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南峰鎮是江西省九江市都昌縣下轄的一個鎮。位於都昌縣東南部,南瀕鄱陽湖,東與鄱陽縣銀寶湖鄉接壤,南鄰鄱陽湖,西連薌溪鄉,北接中館鎮、獅山鄉。面積35平方千米,人口16550人(2017)。有公路北至中館街接景湖公路。[1]

目錄

歷史沿革

南峰鎮地域歷史淵源久遠,據考古發掘新石器時代即有人類繁衍生息。人們使用石器從事原始農業、漁獵業。商代,都昌人的祖先即在這片土地上漁獵耕耘,休養生息。至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置縣梟陽。然滄海桑田,隨古彭蠡澤南移,千里沃野漸成萬頃碧波,古縣梟陽遂廢於南朝宋武帝永初二年(421年)。唐武德五年(622年),復置縣都昌,於是,「沉梟陽,浮都昌」的故事相傳至今。

南峰鎮是都昌縣四大古鎮之一,民國期間即有南峰鄉建制,建國前夕屬瀕湖區南溪鄉。建國初屬第六區黃坡、白水、南峰、烏沙、古樓5個鄉。1952年成立南峰區,轄區涵蓋今南峰、薌溪、萬戶三鄉鎮1959年改稱南峰人民公社。1968年擴社並隊,南峰、薌溪、合併為南峰人民公社,1973年薌溪人民公社再次分出,1984年南峰人民公社改為南峰鄉,1993年撤鄉建鎮。[2]

地理氣候

南峰鎮是九江市都昌縣轄鎮,北鄰彭(澤)湖(口)而列長江之南,西界星子而居廬山之東,東交波陽,南望永修、新建、南昌、餘干而傍鄱陽湖煙波浩淼處,峰巒疊秀於綠水上,田園阡陌,凝翠載紅,點綴其間。牧童笛晨,漁舟唱晚,古往今來,曾吸引無數騷人墨客駐足忘返。謝靈運、李白等著名詩人,都為之留下膾炙人口的詩篇,宋代大文豪蘇軾詩曰「鄱陽湖上都昌縣,燈火樓台一萬家;水隔南山人不渡,東風吹老碧桃花」。黃庭堅更是讚嘆這片土地有如「李成、范寬得意圖畫」。

地理

南峰鎮位於江西省北部,東經116°2′24″至116°36′,北緯28°50′28″至29°38′。北依武山,南瀕鄱陽湖;東界黃金山、銀寶湖、上岸東洲,與鄱陽縣接壤;南界下岸洲、下山、南岸洲、蠶豆洲,與波陽、餘干、南昌、新建4縣交界;西界松門山、西長河,與永修、星子二縣隔水相鄰;北界屏峰河、蘆塘澗、武山鵝公凸、卸衣嶺、雙尖山,與湖口、彭澤兩縣毗連。全境東

西寬52.7公里,南北長80公里,面積2669.53平方公里,約占全省面積的1.6%。

都昌地貌以丘陵和濱湖平原為主,且水域寬闊,局部有低山分布。地勢北高南低,並以大港到汪墩褶皺隆起帶為軸心,向西北和南東兩個方向傾斜。境內最高點為北東部的三尖源,海拔647.3米,濱湖區海拔最低處僅10米。自東北向西南呈低山、高丘、低丘、平原、湖區的變勢。都昌水系發達,河港縱橫,共有大小河港39條,總長359.6公里。按其流向,大致可分為大港、大西湖、新妙湖、大輸湖、大沔池、洲家湖、糰子口七大水系。

氣候

都昌地處亞熱帶濕潤性季風氣候區,且受鄱陽湖大水體影響,其特點是氣候溫和、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熱量豐富、結冰期短、無霜期長,春秋季短、夏冬季長。據氣象記錄,春季始日平均出現在3月24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初日為春季的開始),持續約65天。夏季始日平均出現在5月28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的初日為夏季的始日),持續約119天。秋季始日平均出現在9月24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22℃的終日後一天為秋季的始日),持續約59天。冬季始日平均出現在11月22日(以日平均氣溫穩定通過10℃的終日後一日為冬季的始日),持續約122天。冬春之交常遭寒潮侵襲,天氣冷暖多變、陰晴不定;春夏之交受冷暖氣團交替控制,梅雨連綿,終日陰霾;夏秋之交副高居久不退,天氣晴熱,乾旱少雨;秋冬之時,北方冷空氣強烈南侵,氣溫驟降、霜凍地寒。

氣候要素:1、氣溫:年際平均氣溫為17.1℃,變化幅度在16℃—17℃之間。氣溫日較差為7.1℃。1月最冷,平均氣溫4.4℃,7月最熱,平均氣溫29.3℃。累年各月平均值順序為:4.4℃、6.0℃、10.7℃、16.5℃、21.5℃、25.4℃、29.3℃、29.1℃、24.6℃、18.9℃、12.6℃、6.8℃。2、積溫:年平均≥℃的活動積溫為5800—6500℃。3、地溫:年平均地表溫度19.5℃。4、無霜期、無霜凍期:累年平均無霜期261天,無霜期最長300天,最短227天。全年平均無霜凍期271天,最長可達300天,最短239天。5、日照:累年平均日照時數2076.3小時,日照率47%。6、降水:1952—1958年累年降水量1728.28毫米,1959—1989年累年平均降水量1391.5毫米。7、蒸發量及乾燥度:累年平均蒸發量為1572.5毫米。累年平均蒸發量大於降水量,相對濕度78%,乾燥度1.27。

主要災害性天氣和自然災害有:春寒、小滿寒、風雹、梅雨、伏秋旱、爛秋、寒露風;水災、旱災、風雹災、病蟲災。其它如低溫冰凍雪災、瘟疫、地震等災害,一般出現頻率低,成災面積小,損失較輕。

行政區劃

轄南峰街居委會,余晃、烏沙、白水、暖湖、石橋、大山、油山等7個行政村,壇里水產場,143個村民小組,鎮政府駐南峰居委會。[3]

政務簡介

南峰鎮人民政府內設:黨政辦公室、社會事務辦公室、農業經濟辦公室、社會治安綜合治理辦公室。鎮直單位:農技站派出所衛生院、供銷社、合作商店、供電所、工商分局、郵政銀行、郵政所、電信所、糧油所、軋花廠、獸醫站、中學、小學、信用社、財政所、土管所、保險辦。移動通訊覆蓋全鎮,安裝固定電話共3100多門,全鎮所有行政村公路已貫通交通狀況已明顯改善,教育、衛生、環保水平得到提高。

人口民族

南峰鎮人口自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有記載始,至清同治八年(1869年)基本呈遞增趨勢。洪武二十四年全縣只有3891人,清道光元年(1821年),全鎮人口已逾5萬之眾,至同治八年高達59985人,為歷史上有據可查之人口最多年份。民國時期,戰亂頻繁,災荒連年,瘟疫肆行,縣內人口較清末銳減。民國38年(1949年)2月統計,南峰鎮僅20198人。建國後,人民生活安定,人口逐年遞增,到1989年底全縣人口60207人,至1998年全縣人口達66155人。1999年全縣出生人口1036人,出生率15.39‰,死亡人口2331人,死亡率為3.46‰;全年淨增人口8038人,自然增長率11.93‰,比上年上升2.22個百分點。年末全縣總人口67888人。其中,農業人口61469人,占90.55%,非農人口6418人,占9.45%。平均每戶家庭人口4.33人。[4]

經濟概況

歷史上以產棉、大豆為主,漁業生產發達,銀魚產量較高。與鄱陽縣相鄰的南峰鎮現有人口21045人,農業總產值1820萬元,工業總產值820萬元,財政收入90.5萬元,是都昌縣的棉區鄉。歷史上以產棉、大豆為主。豆參是南峰的傳統特產,省內聞名。每到冬季,南峰的白水、石橋、南峰及薌溪的黃坡等村的農家,忙碌着磨豆漿,做豆腐,油炸豆參。南峰加工豆參有幾百年的歷史,全鎮加工豆參的作坊有100餘家。改革開放後,不少加工技術人員進縣城,南下北上開辦豆參加工作坊。最遠的是到東北開辦加工批發豆參市場,使得南峰豆參已走出國門,銷往俄羅斯、日本、韓國。南峰鎮政府大力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縮減種棉面積,擴大了百合種植面積,百合遠銷廣東、海南、浙江一帶。

南峰鎮2008年GPP為5800萬元,財政收入220萬元。

南峰鎮具有豐富的淡水資源,內湖水面達成3100畝,南峰鎮在水產養殖和網箱養殖方面具有精湛的技術和富足的水產品,2008年水產品總量600噸,其中網箱養殖水產品達96噸。南峰豆參加工歷史悠久,加工技術精湛,被喻為「豆參之鄉」,南峰百合種植和加工技術均走在全縣前列,2008年百合種植面積達1000餘畝。南峰龍牙百合獲得江西省名優綠包食品稱號。

資源

都昌縣植物資源豐富,種類繁多,常見的主要有:

木本類:馬尾松、苦櫧、杉、樟、黃檀、楓香、柳杉、柏、檜、小葉櫟、檫木、胡枝子、刺槐、紫穗槐、池杉、烏桕、柳、苦楝、梧桐、泡桐、油桐、油菜、棕櫚、木蓮、留春樹、烏飯樹、重陽木、歐美楊、合歡、君遷子、羊躑躅、迎春、桂花、柘、柿、山楂、映山紅、桔、橙、柚、枳殼、桑、桃、李、梨、棗、珍珠栗、枇杷、梅、櫻桃、蔓荊子、木芙蓉、月季、紫薇、蠟梅、化香、薔薇、梔子、紫荊、山茶、海棠、牡丹、毛竹、水竹、苦竹、實竹、小山竹、雷竹等。此外,還有銀杏、雪松、羅漢松、水杉、糙葉樹、棕棗、黃花石榴等珍稀樹種。

草木類:蘆葦、蘆竹、棕葉蘆、石菖蒲、青蒿、荷、菱、艾、蝦須草、眼子菜、稗草、席草、莎草、蜀葵、絲茅、白茅、馬唐、網草、鵝冠草、雀麥草、馬鞭草、含羞草、羊茅、葫蘆蘚、辣蓼、紫雲草、相思子、射干、牽牛、野菊、鳳仙、石竹、薄荷、鯉腸、茵陳、天南星、蘭花、剪春羅、狗尾草、刺莧、馬齒莧、龍膽草、何首烏、白頭翁、貝母、半夏、鳳眼藍、絆根草、麥冬、七葉一支花、綬草、破銅錢草、酸模、金錢草、刺芒野古草、回頭青、茅芥菜、牡荊、黃背草、野古草、野雞冠、車前草、魚腥草、夏枯草等。

藤木類:獼猴桃、山葡萄、夜來香、爬山虎、凌霄、雞血藤、葛魚藤、千金藤、威靈仙、薜荔、清風藤、絡石等。

都昌縣野生動物品種繁多,主要有:

獸類:獐、麂、兔、黃鼬、山獾、水獺、靈貓、刺蝟、豹貓、野豬、豪豬、金錢豹、豺狗、里子貓、田鼠、蝙蝠等。

鳥類:麻雀、八哥、烏鴉、喜鵲、玄鵲、啄木鳥、野鴨、布穀鳥、老鷹、燕子、貓頭鷹、斑鳩、鸕鶿、池鷺、白鷺、鷓鴣、竹雞、白鷳、野雞、杜鵑、鶯、銀鷗等,冬季,鄱陽湖有天鵝、白鶴、黑鸛、白琵鷺、丹頂鶴等越冬。

爬行、兩棲類:盲蛇、赤連蛇、水蛇、眼鏡蛇、金環蛇、銀環蛇、蝮蛇、五步蛇、水蛭、石龍子、蚯蚓、壁虎、甲魚、烏魚、青蛙、山雞、石雞、蟾蜍、蜈蚣、穿山甲等。

魚類:鯉、青、草、鰱、鱅、鯿、鱖、鲶、鰣、鰻鱺、鳳尾、銀魚等12目25科118個品種。此外,鄱陽湖還有河豚、中華豚、白鰭豚等珍貴水生動物。

蝦、貝、螺類:青蝦、長臂蝦、沼蝦、米蝦、三角帆蚌、褶紋冠蚌、楔型麗蚌、田螺、港螺等近70種。

土地資源

全縣土地面積2669.5平方公里(4004295畝),耕地面積624465畝,其中水田365625畝,旱地258840畝,全縣人均占有耕地0.9畝。另擁有可開發耕種荒地面積36000餘畝。

林業資源

全縣丘陵山地林木蓊鬱,林地面積大,森林覆蓋率高。現有林業用地61876公頃,森林蓄積量1323152立方米,覆蓋率27.9%.其中,有森林面積46177公頃,灌木林地9087公頃,疏林地881公頃,苗圃地33公頃,無立木材地1299公頃,荒地4399公頃。

水產資源

全縣水域總面積208.55萬畝,擁有鄱陽湖水面182.87萬畝,內湖可養水面18.4萬畝,其中:湖泊9.8萬畝,水庫1.5萬畝,池塘5.45萬畝,精養魚池1.65畝。規模較大的水產養殖基地有:集中連片的2799項目區磯山湖水產場、周溪水產場、三汊港水產場、西源水產場、杭橋水產場、獅山水產場;萬畝以上養殖湖泊有新妙湖(4.5萬畝),千畝以上養殖湖泊15個。

礦物資源

都昌地下礦藏品種較多,主要有以下幾個品種:①鎢,現已探明D級鎢儲量為49784噸,遠景儲量1.6萬噸。②鉬,現已探明儲量為15910噸。③釩,C級礦石總儲量達5222.55萬噸。④鈦(金紅石),遠景儲量達5萬噸。⑤金,主要為砂金分布於鳴山等地。⑥石煤,屬低發熱量可燃有機岩,儲量達5億噸,現已探明儲量5000萬噸。⑦高嶺土,俗稱瓷土,總儲量約800萬噸。其中陽峰鄉的儲量達720萬噸,為優質高檔瓷土。⑧矽砂,多寶鄉沿湖一帶儲量約300億噸。此外,都昌鎮的松古山和蘇山的馬鞍村儲量分別為60億噸和40億噸。⑨花崗石,有芝麻白和黑色兩種。芝麻白花崗石儲量有10億立方米;黑色花崗石分布較廣。[5]

地方特產

鄱陽湖銀魚:都昌產銀魚歷史悠久,明朝時列為地方貢品,曾榮獲首屆農業博覽會金獎。鄱湖銀魚透明,頭平偏,口大,牙銳,背鰭和脂鰭各1個,曬乾後似雪白銀條,故名「銀魚」。鄱湖銀魚肉美味鮮,營養豐富,有益脾、潤肺、補腎、去虛、增陽、滋陰等功效,屬上等滋養補品。都昌年產鮮銀魚7萬多公斤。

黑蜆:鄱陽湖特產,淡水蚌類,體積小、介殼園形或心臟形,表面有輪狀紋。肉鮮美,營養價值高,屬低脂肪、高蛋白食品,產品遠銷上海、浙江、北京、廣東、福建等省,還出口日本及東南亞。

藜蒿:鄱陽湖寶庫中的天然產物,莖綠圓潤,根白味脆,蛋白質含量48%,富含維生素C、E。無脂肪,並具有治療高血壓、冠心病的特殊功效,是人們食譜上的綠色美味佳肴,餘味猶長,都昌從天然採摘轉為人工種植,年產量達1000噸。

紫皮蒜:都昌紫皮蒜是在我縣陽儲山脈獨特的小氣候條件下和土壤上形成的地方品種,具有「種皮紫紅、肉質潔白、香味久長、辛味濃郁、聞味強勁」等特性,率香味遠超過其它品種,具有更強的抑菌、殺菌功效。列為全國七大名蒜之首。

黑芝麻:都昌黑芝麻為地方品種,種皮烏黑,種粒小,種子含油率51—54%,蛋白質含量30%,富含維生素E和不飽和脂肪酸。營養保健作用極高,具有止咳化痰、防癌的功效,廣泛用作食品加工輔料,酪制後,存香悠久,產品出口日本等國,全縣年產量4000—5000噸。

大白桃:都昌大白桃屬特早熟品系,5月下旬至6月初成熟,是南方柑桔脫市,北方梨、蘋果未登場的理想補季果品。果實外觀美,近球形,表皮乳白色,頂端有紅暈,果形大,單果重152克以上,最大可達400克,品質優,肉質脆嫩,有芳香氣,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77%,是目前市場最看好的南方特早熟桃。

蔓荊子:都昌縣境內西北溪湖沙山產蔓荊子,為散風熱,清頭目之良藥,質優名冠全國,以致中醫處方常以「都荊子」作蔓荊子別稱。著名醫學家李時珍曾遊歷多寶西山,在《本草綱目》中說蔓荊子為上品,味苦,微寒,無毒,主治筋骨寒熱,溫痹拘攣,明目堅齒,利九竅去百蟲,久服輕身耐老。多寶和江西中醫學院合作開發「都荊牌」保健藥枕,通過省級鑑定。都昌蔓荊子種植面積近3萬畝。

菊三七:系多年蓿蔸菊科藥用植物,莖葉天青地紅,變化無窮,秋開金色小花。早在《本草綱目》《中藥大辭典》等多部醫藥典籍中有詳實記載,具有止血鎮痛、活血散瘀、解毒消腫等多種藥用功效,對骨質增生、關節炎、脊間盤突出等現代醫學上疑難雜症有獨特功效,為首批載入《中華人民共和國衛生部藥品標準》的101種安全可靠、療效確切,具有法定依據中藥材之一,是我國醫藥寶庫中的一棵奇葩。都昌大面積種植菊三七,並利用菊三七開發了系列產品,如菊三七特效藥物牙膏、菊三七藥膏等深受市場歡迎。

南峰豆參:都昌南峰加工豆參有幾百年歷史,是地方傳統特產。豆參加工作坊已遍布全國,產品還遠銷俄羅斯、日本、韓國。

長壽粉絲:以當地鮮紅薯加工成的原汁澱粉為原料,採用高新科技及現代工藝設備精製而成,具有烹調便捷、久煮不糊、柔軟潤滑,美味可口之特點,且有健脾胃、補肺腎、潤肌膚、通便秘、減肥胖、抗衰老等多種保健功能,是無任何化學和有害毒體污染的綠色食品。

「廬山牌」火腿:選擇都昌地方傳統豬種「六白豬」的優質瘦肉豬後腿加工而成,產品因而形如竹葉、皮薄骨細、腿心豐滿、精多肥少、皮色黃亮、肉色火紅、芳香濃烈、風味獨特、鮮嫩可口、食而不膩、營養豐富、增進食慾,具有色、香、味、形「四絕」的特點,主要銷往香港、美國、日本與國內市場,年產量5萬隻。

鄱陽湖鹽水豚:以鄱陽湖豚為主原料,採用德宇集團先進工藝、科學加工、產品原汁原味,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能滋五陰、清熱補虛、活血行氣、養胃生津,尤宜產婦滋補、病人康復,健脾安胃,老少皆宜,為居家旅行、饋贈親友之佳品。

「廬山牌」芝麻香油:該香油選料考究、工藝先進,具有傳統小麻油獨特風味,又有益智、和血、潤腸肺、補肝腎、烏鬚髮、開胃生津、增進食慾之功效,曾榮獲省糧油科技成果獎,市優質新產品和科技進步獎。年產量500噸。

涼蓆:大沙鄉拳頭產品。竹板床墊、竹板汽車座墊、竹板沙發墊、竹絲床墊、竹絲汽車座墊,以舒適耐用、外形美觀而出名,早在1989年產品打入全國大中城市市場,年產值1200萬元。

南峰米餃:俗稱包心粑。又稱餃頭粑。是江西九江都昌縣的特產。作為地道的都昌人應該對它不會陌生。 每個節日都昌縣人都會去做餃頭粑,吃法各異,而且都百吃不厭。逢年過節,家家戶戶都會做米餃。都昌的米餃是江西特色美食。做法:第一步:用好的晚米,先蒸熟,再等涼了再用磨磨碎,當然是越細越好了.第二步:然後再用熱水,是開的哦!和米粉揉搓到一定的火候,也就是不粘手,放在手裡也不容易變形的!第三步:取一小團粉放在手裡做捏成簿的形狀和鍋一樣的不是用棍子的.第四步:後把炒好的菜(菜要切細且不能炒的太熟了因為要蒸嘛!放到捏好的粉皮裡面封口.第五步:等做了一定的數量的個數啊.就放在鍋里蒸,當然和蒸包子差不多了,火候是關鍵!

南峰豆參:都昌加工豆參有幾百年歷史,是地方傳統特產。都昌豆參選用優質大豆,精煉植物油,進口配料,經傳統工藝加工,味鮮獨特,富含人體所 必需的13種氨基酸,被評為2000年中國九江首屆農副產品精品獎。由於豆參保持了大豆中的蛋白質、脂肪、無機鹽和多種維生素,且熟食綿軟 ,是老幼咸宜的佳品。豆參可以單獨成菜,菜形美觀,口味獨特。尤其是和雞、肉、魚等一同炆煮,它飽吸高湯濃汁,渾身水亮,一口咬下, 熱湯四溢,綿軟如絮,鮮香滿口,令人不願輟筷。都昌名菜鯰魚炆豆參,就是用都昌豆參和鄱陽湖中肉質細嫩的鯰魚炆煮,味道異常鮮美,凡 是來都昌的客人都喜歡品嘗的的佳肴。

如今不少地方學習都昌的方法炸制豆參,但成品干硬,質量相差很遠。究其原因,這與地方的水質有關。都昌的井水靠近鄱陽湖邊上,清冽 甘甜,用它製成豆腐質佳味美,炸制的豆參俱屬上乘之品。每逢年節,南峰鎮的很多地方,村村壘灶架鍋,火旺油香,炸制出數十萬斤豆參,不 但供應本縣,且暢銷南昌、九江、景德鎮等地。

特色

南峰鎮素稱魚米之鄉,占縣域近一半的浩瀚水域,水產資源豐富,僅魚類達12目25科118個品種,尤為盛產鯉、鯽、鯿、鱖、鰱,特產有銀魚、青蝦、珍珠、河蟹。南峰鎮地處中亞熱帶北部,光照充足,雨量豐沛,四季分明,氣候宜人,造就了水稻、棉花、油菜、紅薯、大蒜、藥材等經濟作物生長的天然環境。全縣植被豐富。境西北濱湖沙山產蔓荊子,為散風熱、清頭目之良藥,質優名冠全國,以致中醫處方常以「都荊子」作蔓荊別稱。地下資源也很雄厚,享譽長江南北之都昌硅砂,蓄量達400億噸,水滌風磨,天然造化,為精密鑄造上乘型砂,被國家定為江南型砂基地。其它礦產,如鎢、鉬、釩、石煤、瓷土、石英及各色花崗石,蓄量之碩,均令智者留戀。[6]

名人

晉陶侃,雖居長沙公高位,仍清廉儉僕,珍時惜物,留下「竹頭木屑」典故百世流芳;北宋劉琦,馳騁中原,辱死不南,曾為宋學者以抗金十將之首載入青史;南宋末左丞相江萬里,捨生取義,捐軀報國,與其弟子文天祥同令國人崇仰,所語「君子只知有是非,不知有利害」,更成為後世做人警句;元初杜可用,不畏統治者殘暴,揭竿而起,成為中國元代第一位農民起義領袖;同代陳皓,則以「前聖繼天立極之道,莫大於禮;後聖垂世立教之書,莫先於禮」,弘揚宋理學家、縣人黃灝,馮去非等研究成果,皓首釋經,閉戶課徒,著《禮記集說》,垂名於中國教育家之林。都昌人在對景德鎮瓷業的開發上,篳路藍縷,從水的世界走向火的王國,至清代,即已形成景德鎮「十里長街半窯戶,迎來隨路喚都昌」。他們帶去鄱陽湖的全部靈氣和活力,把拙雅古樸的陶瓷器具,變成了精美絕倫的藝術。

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工農運動如火如荼,參加農民協會者達10萬之眾,居全省首,並最早在江西提出武裝民眾主張;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開始後,都昌人不畏白色恐怖的腥風血雨,前赴後繼地投入到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鬥爭,為創建紅10軍和贛東北(閩浙贛)蘇維埃政權,建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紅軍主力北上後,又以綿綿武山為依託,堅持了三年艱苦卓絕的游擊戰爭,並成為江西保存革命武裝最多的縣份之一。建國後,都昌人歷五十載披荊斬棘,興水利,修公路,搞綠化,架電網,建城鎮。[7]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