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野战军
华中野战军 |
中文名: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 简 称: 华中野战军 军 种: 陆军 司令员: 粟裕 政治委员: 谭震林 |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是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人民解放军主力部队之一,由抗日战争时期华中新四军大部发展而来。司令员粟裕,政治委员谭震林。[1]
目录
建制沿革
中国人民解放军华中野战军是根据中国共产党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关于组编野战军的指示,由留在华中解放区的新四军组成的。1945年11月10日,华中野战军正式组成,下辖四个纵队,包括由原苏浙军区第一纵队扩编的第六纵队,由苏中部队组建的第七纵队,由原苏浙军区第三纵队扩编的第八纵队,由新四军第二师、第四师各一部组建的第九纵队。1947年1月下旬,奉中革军委电令,华东地区的人民解放军 统一整编,撤销华中、山东军区及华中、山东野战军番号,组成华东军区和华东野战军。
1945年10月,华中野战军(辖6、7、8、9四个纵队)4.7万人,军区部队13.5万人。此时,6纵1.1万人,8纵1.2万人。全面内战爆发前的1946年5月31日,张鼎丞、粟裕、邓子恢、谭震林、曾山在致中央和山野的电报中,提到了华中我兵力情况,里面说:"以现有之6、7、8三 个纵队之力量,只能打一个战役,要连续打下去,必须增加新的力量,因此建议4、5旅调回华中,作为第二梯队,否则只能打一仗,只有向后撤退,而苏中变为游击区。目前华中主力6、7、8、9、10共五个纵队,约6万人,地方团约2万 余人(6分区在外),县、区队约4万余人"。后来的苏中战役,6纵改编为6师,兵力从1945年11月的1.1万人上升到苏中战役前的1.4万人;8纵改编为1师。
1945年11月的1.2万人上到苏中战役前的1.6万 人。根据上面的数字比较来看,华中野战军兵力未减,从45年10月到46年5月,野战军 所辖部队增加了一个兵力三千余人的10纵,兵力却从4.7万增加到6万。但军区部队,不知为何,兵力确实比1945年减少了些。7纵兼苏中军区,共5个团,并辖第l、第2、第9军分区,一万多人。其中,参加苏 中战役的机动部队,是3个团,三千多人。因此,说苏中战役爆发初,军机动兵力为1师1.6万+6师1.4万+7纵0.3万=3.3万,这是比较准确的。至于苏中战役后期,10纵(3个团,3000多人)、5旅、华中军区特务团纷纷参战, 实现了粟裕一直盼望的“华中兵力的集中”,此时苏中我军的兵力显然不是"3万 余“了,而是”4万余"。此时,华中机动部队中,未参加苏中战役者,只有军区部队、皮旅、张震9纵等少数部队了。
1946年7月27日,陈毅致电中央:"兵力计算,我胶济线3万余,淮北5万,苏中3万余,每处均难进行连续战斗。以苏中战役为例,该部一战可解决两个师或三个师,过此似难继续胜任。我淮北部队数是较多,也只能寻求打敌两个师或三个师的仗,过此不宜轻试。因此,我认为淮南五旅不改东调,仍留淮南。粟部亦宜逐步向西转移。叶赖部南调问题,亦请最后决定。“ 前面已经统计得,苏中战役初期,我军机动兵力是”3.3万“,因此,陈毅在这里 说”苏中3万余“,还是比较准确的。至于”淮北5万",有点疑问:此时,淮北我军有8师1万、7师2万、2纵2万、9纵不详。电报里所说的"淮北5万",很可能没把张震的9纵算入机动作战部队中。
主要战绩
1946年7月13日至8月27日,华中野战军在苏中进行自卫反击战,七战七捷,歼敌六个旅和五个交通警察大队,共五万三千余人,占当面进攻之敌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一。
从1946 年6月以后,华东野战军取得了苏中、宿北、鲁南、莱芜、孟良崮战役的胜利;1947 年8月,主力挺进鲁西南,进军豫皖苏,与晋冀鲁豫野战军密切协同,纵横驰骋长江、淮河、黄河、汉水之间的广大地区,歼灭大量国民党军;内线作战部队在此期间,也取得了胶东、潍县、兖州等战役的胜利;1948 年9月,主力部队先后取得了济南战役和淮海战役的巨大胜利, 基本解放了长江以北华东和中原地区淮海战役中共投入解放军66万,地方武装40万。1949 年4月,与第二野战军并肩发起渡江战役,突破了西起湖口,东至江阴的国民党长江防线,解放了南京和上海等大城市,接着,进军福建。至1949年10月,全部解放华东大陆及其沿海大部岛屿。解放战争时期,第三野战军共歼灭国民党军245万余人 ,在战斗中,第三野战军官兵牺牲11万多人,其中团以上干部195人。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