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主菜单

求真百科

十八将军祠

十八将军祠
图片来自xuite

十八将军祠,是位于台湾云林县东势乡程海村的庙宇,祭祀在1990年8月21日于此地空难身亡的中华民国官兵。

目录

历史

1990年8月21日早上7点许,中华民国空军编号一九○五运输机,由松山空军基地起飞,机型是比奇1900,主驾驶为中校飞行官饶丞虎、副驾驶为上尉飞行官端木伟、机工长为任建堂。乘员有总部少将副参谋长林隆献、作战署少将副署长甯建中、陆军总部工兵署少将副署长曹耀一及校级参谋简东星、傅大元、洪文童、赵克华、邓合钏、孟幼瑀、梁振锴、周水利、张雄风、冯伯训、黄俊杰、邹国华(聘员)。

这群军官预计前往嘉义水上机场,以视察跑道整建工程(即建安计画部分施工地段),但此时云嘉地区大雨,早上7点50分,军机于云林县东势乡程海村失事坠毁。原于睡梦中的程海村农民黄川,突听到巨大声响便跑出屋外,看见有一架飞机插在地上田里,地面撞出一个大坑洞。全机十八员计三名少将八名上校三名中校及一名聘员,均遇难殉职。当地主黄东听闻消息赶来观看时,已有宪兵挡住。

黄东早年家境贫困,穷得连他父亲亡故时都买不起棺木,好不容易才存钱买下这块地。他认为这些将士和他前世有缘,才会这么巧坠在自己蔗田中,遂捐该地让军方盖纪念碑,婉拒军方给予购地钱。就连军方赔偿的新台币六千元,他都用于请协助清理的官兵吃饭。

因事发农历七月,村民人心惶惶,流传各类附会:参谋长林隆“献”少将、作战署副署长甯建“中”少将,以及国防部处长傅大“元”上校的名字,恰好组成“献中元”;地主的黄姓拆开来是廿、一、八、田;农田呈三角形,和战斗机外型相似,坠机将士又多是空军;田面积四分四釐四毛,都是死的谐音。

1991年8月21日,事发一周年,举行纪念碑落成祭礼。黄东在献地后,感觉事业日益发达,许多事都能大事化小、逢凶化吉,原本从事甘蔗种苗买卖,一年销售量过去约一千万苗,却爆增至六七千万苗以上,认为是将士保佑,又想到连日本军人开飞机坠落身亡都有建立飞虎将军庙,十八将士是国军空军又有将军,更应建庙祭拜,遂于家人与乡亲皆赞成下,组成“十八将军庙建庙筹备委员会”,众人选派黄东为主任委员。同月23日,云林县长廖泉裕向巡视云林水灾灾情的总统李登辉反映程海村民有意建庙以悼念十八名罹难者,获总统赞成。

1992年12月12日,举行建庙开工仪式。投入两百多万兴建,但因缺少资金,至1993年8月时已停工。1994年8月25日,庙宇已近完成,之前担任国防部长的监察院长陈履安前来观看庙宇兴建进度,并向罹难的将士祭拜。

建庙后,军方都会在此祠举办公祭,并派专车接送罹难者家属参与追思活动。唐飞陈肇敏等空军将领都曾来祭拜。平日祠内称不上香火鼎盛,但不乏有乡民前来祭拜。居民如有儿子即将服兵役,也会前往此庙膜拜。在1990年代,中华民国空军罹难者有建庙的还有七十二圣人庙

2004年8月20日,嘉义空军基地派员于十八将军祠墙上镶上公殒官兵简介及照片。

黄东认为建立将军祠后,他家族成员的事业格外顺利,得以购买较多土地,像是建庙出资最多、从事服饰贩售的四女儿,事后不到两个月就净赚四百多万元,他的独子更获得博士学位。2005年8月21日,空军总司令刘贵立来来十八将军祠主持追悼会时,致赠黄东纪念品及水果礼盒,感谢其慷慨捐地建祠。2007年,黄东感言虽事已过十几年,但不少家属每次参加祭典,都还忍不住边哭边向他道谢,让他觉得不好意思,因他只是单纯想让这些英灵有栖身之所。黄东去世后,女儿黄美珠、黄春满经常代为行善,如在此祠发放送白米、物资救济贫弱户。

,又称祠堂,是一种源自中国,并广为东亚文化圈传统民间信仰采用的半宗教设施,其主要用于供奉祭祀神祇祖先或者先贤、烈士,采用庙堂式建筑形式。

祠往往是社会公众为共同祭祀和供奉广受尊崇的人物而修建。如明代,滕县百姓为纪念在当地为官清廉而即将去京城赴任的赵邦清,为他修建了生祠,“黄童白叟,罗而拜之”。其中忠烈祠是为历代褒扬忠义精神,建祠追祀为国殉难忠臣烈士之处,祠名“忠烈”。台湾的忠烈祠为中华民国政府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建。依中华民国内政部所颁布《忠烈祠祀办法》,于各直辖市、县市政府所在地设置忠烈祠,中央政府所在地则设首都忠烈祠,由总统主祭。此外又有供奉义民义民祠

其他例子有医圣祠南阳武侯祠五公祠:位于海南琼山国兴街道。“五公”是指唐宋两代被朝廷贬低来海南的五位历史名臣,即唐朝宰相李德裕、宋朝宰相李纲赵鼎及宋代大学士李光胡铨。他们万里投荒,不易其志,为海南岛的文化教育、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朽的贡献。海南人民历代建祠祭祀他们。清光绪十五年(1889年),雷琼道道台珠采修建海南第一楼纪念“五公”,故名五公祠。

  • 衢州徐偃王庙:韩愈在《衢州徐偃王庙碑》载:“开元初,徐姓二人相属为刺史,帅其部之同姓,改作庙屋,载事于碑。后九十年,当元和九年,而徐氏放复为刺史……乃命因故为新,众工齐事,惟月若日,工告讫功,大祠于庙,宗乡咸序应。是岁,州无怪风剧雨,民不矢厉,谷果完实

由于祠、庙性质相近,而一些设立时为纪念先贤的祠,后世也会被信众视作祈福避凶之用,所祭祀的对象也被视为神祇,故有时会混用。一些供奉儒教道教佛教或民间信仰中的神佛、圣人的场所也以祠为名,如黄大仙祠

供奉祖先的宗祠,现在一般通称祠堂

朝鲜半岛的祠自三国时代由中国传入,在高丽王朝逐渐普及开来,在朝鲜王朝达到繁盛,但现今已较少见。

  • 忠烈祠

忠烈祠是奉祀为中华民国殉职,并有其重大忠贞事迹且足资矜式的国军官兵、警察及人民的祠庙[1]。台湾各地的忠烈祠均起自1945年中华民国接收台湾后,目前共约廿馀座,由各县市民政局管理居多,各县市大都有一处;大部分是利用日治时期原有神社,就地改建成中式宫殿式建筑,仅少部分建物外观仍保有神社旧貌。

中华民国政府对于有功于国家的烈士褒扬与纪念行动,最早可追溯至1912年,当时设有专责机构,而黄花岗纪念墓园,但至1933年9月13日首次有纪念烈士的直接关系法令。到了1936年,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订定出“各县设立忠烈祠办法”,“忠烈祠”一词才被广泛地使用。设立用意是政府经由建造坊塔,表彰、褒扬与纪念抗战烈士的忠烈行动,藉以塑造国民典范、并建立国民共通历史记忆。国民政府接管台湾后,县级以上的神社因建筑宏伟,大多直接改建为忠烈祠,作为祭祀国民革命的先贤先烈的场所。随后,各地政府为了配合法令消除日本殖民统治的历史痕迹,纷纷拆原神社旧有建筑,将其改建为中国宫殿式建筑。

在台湾的忠烈祠建物有正殿、牌位等设置,其入祀典礼及祭祀会按照“国家祭典标准”举行。各地忠烈祠每年均分别于3月29日青年节及9月3日军人节的春、秋两次国殇中,依《忠烈祠祀办法》举行春祭及秋祭。首都忠烈祠由中华民国总统主祭。

参考文献

  1. 忠烈祠祀办法. 中华民国内政部全球资讯网. [2011-04-3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2-01) (Chinese (Taiwan)). (DOC)