永暑礁——中国南沙科学考察队立”字样的花岗石主权碑立了起来。第二天,经精确测量,报出永暑礁立碑点准确位置为:东经12°53′02″;北纬9°32′25″。

逼退进犯者

进入永暑礁的最初几天,海上还算平静。地质考察队要在礁盘上钻100多个孔,以获取更多的岩层地质资料。水文考察队要昼夜观测基准点的潮位,十多名水文考察队员轮流在礁盘上过夜。为预防有人来犯,他们没有点灯,也不便大声说话,荷枪实弹斜卧在临时绑扎的木排上过夜,数着漫天繁星,枕着大海波浪,连续值守了7个昼夜,才完整地测量到永暑礁的水文资料。

上到永暑礁礁盘上作业的考察队员是有生命危险的,在做调查安全预案时对此就有研判,所以考察队员在出航前就进行了武器的自卫射击训练。由参加过淮海战役的海上副总指挥王志斌逐个对考察队员进行训练。但从未握过枪的考察队员,在关键时候还是慌了手脚。

危险发生在永暑礁考察接近尾声的5月23日上午11时许,当时作为母船的“向阳红5号”因在永暑礁的东部礁盘上发现一个不明物体,便临时向前十余海里勘察。没想到就在这时候,近20名不明国籍的武装人员乘小艇突然出现在永暑礁的西南礁盘上,准备对我考察队员发动袭击。当时,我留礁考察的人员不过10人,“敌”众我寡。考察队现场负责人郭石旋见来者不善,立即拿起对讲机呼叫“向阳红5号”船,报告正有不明国籍的武装人员逼近。然后,他招呼还在礁盘上打钻的考察队员赶紧回到竹排上,拿起武器准备战斗。这些“敌人”皮肤大多为棕色,着迷彩服,手持武器渐渐往礁盘上逼近。从没经历过战火的考察队员没想到指挥员在作出航动员时预设的情景,真的出现了。他们赶紧趟过齐腰深的水爬上木排拿起枪,有的队员连枪的保险都没打开,就直接举起枪对准来犯者。

“向阳红5号”船并没有走远,得到郭石旋的紧急报告后,便往事发地急返,总指挥已向全船下达了“准备战斗”的命令,支援的突击队整装待发。并同时急电(北京)总指挥部,请求海军护航编队支援。

也许,不明国籍的武装人员觉察到了中国考察队并非孤立无援。也许他们认为我考察队员富有海上短兵相接的经验,一旦打起来自己未必能获胜。在“向阳红5号”迫近前,那艘小艇突然转头跑了,大家这才松了一口气。

另外,1988年3-14赤瓜礁海战之胜稳定了周边形势。

重大贡献

数据贡献

中新社北京2015年5月15日电(记者郭金超)记者15日从海军航海保证部门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通过国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气象组织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资料,每5分钟提供1次实时潮位资料,建站27年来共取得南沙海区水文气象观测数据500多万条,为过往南海的中外船只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气象保障。

1988年1月,中国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委托,在南沙永暑礁建设有人驻守的海洋观测站,被编为全球海平面联测网第74号站。该海洋观测站是中国最南端的海洋气象观测站,也是中国第一个国际性海洋气象观测站。主要任务是观测风向、风速、气温、湿度、蒸发、日照、云量、雷暴、能见度、降雨量和水温、潮位、波浪、海水盐度、海发光等近20个项目的南海海区水文气象[2]要素,参与国际间的资料交换,为过往船只提供航海水文气象保障等。

设备建设

到2015年初,27年来,通过国家海洋局和海军等单位的共同建设,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观测设备不断升级换代。1988年建站安装了从国外引进的水文气象自动观测系统,1997年对系统进行了升级更新。2006年10月安装了新型水文气象自动监测系统,2009年3月实现了与国家海洋环境预报中心的实时数据传输,为海洋预报提供实时资料。2012年,再次将观测系统进行升级改造,保证了海洋气象观测工作效率和观测质量。与此同时,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的工作环境和生活条件也得到了较大改善,海洋气象观测预报已由最初的人工操作实现了自动化、信息化。

据海军南沙守备部队永暑礁海洋气象分队队长赵军介绍,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自1988年8月正式开始各项观测工作以来,定期通过国家海洋局向世界气象组织提供月平均潮位和实时潮位资料,为天气预报、热带海洋环境研究提供了可靠资料。

先进单位

“南沙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始终有一个目标,就是把74号国际海洋气象站建成最过硬的观测站。”赵军介绍,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目前由海军与国家海洋局共同派人值班。为保障该海洋气象观测站的正常运行,27年来,海军先后派出100余批次、1000多名官兵值守永暑礁海洋气象观测站,海洋气象分队多次被总部评为全军气象水文保障先进单位。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