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啟主選單

求真百科

半枝蓮中藥

半枝蓮,中藥名。為唇形科植物半枝蓮ScutellariabarbataD.Don(S.rivularisWall.)的全草。具有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腫的功效。主治熱毒癰腫,咽喉疼痛,肺癰,腸癰,瘰癧,毒蛇咬傷,跌打損傷,吐血,衄血,血淋,水腫,腹水及癌症。

目錄

基本信息

中文名稱; 半枝蓮

別名; 狹葉韓信草、通經草、紫連草、並頭草、牙刷草、水韓信、溪邊黃芩、金挖耳、野夏枯草、方草兒、半向花、偏頭草、四方草、耳挖草、小號向天盞、狹葉向天盞

性味歸經; 味辛、苦,性寒;歸肺、肝、腎經

藥材分類 植物;

功效作用; 功能; 清熱解毒,散瘀止血,利尿消腫。

主治; 1、熱毒癰腫,毒蛇咬傷:半枝蓮有清熱解毒,涼血消癰之功。

2、跌打損傷,瘀滯腫痛:半枝蓮能化瘀消腫止痛。

3、血熱吐血、衄血、血淋:半枝蓮不僅清熱解毒,且能涼血止血。

4、小便不利,水腫,腹水:半枝蓮能清熱利濕。

5、胃癌、食管癌、直腸癌、宮頸癌等。

用法用量; 內服:煎湯,15-30g,鮮品加倍,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注意事項; 體虛及孕婦慎服。

化學成分

全草含紅花素,異紅花素,高山黃芩素,高山黃芩甙,β-谷甾醇,硬脂酸,生物鹼,多糖等。另據報道,從地上部分分離得到漢黃芩素,半枝蓮素,半枝蓮種素,柚皮素,芹菜素,粗毛豚草素,聖草素,木犀草素,5,7,4′-三羥基-8-甲氧基黃烷酮,5,7,4′-三羥基-6-甲氧基黃烷酮,4-羥基漢黃芩素,7-羥基-5,8-二甲氧基黃酮,對-羥基苯甲醛,對-羥基苄基丙酮,對-香豆酸,原兒茶酸,熊果酸,植物甾醇,植物甾醇-β-D-葡萄糖甙等。

藥理作用

1、抗癌作用:用美藍試管法篩選試驗表明,半枝蓮對急性粒細胞型白血病(AML)血細胞有輕度抑制作用;用細胞呼吸器篩選試驗表明,對AML血細胞的抑制率大於75%。

2、免疫調節作用:半枝蓮多糖在體外可促進刀豆球蛋白A(ConA)誘導的小鼠脾細胞淋巴細胞轉化,其最適濃度為400r/ml。皮下注射給藥1星期後可明顯提高小鼠外周血淋巴細胞中酯酶陽性細胞的百分率,促進二硝基氯苯(DNCB)誘導的遲髮型變態反應,但大劑量注射(200mg/kg)可抑制小鼠胸腺指數,對脾指數無影響。

3、抑菌作用:50%半枝蓮煎劑用平板挖溝法,對金黃色葡萄球菌、福氏痢疾桿菌、傷寒桿菌、綠膿桿菌、大腸桿菌有抑制作用。

4、解痙祛痰作用:紅花素有較強的對抗由組胺引起的平滑肌收縮作用,並有很好的祛痰作用。

相關論述

1、《南京民間藥草》:「破血通經。」

2、《廣西藥用植物圖志》:「消炎,散瘀,止血。治跌打傷,血痢。

3、《南寧市藥物志》:「消腫,止痛。治跌打,刀傷,瘡瘍。」

4、《江西草藥》:「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5、《全國中草藥匯編》:「治腫瘤,闌尾炎,肝炎,肝硬化腹水,肺膿瘍。」

6、《福建藥物志》:「主治痢疾,吐血,血淋,肝炎,肺結核,淋巴腺炎,癌腫,胃痛,風濕關節痛,小兒高燒,白帶,乳腺炎,蛇頭疔,頸淋巴結核,角膜炎,瘡瘍腫毒,跌打損傷,狂犬及毒蛇咬傷。」

7、《浙江藥用植物志》:「治咽喉腫痛。」

臨床應用

相關配伍 1、治咽喉腫痛,配土牛膝以清熱利咽。

2、治肺癰,配魚腥草、金蕎麥以清肺消癰。

3、治腸癰,配白花蛇舌草以清腸消癰。

4、治跌打損傷,瘀滯腫痛,可配乳香、沒藥等活血行氣止痛藥,以提高療效

5、治血熱吐血、衄血、血淋,可取鮮品搗汁服,也可隨證配伍有關藥物,如尿血,常與小薊、白茅根、車前子等同用,以清熱利尿,涼血止血。

6、治濕熱不化導致小便不利、水腫等證,本品既可單用,也可與澤瀉、半邊蓮、車前子等滲濕利尿藥合用。

7、治胃癌、食管癌、直腸癌、宮頸癌等。單用,或與半邊蓮白花蛇舌草、七葉一枝花等清熱解毒抗癌中藥同用,亦可加入辨證論治的複方中使用。

加工炮製; 採收加工;種子繁殖的,從第2年起,每年的5月、7月、9月都可收穫一次。分株繁殖的,在當年9月收穫第1次,以後每年可收穫3次。用刀齊地割取全株,揀除雜草,捆成小把,曬乾或陰乾。

炮製方法; 取原藥材,揀去雜質,搶水洗淨,瀝去水,切段,乾燥。

保存方法; 貯乾燥容器內,置通風乾燥處。

藥材性狀

全草長15-30cm。根纖細。莖四棱形,直徑2-5mm,表面黃綠色至暗紫色。葉對生,皺縮或卷摺,展平後呈卵狀披針形,長1.5-3cm,寬0.5-1cm,被疏柔毛,上面深綠色,下面灰綠色;葉柄短或近無柄。枝頂有偏於一側的總狀花序,具殘存的宿萼,有時內藏四個小堅果。莖質軟,易折斷。氣微,味苦澀。

以色綠、味苦者為佳。

植物學信息

植物種屬

唇形科黃芩屬半枝蓮。

形態特徵

多年生草本,高15-50cm。莖四棱形,無毛或在花序軸上部疏被緊貼小毛,不分枝或具或多或少的分枝。葉對生;葉柄長1-3mm;葉片卵形、三角狀卵形或披針形,長1-3cm,寬0.4-1.5cm,先端急尖或稍鈍,基部寬楔形或近截形,邊緣具疏淺鈍齒,上面橄欖綠色,下面帶紫色,兩面沿脈疏生貼伏短毛或近無毛,側脈2-3對,與中脈在下面隆起。

花對生,偏向一側,排列成4-10cm的頂生或腋生的總狀花序;下部苞葉葉狀,較小,上部的逐漸變得更小,全緣;花梗長1-2mm,有微柔毛,中部有1對長約0.5mm的針狀小苞片;花萼長2-2.5mm,果時達4mm,外面沿脈有微柔毛,裂片具短緣毛,盾片高約1mm,果時高約2mm;花冠藍紫色,長1-1.4cm,外被短柔毛,花冠筒基部囊狀增大,寬1.5mm,向上漸寬,至喉部寬3.5mm,上唇盔狀,長約2mm,下唇較寬,中裂片梯形,長約3mm,側裂片三角狀卵形;雄蕊4,前對較長,具能育半藥,退化半藥不明顯,後對較短,具全藥,花絲下部疏生短柔毛;花盤盤狀,前方隆起,後方延伸成短子房柄;子房4裂,花柱細長。小堅果褐色,扁球形,徑約1mm,具小疣狀突起。花期5-10月,果期6-11月。

分布區域

分布於華東、華南、西南及河北、陝西南部、河南、湖北、湖南。

道地產區

產於華北、中南、華東、華南、西南地區。自產自銷。

生長環境

生於溪溝邊、田邊或濕潤草地上。

生長見習

喜溫暖濕潤氣候,宜選疏鬆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質壤土栽培。

繁殖方式

用種子繁殖或分株繁殖,以種子繁殖為主。

栽培技術

1、種子繁殖:多採用直播、北方春季3-4月播種,南方以秋播10月上旬播種為好。條播或穴播,條播,按行距25cm開條溝,溝內先澆透水,將種子與草木灰拌成種子灰均勻播入,薄覆細土0.7-1cm,穴播者按行株距25cm×25cm開穴,播種。播種量每1h㎡需種子4.5-6.0kg。2、分株繁殖:在春、秋季進行。先將老株挖起,選健壯無病者分成3-4根莖為一株叢,穴栽於整好的畦上,行株距為25cm×25cm。[1]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