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和縣
南和縣,隸屬於河北省邢台市,位於邢台市南端,西與邢台縣、沙河市接壤,東連平鄉縣,北接任縣,面積405平方公里,人口約34萬,轄3鎮5鄉,縣政府駐地和陽鎮,是邢東新區的一部分,邢台市一城五星整體規劃的五個衛星城之一。
南和縣是傳統農業縣,有「畿南糧倉」之稱。境內東呂高速公路、邯黃鐵路的邢台至雞澤聯絡線橫貫東西,是承東啟西、煤炭運輸的重要通道。
南和縣歷史悠久、人傑地靈,素有「觀音之鄉、宋璟故里」之稱。歷史上湧現出春秋樂聖師曠、後趙右候張賓、唐朝名相宋璟、元朝戶部尚書馬亨、明朝右副都御史朱正色、清代武狀元王世清、近代書畫家白壽章、著名演員王寶強等知名人士。境內有漢墓群、北齊造像碑、隋代澧水石橋碑、白雀庵等名勝古蹟。
2015年,南和縣入選國家園林縣城,成為邢台市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縣城。2016年12月7日,南和縣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同月,南和縣被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列為第二批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2017年,南和縣正式被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成為邢台市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縣城[1]。2016年12月7日,南和縣被列為第三批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同月,南和縣被國家發改委等十部委列為第二批開展支持農民工等人員返鄉創業試點。2017年,南和縣正式被命名為國家衛生縣城,成為邢台市第一個獲此殊榮的縣城。
2018年9月29日,河北省政府發出通知,正式批准南和縣退出貧困縣序列[2]。
目錄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南和縣位於河北省南部、邢台市中南部,地理坐標東經114°36′—114°52′,北緯36°55′—37°06′,縣境南北長22公里,東西寬25公里,近似正方形,總面積405平方公里。東鄰平鄉縣,南接雞澤縣、永年縣,西連邢台縣、沙河市,北靠任縣。縣人民政府駐和陽鎮和陽大街285號。
地質
南和縣大地構造屬新華夏第二沉降帶中部,是華北沉降區渤海台向斜的一部分。自中石炭世至早二迭世沉積一套先是海陸交互,後是陸相的含煤碎屑岩系。華北陸台自三迭紀以來先後經歷了印支旋迴、燕山旋迴和喜馬拉雅旋迴不同程度的改造,使河北平原產生次一級的隆起和斷陷,同時伴生北北東向、北北西向若干組斷裂,是地震多發區之一。從中石炭世以來為一套海退式沉積序列。
地層方面,基底缺失晚奧陶世至早石炭世沉積。在中石炭統之上沉積了上石炭統至二迭系的含煤碎屑岩系,而中生代時三迭系和侏羅系處於剝蝕狀態。白堊紀以來本區急劇下沉,接受了巨厚的白堊系和新生界沉積。
地貌
南和縣地處河北平原西南部,太行山山前沖積扇地帶,地勢平坦開闊,由西南向東北傾斜,海拔高程在30.5—50.8米之間,地面坡降度為1/2500。由於河流的淤積、泛濫與改道,局部形成大小不同的窪地、崗地、二坡地、沙丘、平鋪沙地等微小地貌單元,總體的地貌特徵為「六窪三堤一沙地」。「六窪」為史召河間窪地、崗上河間窪地、小林窪、楊屯河旁窪地、西里蝶形窪地、侯郭—郝橋河旁窪地,「三堤」為洺河故道、干河故道、百泉河故道高出地面1—2米的自然堤。在故河道自然堤與窪地之間,是全境地貌單元的主體——微斜平地(二坡地)。縣域南部有三思至閻里扇面平鋪沙地,沿澧河向北向南呈扇狀分布。澧河東南岸有東南張沙丘群地,高出地面3—6米,呈不連續帶狀分布。
氣候
南和縣屬暖溫帶亞濕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大陸性氣候明顯,天氣過渡性突出、變異性顯著。春季(3—5月)乍寒乍暖、少雨多風,夏季(6—8月)高溫多雨,秋季(9—11月)晴朗涼爽,冬季(12月—次年2月)寒冷乾燥。年平均氣溫13.2℃,其中1月平均氣溫-2.5℃,極端最低氣溫-21.9℃(1981年1月26日、1990年1月31日);7月平均氣溫26.9℃,極端最高氣溫42.5℃(2005年6月22日)。年平均降水量499.6毫米,年極端降水量最多為842.8毫米(1963年),最少為246.9毫米(1972年);降水量季節分布不均,夏季占全年降水量的71.2%,冬季占全年降水量的3%。年平均日照時數2236.1小時,5月最多,12月最少。年平均風速2.0米/秒,4月風速最大,8月最小;全年南風頻率最高,為19.16%。氣象災害主要有乾旱、洪澇、寒潮、大風、冰雹等。
土壤
南和縣境內的土壤共分3個土類(潮土、水稻土、風沙土),5個亞類(潮土、褐化潮土、濕潮土、淹育型水稻土、流動風沙土),8個土屬,27個土種。土類中,潮土占土地總面積的99.3%,水稻土、風沙土極少。潮土亞類是南和縣的主要土壤,分布於全境,占土壤總面積的92%,包括3個土屬、16個土種,其中面積較大的土種有分布於三思至閻里平鋪沙地的沙壤質潮土、縣域西北部和東北部二坡地上的輕壤質潮土以及侯郭、史召、郝橋的中壤質潮土。褐化潮土亞類主要分布在固定沙丘和洺河故道,占總面積的5.4%。濕潮土亞類主要分布在西里淺平窪地和賈宋鎮楊屯—豆村河旁窪地,占總面積1.6%。水稻土主要分布在賈宋鎮西樊屯以東,占總面積的0.16%。流動風沙土主要分布在澧河中上遊河漫灘上,占總面積的0.52%。
南和縣土壤有機質平均值為18.5克/千克,在全國屬於中等偏下水平;土壤pH值平均7.80,屬鹼性土壤;耕地土壤全氮平均含量0.0081克/千克,屬全國中等水平;鹼解氮平均含量88.39毫克/千克;有效磷平均含量19.42毫克/千克;速效鉀平均含量94.76毫克/千克,低於河北省平均水平(135毫克/千克)。
水文
地表水
南和縣河流屬海河流域子牙河水系,境內有順水河、南澧河、沙洺河、溜壘河4條行洪河道,境內全長68.5公里,流域面積408平方公里,河網密度11公里/平方公里。1980年前,除順水河外均為季節性河流,現全為季節性河流河流,除雨季外皆乾涸。
地下水
南和縣地下水屬淺層淡水,分為2個含水層。其中第Ⅰ含水層(潛水層)為降雨入滲直接補充層,底板埋深一般在30米以上;第Ⅱ含水層(潛水—承壓水層)埋深多在100米左右,由西向東逐漸變深,水質較好,為地下水主要取水層。澧河以西地下水位埋深多為4—8米,澧河以東多為8—10米,機井開採深度均在100米以內。20世紀80年代以後,由於乾旱和地下水超采,地下水位年均下降0.4米。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歷史上百泉河(順水河)水量豐富,南和縣西部均引百泉河水灌溉。由於百泉灌區的影響,全縣地下水源豐富,挖井即有水。20世紀80年代以來,受氣候、生態環境變化和上游修建水庫等因素影響,南和縣4條主要河道水量逐漸減少,1983年後百泉河基本停止向南和縣供水。1990年前,南和縣多年平均水資源總量2.487億立方米,其中年平均自產地表水量為1200萬立方米,客水量1.68億立方米,來水無保障,利用率極低;年平均地下水可採用量6869.9萬立方米,而實際採用量為8240萬立方米,工農業生產主要依靠超采地下水維持。
南和縣現屬水資源極度匱乏地區。 平水年P=50%,年降水總量為1.97億立方米。根據《河北省邢台市地下水資源開發利用規劃報告》、河北省水資源二次評價和南和縣中長期供水規劃,全縣水資源總量為7085萬立方米,地下水可利用量6038萬立方米。
針對水資源短缺現狀,南和縣先後建設了引黃入冀滏陽河線南和縣配套工程、年供水量530萬立方米的邢清乾渠、日設計供水能力1.8萬噸的地表水廠等南水北調配套工程和年引黃河水910萬立方米的引黃管道工程,調入長江和黃河流域的客水,並開展年可壓采地下水979萬立方米的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項目,水資源供需矛盾得到緩和。
土地資源
2009年,南和縣土地總面積40480公頃。其中農用地32135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79.38%;建設用地6678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16.50%;其他用地1667公頃,占土地總面積的4.12%。
礦產資源
南和縣境內已開發利用的礦產資源有磚瓦用黏土、河砂 [38] 等,現均已禁止開採。南和縣全境為巨厚的新生代地層覆蓋,尚未發現其他礦產資源。但據周邊縣市鑽探資料分析,南和縣境內有石油和煤炭較有遠景。石油產於白堊紀和第三紀地層中,屬斷陷盆地型湖沼相沉積,沉降快速而沉積巨厚,有利於造成良好的成油環境和使原始有機物質向石油轉化的條件,是理想的油氣遠景地區,周邊的任丘、南宮、邱縣即為見證。另據1988年河北省地礦局分析,南和縣位於邢台含煤區臨清含煤帶範圍內,鄰近地區任丘、南宮、巨鹿和臨清等地有含煤地層和可採煤層;預測煤種屬氣煤和肥煤,埋深1500—2000米,難以開採利用,僅作長遠規劃考慮。
人口
2014年,南和縣總戶數118328戶,戶籍人口377972人,其中男性194817人,女性183155人;18歲以下93379人,18—35歲117783人,35—60歲115176人,60歲以上51634人;全縣常住人口332335人,其中城鎮人口132520人,城鎮化率39.88%。2014年出生5790人,人口出生率15.93‰,出生人口性別比112:100,死亡2517人,人口死亡率6.93‰;自然增長3273人,人口自然增長率9.01‰。
地方特產
南和金米
南和金米即俗稱的小米,粒緊密、色金黃,故稱「金米」。據《南和文史概覽》記載:唐朝名相宋璟是南和人,曾把家鄉小米帶進皇宮獻給武則天享用,女皇覺着出奇好吃,就封南和小米為「金米」,南和金米成為貢品。現代南和金米不施農藥、化肥,是國家認證的A級綠色食品,米軟、粘、香。
小米煎餅
相傳古時在興林國一帶(南和郭平)盛產金米,三皇姑常用此米解救百姓,為使用方便,將米粉製作成煎餅,深受百姓喜歡。小米煎餅取材於南和金米,並輔助添加小麥面、葡萄乾、熟芝麻和白糖,經加水調和後,打糊發酵,上鐺烙熟即可食用,粗糧細作,焦嫩香甜。
南和酥魚
南和酥魚選用一斤多重的鮮活鯉魚,淨洗後置於陶製大砂鍋內,輔以多種配料以及數種中草藥,由專人數小時觀火、調火,精心燉製而成。直到慢火煨至骨酥刺軟,魚形照樣完整如初,魚肉不碎不散,連骨帶肉一起吃,味香、刺綿,無腥味。
趙家蒸包
相傳清末民初時期有個姓趙的人家在南和縣城開了個飯店,主營蒸包,吸引了眾多食客,百年來代代相傳。趙家第四代傳人研製出新型蒸包,取材於小麥粉、肉餡和蔥,經發酵作皮,十香粉調味、爐香碾粉調味後,經蒸籠蒸熟後即可食用,具有香、嫩、不膩、滿口留香,皮薄餡大的特點。
著名人物
師曠 字子野,冀州南和(今邢台南和)人,春秋時著名樂師,為晉大夫,師曠雙目失明,精通音律,尤擅古琴。曾創作出了《陽春》、《白雪》等名曲,被後世尊為樂聖。
張賓(?—322年),南和縣張相村人,一說內丘縣人,後趙著名政治家、軍事家、戰略家,官至右侯、大執法,為五胡十六國時期的第一謀士,史稱「機不虛發,算無遺策」。他輔助石勒建立後趙,並訂立各種國家制度,被任命為大執法,專總朝政,位冠僚首。但能為官清廉,謙虛謹慎,深受石勒和群臣的尊重。石勒追封其為「散騎常侍,右光祿大夫,儀同三司」,配享丞相同等待遇。
宋璟(663年~737年),邢州南和人,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十七歲中進士。歷任義昌令,上黨尉、監察御史,鳳閣舍人,御史台中丞,吏部侍郎,吏部尚書,刑部尚書,黃門監等職。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拜尚書右丞相。授府儀同三司,進爵廣平郡公。經武周、中宗、睿宗、殤帝、玄宗五帝,在任52年。把一個充滿內憂外患的唐朝,改變為政治、經濟、文化、軍事處於世界領先地位的大唐帝國,史稱「開元盛世」。
朱正色(1539—1606),字應明,號和陽,明順德府南和縣朱營村人。明萬曆甲戌科進士,歷官縣令、兵部員外郎、兵備僉事、兵備副使、巡撫、右副都御史,官階正二品。是明朝萬曆年間的傑出賢臣,曾為國家立下汗馬功勞,《四庫全書》中收錄了朱正色讀史筆記《涉世雄譚》。朝廷在縣城大街建有平定邊疆坊、金吾世胄坊、恩覃敷坊三座牌坊表彰。
侯宗賓(1929— ),河北省南和縣張相村人。1945年10月參加革命工作。是中共第十三、十四屆中央委員,第十四屆中紀委副書記。曾任甘肅省副省長、陝西省省長、河南省委書記、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常委、副書記、第九屆全國人大內務司法委員會主任委員等職務。
王寶強(1984一),河北省邢台市南和縣大會塔村人,主演電影《盲井》獲金馬獎最佳新人獎及法國、泰國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2004年因參演馮小剛的賀歲劇《天下無賊》其樸實的個性和獨特的形象贏得很多人的關注。2008年憑藉《士兵突擊》里的許三多獲得第24屆中國電視金鷹獎最具人氣男演員獎以及觀眾喜愛的電視劇男演員獎。2011年王寶強攜電影《Hello!樹先生》獲得俄羅斯、美國紐約、意大利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及亞太電影大獎,與徐崢繼《人在囧途》再度合作的《人再囧途之泰囧》創華語電影票房最高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