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沙永暑礁觀測站

[圖片網址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南沙永暑礁觀測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

目錄

簡介

我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1988年1月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被編為全球海平面聯測網第74號站。該海洋觀測站是我國最南端的海洋氣象觀測站,也是我國第一個國際性海洋氣象觀測站。主要任務是觀測風向、風速、氣溫、濕度、蒸發、日照、雲量、雷暴、能見度、降雨量和水溫、潮位、波浪、海水鹽度、海發光等近20個項目的南海海區水文氣象要素,參與國際間的資料交換,為過往船隻提供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等。

據海軍南沙守備部隊永暑礁海洋氣象分隊隊長趙軍介紹,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自1988年8月正式開始各項觀測工作以來,定期通過國家海洋局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月平均潮位和實時潮位資料,為天氣預報、熱帶海洋環境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中央電視台每天播放的南沙天氣預報和海浪預報,主要依據的就是該站提供的觀測資料。

建站過程

聯合國規劃

1987年2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政府間海洋委員會第14屆年會討論了開展全球海平面聯合測量的問題,要求中國建立5個海洋觀測站,在南沙、西沙各建一個,共享所獲測量資料。3月,中國將這項「國際任務」分解為建站選址調查和建站工程兩部分,國家海洋局負責建站選址調查,海軍負責建站工程。前者是基礎工程,需要在南沙群島中選擇一個或多個島礁[1]考察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等情況。最終選定的島礁要符合聯合國對該海域所獲水文氣象資料的代表性要求,對於中國來說,還要符合人員和設備安全的要求。當時,在南沙群島,中國大陸還沒有在島礁上進行駐守。

艱難找礁盤

1987年5月,我國派出科學考察隊,乘國家海洋局「向陽紅5號」海洋調查船進入南沙群島及其鄰近海域,對南沙群島部分島礁進行地理、地質、地貌、水文、氣象、生物等方面的考察。為了保證任務圓滿完成和人員的安全,國家海洋局成立了一個指揮組,組長由時任國家海洋局局長嚴宏謨兼任,坐鎮(北京)國家海洋局船舶指揮中心指揮海上行動。指揮組還成立了一個由國家海洋局南海分局局長梁松為海上總指揮、副局長馬應良為考察隊長、副局長王志斌為應急安全保衛組長的海上前沿指揮部,隨「向陽紅5號」船指揮考察。為了保障考察活動的安全,海軍南海艦隊派出一個護衛艦編隊在距離「向陽紅5號」約20海里的海域護航。

1987年5月15日清晨,「向陽紅5號」船從廣州起航,經過連續兩晝夜的航行,於18日凌晨抵達目標海域。按照海圖所示的位置,雷達連續搜索3個多小時也沒有發現永暑礁這一目標。最後,指揮人員只好爬到距海面約28米高的人字形大桅上,用肉眼觀察,終於在遠處約5海里處,發現一個小黑點在涌浪中時隱時現。原來,受天文大潮的影響,永暑礁只有很小的一部分露出水面,因距離「向陽紅5號」船太近,進入了雷達的盲區。

豎起主權碑

找到永暑礁後,考察隊通過衛星定位加雷達測量的辦法,獲得了永暑礁大致的地理位置、範圍及水深情況。

考察隊還登上礁盤上的干出礁,測得其距海平面僅有0.5米,面積為4平方米。按計劃,考察隊要在這個礁盤上豎起一塊考察碑,以申明主權並紀念這次重要的考察。於是,在第二天的考察中就增加了工程施工人員。南海分局的高級建築工程師程子全曾參與過多項國家大工程建設,由他設計立碑工程,並親自施工。經過兩天往礁石上打鑽、澆灌混凝土等的苦戰,寫有「永暑礁——中國南沙科學考察隊立」字樣的花崗石主權碑立了起來。第二天,經精確測量,報出永暑礁立碑點準確位置為:東經12°53′02″;北緯9°32′25″。

逼退進犯者

進入永暑礁的最初幾天,海上還算平靜。地質考察隊要在礁盤上鑽100多個孔,以獲取更多的岩層地質資料。水文考察隊要晝夜觀測基準點的潮位,十多名水文考察隊員輪流在礁盤上過夜。為預防有人來犯,他們沒有點燈,也不便大聲說話,荷槍實彈斜臥在臨時綁紮的木排上過夜,數着漫天繁星,枕着大海波浪,連續值守了7個晝夜,才完整地測量到永暑礁的水文資料。

上到永暑礁礁盤上作業的考察隊員是有生命危險的,在做調查安全預案時對此就有研判,所以考察隊員在出航前就進行了武器的自衛射擊訓練。由參加過淮海戰役的海上副總指揮王志斌逐個對考察隊員進行訓練。但從未握過槍的考察隊員,在關鍵時候還是慌了手腳。

危險發生在永暑礁考察接近尾聲的5月23日上午11時許,當時作為母船的「向陽紅5號」因在永暑礁的東部礁盤上發現一個不明物體,便臨時向前十餘海里勘察。沒想到就在這時候,近20名不明國籍的武裝人員乘小艇突然出現在永暑礁的西南礁盤上,準備對我考察隊員發動襲擊。當時,我留礁考察的人員不過10人,「敵」眾我寡。考察隊現場負責人郭石旋見來者不善,立即拿起對講機呼叫「向陽紅5號」船,報告正有不明國籍的武裝人員逼近。然後,他招呼還在礁盤上打鑽的考察隊員趕緊回到竹排上,拿起武器準備戰鬥。這些「敵人」皮膚大多為棕色,着迷彩服,手持武器漸漸往礁盤上逼近。從沒經歷過戰火的考察隊員沒想到指揮員在作出航動員時預設的情景,真的出現了。他們趕緊趟過齊腰深的水爬上木排拿起槍,有的隊員連槍的保險都沒打開,就直接舉起槍對準來犯者。

「向陽紅5號」船並沒有走遠,得到郭石旋的緊急報告後,便往事發地急返,總指揮已向全船下達了「準備戰鬥」的命令,支援的突擊隊整裝待發。並同時急電(北京)總指揮部,請求海軍護航編隊支援。

也許,不明國籍的武裝人員覺察到了中國考察隊並非孤立無援。也許他們認為我考察隊員富有海上短兵相接的經驗,一旦打起來自己未必能獲勝。在「向陽紅5號」迫近前,那艘小艇突然轉頭跑了,大家這才鬆了一口氣。

另外,1988年3-14赤瓜礁海戰之勝穩定了周邊形勢。

重大貢獻

數據貢獻

中新社北京2015年5月15日電(記者郭金超)記者15日從海軍航海保證部門了解到,南沙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通過國家海洋局每月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1次月平均潮位資料,每5分鐘提供1次實時潮位資料,建站27年來共取得南沙海區水文氣象觀測數據500多萬條,為過往南海的中外船隻提供了可靠的航海水文氣象保障。

1988年1月,中國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委託,在南沙永暑礁建設有人駐守的海洋觀測站,被編為全球海平面聯測網第74號站。該海洋觀測站是中國最南端的海洋氣象觀測站,也是中國第一個國際性海洋氣象觀測站。主要任務是觀測風向、風速、氣溫、濕度、蒸發、日照、雲量、雷暴、能見度、降雨量和水溫、潮位、波浪、海水鹽度、海發光等近20個項目的南海海區水文氣象[2]要素,參與國際間的資料交換,為過往船隻提供航海水文氣象保障等。

設備建設

到2015年初,27年來,通過國家海洋局和海軍等單位的共同建設,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觀測設備不斷升級換代。1988年建站安裝了從國外引進的水文氣象自動觀測系統,1997年對系統進行了升級更新。2006年10月安裝了新型水文氣象自動監測系統,2009年3月實現了與國家海洋環境預報中心的實時數據傳輸,為海洋預報提供實時資料。2012年,再次將觀測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保證了海洋氣象觀測工作效率和觀測質量。與此同時,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的工作環境和生活條件也得到了較大改善,海洋氣象觀測預報已由最初的人工操作實現了自動化、信息化。

據海軍南沙守備部隊永暑礁海洋氣象分隊隊長趙軍介紹,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自1988年8月正式開始各項觀測工作以來,定期通過國家海洋局向世界氣象組織提供月平均潮位和實時潮位資料,為天氣預報、熱帶海洋環境研究提供了可靠資料。

先進單位

「南沙條件雖然艱苦,但我們始終有一個目標,就是把74號國際海洋氣象站建成最過硬的觀測站。」趙軍介紹,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目前由海軍與國家海洋局共同派人值班。為保障該海洋氣象觀測站的正常運行,27年來,海軍先後派出100餘批次、1000多名官兵值守永暑礁海洋氣象觀測站,海洋氣象分隊多次被總部評為全軍氣象水文保障先進單位。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