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來自 搜狐網 的圖片

半索動物是全國科學技術名詞審定委員會公布的科技類名詞。

在漢字的歷史上,人們通常把秦代之前留傳下來的篆體文字和象形文字稱為「古文字[1]」,而將隸書和之後出現的字體稱為「今文字」。因此,「隸變[2]」就成為漢字由古體(古文字)演變為今體(今文字)的分界線。

目錄

名詞解釋

半索動物(Hemichordata)又稱隱索動物,是一些口腔背面有一條短盲管(口盲囊buccal diverticulum,俗稱口索stomochord)前伸至吻內的海棲類群。1825年黃殖翼柱頭蟲(Pty-choderaflava)最早被發現和命名,全世界至少已發現90餘種,包括體呈蠕蟲狀的腸鰓綱和形似苔蘚動物的羽鰓綱兩大類,其中有77%以上的種類隸屬於腸鰓綱,最常見的代表動物為各種柱頭蟲。

本門動物的體長由2.3mm~2.5m不等,大多數種類廣泛分布於熱帶海和溫帶海的沿海,只有極少數種能生存在寒帶海中。主要棲息於潮間帶或潮下帶的淺海沙灘、泥地或岩石間,營單體自由生活或集群固着生活,40m以下的海域中種類甚少,在西非大西洋4500m深海所發現的粗吻柱頭蟲(Glandiceps sp.),是迄今所知生活在海底最深的半索動物。

下屬分類

分三個綱:腸鰓綱,羽鰓綱,筆石綱。

腸鰓綱

柱頭蟲,黃島長舌蟲(青島產),為自由運動的種類。是本門的代表動物。

柱頭蟲(Balanoglossus)屬於腸鰓綱(Enteropneusta),是半索動物門中分布甚廣的類群,產於我國的三崎柱頭蟲(B.misakiansis)具有本門動物的主要特徵。體呈蠕蟲形,兩側對稱而背腹明顯,全身由吻(proboscis)、領(collar)和軀幹(trunk)三部分組成,吻位於最前端,稍後是指環狀的領,軀幹部最長,又可分為鰓裂區、生殖區、肝囊區和腸區,末端為肛門。蟲體內的各部均有空腔,即由體腔分化而成的吻腔、領腔和軀幹腔。柱頭蟲憑藉富含肌肉和腔內充滿海水的圓錐形吻部,在淺海沙灘中運動和挖掘成U字形洞道,並藏身在洞道內營少動的生活,人們可在退潮時於其洞口看到盤曲成條的糞便(圖13-2)。

解剖結構

a.體壁和體腔:體壁由表皮、肌肉層和體腔膜構成。表皮的外層是單層較厚的上皮,外被纖毛,除肝囊區外,上皮內含有形狀各異的多種腺細胞,均可分泌粘液至體表,粘牢洞道壁上的沙粒,使之不致坍塌。外層下為神經細胞體及神經纖維交織而成的神經層,底部則為薄而無結構的基膜。基膜的深處是環肌、縱肌和結締組織合成的平滑肌層,緊貼其內的為體腔膜。

吻內有一吻腔,後背部以吻孔與外界相通,可容水流進入和廢液排出,當吻腔充水時,吻部變得堅挺有力,形似柱頭,可用於穿洞鑿穴,柱頭蟲即因此而得名。領和軀幹部被背、腹隔膜分為成對的領腔及軀幹腔,這5個腔都是由體腔分化而來。

b.消化和呼吸:柱頭蟲的消化道是從前往後縱貫於領和軀幹末端之間的一條直管。口位於吻、領的腹面交界處,口腔背壁向前突出一個短盲管至吻腔基部,盲管的腹側有膠質吻骨(pro-boscis skeleton),但尚無堅硬結構,因此過去曾被視作雛形脊索而稱為口索(stomochord),也有人認為短育管可能是脊椎動物腦垂體前葉的前身。由於口索形甚短小,所以把具有這一結構的動物稱為半索動物。口後是咽部,在外形上相當於鰓裂區,其背側排列着許多(7~700)成對的外鰓裂,每個外鰓裂各與一U字形內鰓裂相通,然後再由此通向體表。彼此相鄰的鰓裂間布有豐富的微血管,蟲體在泥沙掘進過程中,水和富含有機物質的泥沙被攝入口內,水經內鰓裂從外鰓裂排出時,就完成了氣體交換的呼吸作用(圖13-4),而食物的消化和吸收情形,則與蚯蚓大致相同。胃的分化不顯著,在腸管靠後段的背側有若干對黃、褐、綠等混合色彩的突起為肝盲囊(he-patic caecum),故稱肝囊區,肝盲囊是柱頭蟲的主要消化腺。腸管直達蟲體末端,開口於肛門。

3.循環和排泄:循環系統屬於原始的開管系,主要由縱走於背、腹隔膜間的背血管、腹血管和血竇組成。血液循環方式與蚯蚓類似,背血管的血液向前流動,腹血管的流嚮往後。背血管在吻腔基部略為膨大呈靜脈竇,再往前則進入中央竇。中央竇內的血液通過附近的心囊搏動,注入其前方的血管球(脈球 glomer-ulus),由此過濾排出新陳代謝廢物至吻腔,再從吻孔流出體外。自血管球導出4條血管,其中有2條分布到吻部,另2條為後行的動脈血管,在領部腹面兩者匯合成腹血管,將血管球中的大部分血液輸送到身體各部。

4.神經:除身體表皮基部滿布神經感覺細胞外,還有2條緊連表皮的神經索,即沿着背中線的一條背神經索和沿着腹中線的一條腹神經索。背、腹神經索在領部相聯成環。背神經索在伸入領部處出現有狹窄的空隙,由此發出的神經纖維聚集成叢,這種結構曾被認為是雛形的背神經管,該特點表明它們似與更高等的脊索動物具有一定親緣關係。

5.生殖和發育:雌雄異體。生殖腺的外形相似,均呈小囊狀,成對地排列於軀幹前半部至肝囊區之間的背側。性成熟時卵巢呈現灰褐色,精巢呈黃色。體外受精,卵和精子由鰓裂外側的生殖孔排至海水中。柱頭蟲的卵小,卵黃含量也少,受精卵為均等全裂,胚體先發育成柱頭幼蟲(tornaria),然後經變態為柱頭蟲。柱頭幼蟲體小而透明,體表布有粗細不等的纖毛帶,營自由游泳生活,它們不論在形態或生活習性方面均酷似棘皮動物海參的短腕幼蟲(bipinnaria)。

變態時期,幼蟲沉至海底,身體逐漸轉為黃色,纖毛帶也相繼消失,前後兩端分別延伸成吻部和軀幹部,最終發育成柱頭蟲。美國沿海的有些種類(纖吻柱頭蟲Saccoglossus)於胚胎髮育過程中不經幼蟲時期和變態,即可直接發育為柱頭蟲。

我國北部沿海分布的柱頭蟲有殖翼柱頭蟲科(Ptyroboderidae)的三崎柱頭蟲及玉鈎蟲科(Harrimaniidae)的黃島長吻柱頭蟲(Dolichoglossus hwangtauensis)等。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